胡穎娜
摘要:青少年暴力犯罪呈現出低齡化、團伙化、沖動性等特點;造成這一現狀特點主要是受家庭、社會、學校、自身等因素的影響;針對這些因素應采取積極全面的防治措施。
關鍵詞:農村;青少年;暴力犯罪
1 導言
隨著現在社會的發展和進步,我們的生活水平日漸提高,但是卻忽略了對子女的教育。今年來,在世界范圍內,青少年犯罪的比率大幅度增加,其中青少年暴力犯罪在青少年犯罪率中比例極大。青少年暴力犯罪,是指青少年通過自身或者是借助外力、工具等,以強暴的手段,對他人或者事物進行暴力行為,并造成一定后果的危險行為,這種行為嚴重危害社會安全。
我國對青少年暴力犯罪的研究也有一些,本研究正是基于青少年暴力犯罪比率不斷上升這一現狀,試圖從青少年暴力犯罪分子的各方面影響因素入手來對其進行定量分析,探討青少年犯罪行為的原因。本研究對于科學地解釋、預防、遏制、矯治農青少年暴力犯罪行為具有一定參考價值。
近年來,青少年暴力犯罪行為已經成為經常遇到的社會現象,引起了全社會的共同關注。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原因極其復雜,分析其原因,主要可以從社會、家庭、學校三個方面進行討論。筆者依調查結果并結合前人的研究成果歸納總結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原因。
2 農村青少年暴力犯罪的總體狀況
結合《青少年暴力犯罪情況調查問卷》和《獄警調查問卷》兩份問卷的調查數據,從結果顯示表明,青少年暴力犯罪比率呈上升趨勢。其中,盜竊占首位,并有上升趨勢;其次為尋釁滋事;詐騙次之。經過統計調查我們發現,農村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因素雖然復雜,但是有據可循,多來自:家庭、學校、社會、個人等,而這些影響因素中社會因素是最重要的。
2.1家庭環境對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影響
家庭結構、家庭教養環境對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影響很大。其中,家庭自然結構中單親家庭占32.6%,父母與子女關系不好占79.1%;家庭教育方式在家庭教養中起主導作用,家庭經濟情況差也對青少年暴力犯罪產生負面影響。
2.2學校環境對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影響
在校期間違紀行為如逃學、夜不歸宿等不良行為也與起犯罪行為有著很大的關系;法律、心理、生理知識的學習不足,即這些課程落實不到位致使青少年法律觀念淡薄。
2.3社會環境對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影響
上網、電視等傳播媒介在農村青少年的課余活動中占有很大比重。網絡中的暴力游戲,電視暴力節目等這些傳媒暴力會增加農村青少年的暴力傾向,也會減弱個人對攻擊的抑制作用;從交友途徑上看,在公共場所結交朋友占到48.8%,與社會不良分子的結交易使青少年誤入歧途。
2.4個人因素對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影響
罪犯參與犯罪多數受外界誘惑,且自身盲目沖動不考慮后果,因沖動不考慮后果而走上犯罪道路的青少年占58.1%;另外法制觀念淡薄,心理、生理知識缺乏,這些自身因素也與青少年暴力犯罪行為有關。
3 結論
3.1 青少年暴力犯罪的現狀及特點分析
從對河北省廊坊市萬莊看守所在押人員及獄警的調查問卷結果可以看出,青少年暴力犯罪比率呈逐漸上升趨勢。其中,盜竊占首位,尋釁滋事、詐騙次之。通過總結兩份問卷的主觀題答題內容,可以得出:部分其少年喜歡不勞而獲,貪圖物質享受,卻不想付出勞動,從開始小偷小摸,漸漸走向盜竊的不歸路。再有就是青少年沉迷網絡游戲,并從游戲及電視節目中模仿暴力情節以致犯罪。根據《獄警調查問卷》主觀題部分的調查顯示,青少年暴力犯罪出現低齡化、年輕化、團伙化趨勢。青少年暴力犯罪中團伙犯罪占70%左右,究其原因,主要是借助人多勢眾的心里,減少犯罪的恐懼感,還帶有一些“并不是我一個人這樣做”的逃避心里,從而做出一個人不敢做的犯罪行為。暴力型青少年犯罪的團伙化趨勢已相當嚴重。
3.2 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原因分析
青少年暴力犯罪雖然有偶然性、突發性等特征,但是它的產生發展是必然受一定因素支配的。這些因素如家庭、學校、社會及青少年自身等其作用的發揮也不是孤立的,是相互作用,緊密結合共同促成青少年暴力犯罪的發生發展。范林頓評論了大量的預測研究,歸納為六類預測因素:早年的吵鬧行為、不誠實行為、攻擊行為或反社會行為;有害的子女養育方式;犯罪的父母或兄弟姊妹;破裂家庭和有離婚或父母沖突引起的分離;社會剝奪;學習失敗,表現為智力低、成績差及逃學。本文試結合本次調查及有關理論對農村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原因進行分析探討。
影響青少年暴力犯罪的因素主要來自家庭、學校、社會及個人這四大方面:
第一:家庭環境,經常是構成青少年暴力犯罪的主要成因。在家庭因素中,由于父母和子女的關系緊張、要么苛刻要求,要么放任不管,子女得不到父母應有的關懷,就會引發一系列的消極心里和情緒,容易形成自暴自棄、易怒、暴躁等,會出現較強的攻擊性行為。
第二:學生逃學,自暴自棄,到處滋事生非,主要是因為現在大部分學校仍秉承分數至上的傳統思維模式,片面夸大智育成果在教育中的作用,單純追求升學率和考試成績,忽略了以德育、體育、美育等全面的素質教育。結果導致上述行為,發泄其內心的不平等壓抑,極易走向暴力犯罪。
第三:在網絡游戲、電視各種暴力文化中對青少年作用最深刻的就是傳媒暴力。據研究表明電視等暴力節目會增加暴力傾向,其中的暴力節目也會減弱個人對攻擊的抑制作用。另外,從交友途徑來看,與社會不良分子的結交也易誤入歧途,特別是社會閑散青少年、流失生由于社會經驗少,缺乏辨別是非的能力。
第四:青少年自尊心強,有強烈的表現欲,爭強好勝,不易受外界拘束,表現為道德法制觀念淡薄。
參考文獻:
[1]孫中國,牟君發.中國現階段青少年的犯罪狀況及對策.公安大學學報,1997.(5):14—18
[2] R.Blackburn著,吳宗憲,劉邦惠等譯.犯罪行為心理學.北京:中國輕工業出版社,2000:102—111
[3]王敏主編.社會心理學導論.成都科技大學出版社,1998:245
[4]張雷.青少年心理發展.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2003:209
[5]曾凡林,戴巧云等.觀看電視暴力對青少年攻擊行為的影響.中國臨床心理學雜志,2004,(12):35-37
[6]鄭宏明,孫延軍.暴力電子游戲對攻擊行為及相關變量的影響.心理學,2006.(6):2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