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基于構建和創新罪犯教育改造模式為目標的循證矯正研究日益深入,結合近年來罪犯教育改造工作經驗,針對未成年犯目標人群的循證矯正教育仍有待細化與完善。本文在研究循證矯正的本土實踐基礎上,具體分析未成年犯循證矯正教育模式的應用及問題,以期完善我國未成年犯教育改造工作。
關鍵詞:未成年犯;社區改造;循證矯正;教育
一、循證矯正制度綜述
循證矯正是一個“舶來品”,所謂“循證”即“evidence-based”,其源頭最早可追溯于20世紀70年代的循證醫學,在此不再贅述。目前,在我國司法領域,主要被運作于監獄罪犯的改造工作之中。遵循“證據研究”矯正實踐,通過對被研究者即罪犯的研究分析,有針對性地提出有關行動標準、范式,結合最佳證據和教育經驗,以及被研究者自身特征、價值、欲望,在研究者的管理規劃下,完成對罪犯的教育矯正活動。近年來,循證矯正實踐被廣泛運用,在優化矯正行為、降低二次犯罪率等方面效果作用明顯。但針對特殊群體尤其是未成年犯的循證矯正教育模式仍處于本土化的初級適應階段。
二、未成年犯矯正現狀
當前,我國的未成年犯罪呈現出以下幾個特點:犯罪年齡趨于低齡化;文化程度普遍偏低;外來比率高于當地犯比率;監護缺位占較高原因比例;涉案罪名相對集中(大都涉及盜竊、故意傷害、尋釁滋事、聚眾斗毆等罪名);共同犯罪現象突出,同時具耦合性。
我國現階段的未成年犯教育矯正多采用社區矯正模式,在避免監禁刑給未成年人造成不良影響的同時,也節約了行刑成本,有利于未成年人盡快重新投入社會生活、學習。但我國當前的社區矯正由于其控制力度和范圍有限,故普遍約束力較低,導致被矯正未成年犯脫管、漏管現象突出,并且,專業隊伍、專業指導教育人員的缺位也使得現實的矯正效果并不理想。
三、未成年犯的循證矯正教育模式
未成年犯的循證矯正教育模式是指,在對未成年犯進行矯正教育前,首先針對單獨個體未成年犯進行評估,針對個體評估報告情況,有選擇性的進行針對矯正教育,制定個體性、獨立性的矯正方案和量化考察標準,結合被教育未成年犯的思想狀態、受教育程度、社會認知程度、犯罪原因、動機、心理狀態、身體狀況、生活環境等特點形成個體化的矯正教育方針,并根據實際實踐情況,進行階段性的調整,通過實際的統計分析數據,對矯正前后及過程當中的證據進行分類定型,建立矯正教育數據庫,實現實證矯正,有效矯正。
四、未成年犯矯正教育模式的完善
1.按照犯罪類型進行循證矯正研究、試點
在針對未成年犯的循證矯正研究和試點過程中,應當考慮選擇幾類比較突出的、犯罪人數比較多的、重新犯罪率比較高的、對監獄的安全穩定和整個社會治安狀況影響比較大的那幾類罪犯進行。例如,暴力型犯罪、財產型犯罪(包括盜竊罪、詐騙罪)等。在確定試點的犯罪類型之前,可以先進行這方面的初步的調查、研究,然后確定開展循證矯正研究和試點的罪犯類型。
2.研究制訂循證矯正教育個體方案
在進行循證矯正研究和試點時,確定了犯罪類型以后,應當開始考慮研究制定矯正實施的具體分案。方案的制定應該在調查研究罪犯的個體情況、性格特征、犯罪的原因、重新犯罪的風險因素等基礎上進行。循證矯正方案的內容至少應該包括:方案制定的依據、方案施用的對象、方案的目標和宗旨、方案實施的起止時間、矯正的內容、矯正的階段、測評工具、效果評估等內容。在我們的循證矯正研究和試點過程中,盡管尚不具備制定系統、完整的、科學的方案,但基本的框架和內容應該有,可以先編制初步的矯正方案,再逐步在試點實踐中修改、完善。循證矯正方案的制定涉及到專業性比較強的多方面問題,建議組織有關專家選擇一至二個點研究制定矯正方案。
3.選擇實驗組和對照組(控制組)的方式進行研究和試點。
循證矯正研究應當選擇實驗組和對照組進行對比的方式進行。通過實驗和對比測試、評估才能真正取得矯正有沒有效果、哪些矯正內容及方式有效果的證據。此外,在選擇實驗組和對照組開展研究和試點的過程中,如何篩選,如何決定這兩組的人選,也同樣是一個科學性及技術性比較高的工作。因此,在篩選之前,需要有一些基本的選擇標準和評價工具。其次,實驗組和對照組的人員數量,也應該有一個基本的要求,人數太少了,很難取得真實的、讓人信服的證據;人數太多,開展起來的難度太大,難以順利地、有效地組織開展相關的研究,矯正的證據同樣難以取得。選取多少人進行實驗和對照,同樣是需要認真研究的問題。
4.建議由司法部統一開發、研究測評工具。
測評工具對于循證矯正來說是非常重要的手段,它既是循證矯正方案制定的基礎之一,也是方案實施后效果評價的尺度。從某種意義上說,矯正的內容、措施、方法對服刑人員的教育矯正是否有效,需要通過評價工具來衡量,矯正的有效性證據也是需要通過測評工具測評的結果而獲得。因此、工具的有無、工具的有效性和科學性,是循證矯正最為核心的內容。而測評工具的研發是專業性和技術性均很強的,不是誰都能夠研制的,更不是輕易能夠研制出來的。
在循證矯正的研究和試點中,也可以考慮由司法部統一組織力量進行測評工具的研發工作。盡管目前有的省份自己也在研制相關評價工具,但作為暫時的、權宜之計是可以的,不能作為普遍的做法,最終的工具應該由司法部統一研制。這既可以盡可能保證測評工具的質量,也能盡可能避免多頭投入、造成資源浪費。當然,工具的研發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經過比較長的學習、借鑒、修改、完善的過程,短時間內也不可能研制出成熟、系統、科學的測評工具。我們現在可以考慮先引進國外、港臺地區已經有的工具,對他們的工具先進行簡單的修改、加工,在實踐中進行試用,再逐步修改完善。
參考文獻:
[1]張晶.循證矯正的中國話語——以循證矯正的原則為觀察視角[J].刑事法評論,2013(01).
[2]安文霞.簡析循證矯正證據庫的構建[J].中國司法,2016(06).
[3]周勇.循證矯正的理念、方法與價值[J].中國司法,2013(07).
作者簡介:李夢思(1993.01—),女,四川成都人,重慶大學法學院2015級研究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