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農村空巢老人是我國人口結構中的一個特殊群體,他們由于受城鄉二元經濟結構、子女外出務工、自身勞動力喪失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已淪為弱勢群體中的弱勢群體。步入老年后,農村空巢老人會出現生活無人照料、經濟收入少、精神慰藉缺乏等諸多困境,對他們養老狀況的關注,讓他們老有所養、老有所依、老有所樂符合我國傳統的“孝”道文化,也對和諧社會建設具有重要作用。
關鍵詞 農村 空巢老人 養老 困境
作者簡介:周媛媛,三亞學院法學與社會學學院講師。
中圖分類號:C913.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5.085
一、引言
隨著人口老齡化的加劇,老人養老已成為整個社會關注的焦點問題。由于我國社會資源分布不均、城鎮化推進、計劃生育政策、人口流動速度加快等多種因素的影響,社會家庭結構的空巢化現象嚴重。所謂“空巢老人”,目前普遍的定義是:膝下無子女或與子女分開居住的老人,這其中既包括因子女求學、務工等引起的偶居空巢老人,也包括因喪偶、離異等引起的獨居空巢老人。當前我國空巢老人占老年總人口的一半,而農村空巢老人又是空巢老人總量的主力軍。據全國老齡辦數據顯示,2015年底農村空巢老人占到空巢老人總量的70%。在我國城鄉二元經濟結構的背景下,城市老人一般至少有比較穩定的退休金,有相對較好的醫保政策,并且能夠享受城市建設的基礎設施(如老年活動中心、老年活動場所、老年人俱樂部)等。然而,由于目前全國性的農村老人的保障制度還沒有建立起來,加上農村剩余勞動力地不斷轉移,家庭養老功能的弱化,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問題急需社會各界的密切關注。
二、農村空巢老人養老困境及原因分析
(一)家庭養老功能弱化
由于我國在歷史發展的長河中長期處于農業社會,老人豐富的耕種經驗為他們在家庭中樹立了權威,也為他們掌控家中的經濟資源提供了條件,于是我國逐漸形成了家庭養老的生活模式,社會并發展出一套與之相配套的文化觀念,如“養兒防老”、“多子多福”、“百善孝為先”等。潘光旦先生據此將中國傳統的家庭代際關系定義為“雙向撫育關系”,費孝通先生將這種關系稱為“反饋模式”。然而這種模式在現代社會環境下已無法適應人們的生活需求,家庭養老功能逐漸弱化的原因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老人權威喪失。農業社會中,老人的經驗非常重要。隨著工業文明的到來,農作物的耕種豐收多依賴于專門的耕種機械與化學農藥,老人的生活經驗及個體勞力相對而言失去了重要性,又由于我國長期農產品和工業品的價格剪刀差等因素的影響,目前農村家庭主要收入的來源是以中青年勞動價值的貨幣工資體現。這在家庭關系中使得老人的地位發生了明顯的下降,并與之相適應的“孝”道文化隨之削弱,尊老、愛老、敬老的傳統美德逐漸消失,年輕人贍養老人的意識也逐漸淡化。而且據媒體報道,在農村虐待老人、毆打老人的事情也時有發生。
其次,家庭結構變化。在傳統社會,一個家庭一般會有多個子女,等步入老年之后,老人晚年的生活會由多個子女共同的支撐或照料。但現在,由于我國多年實行計劃生育政策,整個社會的家庭結構呈現出“4·2·1”的倒金字塔型,一對中青年夫妻要承擔起照顧4個老人和1個未成年人的任務。同時中青年夫婦還要上班打工,賺錢養家,這無疑使得年輕人不堪重負,無暇照顧年邁的父母。
再次,子女外出務工。隨著整個國家城市化、工業化的推進,農村大量剩余勞動力不斷涌入城市,導致農村的空巢家庭和“空巢老人”數量不斷增多。從國家宏觀層面看,農村勞動力的轉移,對國家整體經濟的發展和城市的建設起到了積極作用,但對傳統家庭養老的功能來說是一種巨大的沖擊,使得農村老人本就不良的贍養條件更加惡化,出現晚年生活無人照料的情況。
(二)經濟收入少
目前,農村空巢老人用于自身生活的收入來源主要包括三部分:第一部分來自于個人的勞動即自身的耕種、養殖、打工所得;第二部分來自于晚輩的孝敬;第三部分是由于國家新農保政策的推進,老人達到一定年齡后政府發放一定的補貼。而這三種經濟來源在不同程度上存在著穩定性差、數量不足的特點。
首先,當人們步入老年之后,直接后果就是由于身體各種機能地衰退,個體會逐漸喪失部分工作能力,甚至最后喪失全部的生活自理能力。因此,這部分收入會隨著空巢老人的年齡增長逐漸降至為零。
其次,在我國目前的現實情況下,農村剩余勞動力到城市打工,雖然實現了職業和地域上的轉變,但由于長期的城鄉二元治理結構,農民工很難實現身份和文化素質上的轉變,因此很難獲得與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甚至遭受同工不同酬的歧視,更無法獲得與城市居民同等的醫療、保險、養老等保障權利。他們大多在城市艱難的生存,本就不多的打工的盈余也更傾向于用于后代的發展和教育,作為子女,他們根本無力承擔父母的養老問題。
最后,政府補貼不高。根據我國推行的新農保政策,農村老人一般在60歲后會領取一定的養老金,養老金由兩部分組成,一部分是個人賬戶的積累,一部分是各級政府財政補貼的基礎養老金。由于地域的差異,全國各地農村老人領取的基礎養老金是不同的,但總體上來說,數額不高是普遍的特點。尤其在經濟飛速發展、貨幣通貨膨脹情況下,我國的補貼政策無法做到根據CPI的變化適時地做出調整,最終對農村空巢老人的生活無法起到支撐作用。
(三)精神缺乏慰藉
人的需求除了物質層面的需求外,還包括精神層面的需求,而現實情況是農村空巢老人的精神需求很難得到滿足。首先,在傳統的“養兒防老”、“重男輕女”的觀念影響下,子孫后輩的承歡膝下是老年人的最大精神寄托。然而由于子女的外出務工,一年當中回家的次數極少,很多老人無法同晚輩進行情感交流。其次,由于自身文化素質和經濟狀況的影響,他們在空閑的時間無法像城市老人那樣吹拉彈唱、跳舞旅游、下棋打牌等擁有多種消遣娛樂的方式。聽廣播、看電視、聊天成為農村空巢老人主要的精神生活方式。一成不變的生活很容易產生孤獨感和寂寞感,這種空虛感和失落感很容易導致疾病的發生,進一步加劇生活質量的下降,形成惡性循環。
三、 解決農村空巢老人養老困境的對策
(一)大力發展農村經濟,強化家庭養老功能
許多農民背井離鄉、外出務工,甚至承受城市人不同程度地歧視目光,這些并非是他們所愿,實是因為生活所迫。由于我國歷史形成的二元經濟結構,農民務農無法獲得更多收入,甚至出現入不敷出的現象,同時在農村也沒有更多的務工機會,只有“拋老棄小”進城謀生,以此改善生活條件。所以,國家應進一步加大對農村、農民的扶持力度,建立農民收入增長的長效機制,使得農村勞動力能夠就地轉移,減少農村空巢老人的數量,強化家庭養老功能。首先,國家應加強農村基礎設施建設,比如對道路、學校、水利設施等進行完善,優化農民生活、務農條件,同時還可改善當地的投資環境,吸引外資,增大當地農民就業的機會,促進經濟發展。其次,在農業方面,政府應加大對農村地區的財政投入,比如實施農業耕種補貼、提高糧食收購價格、鼓勵發展特色農業等,吸引更多的農民愿意從事農業生產。再次,在非農業方面,鼓勵因地制宜發展鄉鎮企業,提供優惠政策吸引外出務工人員回鄉創業等。
(二)宣傳教育,弘揚“孝”道文化
“百善孝為先”,“孝”自始至終都應是中華民族的美德。父母照顧年幼的子女是出于本能,但“不養兒不知父母恩”,等子女成為父母后,就知道照顧幼小子女的艱辛,就能真正體會“父母之愛是天底下最無私的愛”,因此,子女長大后也應承擔起照顧老人的責任。首先,政府應加強輿論宣傳,通過報刊雜志、新聞媒體、學校教育等形式在農村宣傳養老、敬老文化,樹立尊老、愛老的風尚。其次,要完善法制建設,確實保護好老人權益?!俺;丶铱纯础币驯粚懭搿独夏耆藱嘁姹Wo法》,但存在著界定難、監督難、懲罰難、可操作性不大的特點。因此,我國在制定法律時應考慮具體行為的可操作性,免于法律流于形式,確實保護好農村空巢老人的權益。再次,政府可針對社會上孝敬老人的先進事例,進行表彰并進行物質上獎勵,對排斥老年人的行為進行曝光、鞭撻,并進行一定的懲罰。
(三)擴大老人收入來源,構建農村多元化的養老服務體系
首先,在擴充老人收入來源方面,政府除應提高對農村老人的補貼外,村組織也可利用自有條件擴大老人收入來源。如當農村空巢老人失去勞動能力、無法耕種土地時,基層村組織可將空巢老人閑置的土地集中進行管理,土地收益可作為空巢老人的養老保障金進行發放或集中管理用于空巢老人所需物資的集中購買或消費。另外,在家庭養老的基礎上,基層村組織可發展空巢老人間的互助養老模式,由村委會牽頭,整合村莊的空巢老人,在年齡結構上形成梯形序列,同時考慮家庭距離、血緣關系、性格愛好等因素,鼓勵年紀輕的老人照顧年齡大的老人,并對年齡輕的老人給予一定的補貼。其次,政府應加大農村老人養老基礎設施地建設,如增辦老人院,老年活動中心等,使得空巢老人在身體狀況不佳,生活無人照料時有個溫暖的去處。再次,政府應鼓勵第三部門及民間團體進入農村養老產業,為他們在土地供應、稅收減免、政府補貼等方面提供優惠政策。
(四)豐富農村生活,滿足空巢老人的精神需求
針對農村空巢老人對外出兒女的思念,村組織可采購一定數量的現代化工具,如電腦、智能手機等,利用現代化的手段讓老人和子女多通話、多交流、多見面,以解老人思念兒女之苦。針對農村老人文化素質偏低、興趣愛好少、無法讀書看報的特點,政府可多組織城鎮的文藝團體下鄉,為老年人演出?;鶎哟逦瘯部尚藿◤V播設施,每天為老人播放一些時事新聞、奇聞異事等信息,也可組織老人定期看露天電影,或者教授老人一些簡單棋牌游戲等??傊?,村組織應多組織一些集體活動,吸引老人走出家門,多和街坊鄰居交流溝通,滿足空巢老人的精神需求。這樣不但有利于心理健康,也有利于身體健康。
四、結語
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是一個復雜的社會問題,它的形成由政治背景、經濟狀況、社會變遷等多種因素的影響,因此,對它的解決也需要政府、社會、家庭等不同主體共同的努力和合作。這不僅關系到眾多老人的切身利益,還關系到整個社會的穩定和國家的長治久安。
參考文獻:
[1]王飛鵬、王君玲、林琴波.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困境及對策研究——以重慶市潼南縣Z村調查為例.西北人口.2013(1).
[2]韓文甫、賈婷婷.我國農村空巢老人養老保障面臨的困境及對策分析.山東農業大學學報.2013(3).
[3]莊龍玉.農村老人的養老困境及其對策.北方經貿.2016(12).
[4]趙素梅.農村空巢老人養老問題及對策.山西高等學校社會科學學報.2012(9).
[5]王晶.農村空巢老人的養老困境與對策研究.山東省農業管理干部學院學報.2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