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運用文獻資料、問卷調查、訪談和數理統計等方法對四川省五所不同類型高校在校大學生的法治意識現狀進行調研。結果顯示,當代大學生的法律知識匱乏、法治信仰扭曲、法治態度模糊、法治方式的途徑欠缺,法治意識亟待提高;研究認為,傳統文化的影響、司法公正的缺失以及學校教育的偏差是影響大學生法治意識培育和養成的重要因素,在此基礎上,本文提出了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法治意識培養的相關對策措施。
關鍵詞 大學生 法治意識 法治信仰
基金項目:四川省高等學校人文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基層司法能力研究中心研究課題(JCSF2016-10)。
作者簡介:張端,中國民航飛行學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高等教育管理。
中圖分類號:D668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5.089
一、前言
黨的十八屆四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開啟了我國法治的新時代。大學生法治觀念的強弱、法治意識養成水平的高低,對全社會法治意識的提高,甚至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都有著深遠的影響。但事實上,大學生法治意識的現狀與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需要間尚有一定距離,迫切需要加強。因此,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背景下,對大學生法治教育的現狀進行調查,探討的大學生法治意識教育的意義、存在問題和形成原因,并提出相應對策措施,對大學生的全面發展和國家法治建設都具有重大的理論價值和現實意義。
二、對象與方法
選取中國民航飛行學院、四川理工學院、四川師范大學、西南醫科大學、四川農業大學等五所不同類型高校,涵蓋理、工、農、醫、哲學、法學、文學、政治、經濟、歷史、教育、管理等各專業的在校大學生作為調查對象。研究共發放調查問卷1500份,回收1388份,回收率92.5%;其中有效問卷1262份,問卷有效率90.9 %(樣本情況詳見表1)。
采用分層抽樣的方法對調查對象發放課題組自行設計的問卷進行調查(問卷經過信度和效度分析,R=0.822,內部一致性信度良好),調研內容包括法律知識、法治信仰、法治態度、法治方式四個維度問題,涉及大學生對法律和法治的認識、態度、信念、評價、反應及期望等多個方面內容。對調查數據采用 SPSS22.0 進行統計學處理。
三、結果與分析
(一)大學生法治意識現狀
1.法律知識匱乏
法治意識的強弱取決于法律知識的多寡。一般來說,對法律越熟悉或者掌握法律知識越多的主體,其法治意識也就越高。調查結果表明,絕大多數同學對法律持積極肯定的態度,具有較強的法治思想,也愿意主動了解我國的法律。但對一些常識性的問題,調查結果還是讓人失望。比如在問及“我國的法制宣傳日是哪一天時”,僅有55.62%的同學答對,從一定層面上反映了高校對法律知識宣傳的不足。另外,只有不到40%的同學能勉強說出我國的幾部大法;調查還顯示(圖1),僅僅有9.54%的同學清楚自己的權利義務,超過70%的同學大概知道自己的權利義務。
總的看來,當代大學生還缺乏相應的法律知識,甚至連基本的法律常識儲備都較為匱乏。部分大學生的法治觀念并沒有貫徹到行為選擇中來,缺乏自主性和獨立性,在現實中采取一些消極的方式,他們在法律選擇上帶有更多的自我意識,運用上存在著明顯的自我保護傾向,對法律常識和法律知識儲備及認知還停留在較為膚淺的層面上。
2.法治信仰扭曲
大學生的法治信仰體現在兩個方面:一是大學生對當前法治整體現狀滿意度,二是大學生對法律的信任度。調查顯示,對法律有著堅定信心、相信法律能夠維護公民切身利益的大學生只有22.48%;能辯證看待法律的功效,認為法律既有正面能量,又有自身局限的大學生占62.27%。表明當代大學生對法律還是有著一定認可和依賴。同時,還有33.26%的大學生對法律沒有信心,8.62%的大學生根本不相信法律能夠維護自身利益,對法律完全持否定態度;調查顯示(表2),還有部分大學生對我國當前法治的整體現狀不滿意,他們認為金錢、權利和社會關系在一定程度上對法律有著影響。特別在我國社會,權大于法、立法缺失、司法腐敗、暴力執法等亂象,給嚴重扭曲了部分大學生的法治信仰,大學生法治意識的形成帶來了相當的負面影響。
3.法治態度模糊
對大學生法治態度的調查表明,大學生的認識并不清晰,這與我國高等教育管理體制長期傾向性的對學生權利的漠視、對管理權利的重視有直接關系。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場所主要是校園,很少能有機會直接參與到司法領域中,缺乏法律實踐的途徑,也缺乏對法律應有的信心和情感。當自己的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時,大多表現出消極的態度對待法律,只有61.24%的同學表示會積極尋求法律保護,選擇了“積極通過法律手段來維護自己的權益”,很少有學生積極主動地利用法律武器維護自己的正當權益;甚至還有18.65%的同學會放棄法律武器,采用報復的手段來自己“解決”問題。可見,當代大學生只會在侵權較為嚴重時,才會采取法律途徑解決問題。他們的法治態度模糊不清,只有當侵權程度和維權成本達到一定承受能力,他們才會選擇采取維權行動。
4.法治方式路徑欠缺
當代大學生的法治意識還是比較強烈,但在現實生活中,大學生的行為選擇并沒有法治觀念的貫徹,多數大學生對維權途缺乏了解,只有部分同學能夠選擇正確的法律途徑解決問題。調查結果顯示(圖2),僅有7.25%的同學認為他們對維權途徑非常熟悉,而超過50%的同學表示對維權途徑不熟悉。
(二)大學生法治意識現狀的成因分析
1.傳統文化的影響
長期以來,我國傳統文化中強調以“德主刑輔”,以德治國、重德輕法等思想較為突出,全民的法治意識總體水平不高。自古以來,我國就有“息訟”的傳統,形成了道德思維為主導的社會評價方式,在民間,對訴訟較為敏感,多以有官司為恥的觀念。這種傳統文化,放大了道德的作用,讓高校法治教育的地位在一定程度上得到削弱,不利于法律權威的樹立,法治教育在現實中附屬于道德教育,法治權威受到傳統道德的影響,使得大學生們擯棄法律手段,轉而尋求道德手段和輿論的力量來處理問題,對法律的權威性和當代大學生整體法治意識的培養進程產生一定影響。
2.司法公正的缺失
在我國,法律運行中出現的“以權壓法、以權代法、情大于法”等問題讓司法逐漸喪失了公信力,給社會公平正義帶來了極其惡劣的影響,也給大學生法治意識培育造成了負面影響,進而影響了大學生對權力與法律關系的正確判斷,降低了大學生對法治意識教育等活動認同度,并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大學生法治意識培育的效果。調查發現,有11.24%的大學生認為社會背景是官司中勝訴的關鍵,24.88%的大學生認為公檢法有熟人很重要。一些司法人員作風不正、辦案不廉,極大的損害了司法的公信力,造成人們在遭遇糾紛時,首先想到的是走后門、找熟人,而不是尋求正常的司法途徑。
3.學校教育的偏差
高校在大學生法治意識培育中,有著重要作用。但長期以來,就業率始終是高校工作的重心,相較于大學生德育和法治教育,高校更加注重大學生的專業知識和技能教育,法治教育并沒有得到與之相匹配的重視程度。調查顯示,有54.75%的大學生認為“學校不重視法治意識的提升”,從另一個側面反映了大學生整體法治意識培育亟待加強的原因。
另外,因為課時少、內容枯燥、教師缺乏相應司法經驗,《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的教學,對大學生法治意識培養的實效性大打折扣。調查數據表明,當前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師資水平、教學方法等方面建設取得了一定成效,但還存在著課程設置“繁而雜”,教學內容“滯后于現實,重理論、輕實踐”等許多值得改進的地方。
四、培養和增強大學生法治意識的對策措施
(一)重視大學生法治意識培育工作
學校教育決定著大學生法治意識的高低,學校領導的重視程度又決定著學校法治培育水平的好壞。因此,高校應該切實轉變觀念,重視大學生法治意識培育工作,明確大學生法治意識培育的地位。首先,學校領導要在思想觀念上,將大學生法治意識培育擺在學校工作的重要位置,充分認識到大學生法治意識培育的重要意義。其次,建立學校領導負責制,主管法治的校領導明晰責任,主抓大學生法治意識培育工作,將大學生法治意識培育效果納入校領導工作績效的考核中。最后,建立健全相關規章制度,提升高校管理的法治化水平,在政策上給予大學生法治意識培育工作最大支持,并加大課堂外的校園法治教育活動經費投入,改善大學生法治意識培育的基礎條件和教學設備。
(二)改進創新大學生法治意識培育課程
高校應充分發揮思想政治理論課在大學生法治意識培育主渠道的作用,改進課堂教學、突出課堂教學重點、豐富課堂教學形式、合理安排教學課時,特別在教學內容的設計上,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的優化與創新:一是大學生法治意識培育的內容選擇上要突出社會主義法治價值。將深入貫徹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與大學生法治意識培育相結合,找準二者的交叉點,實現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對大學生法治意識培育的引領,大學生法治意識提高對實踐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反哺;二是結合社會法治重大事件及時更新大學生法治意識培育的內容。一些轟動的熱點事件往往能夠滿足大學生的獵奇心理,在教學中植入與時事政治、大學生活等密切相關的各類案例分析,并對其背后隱含的法治精神和法治價值進行挖掘和講評,不僅能培養大學生的法治思維過程,還可以激發大學生的學習熱情;三是教學內容應重視大學生的法治需求。只有關法大學生的法治需要,才能為他們法治意識的形成提供源源不斷的精神動力;只有密切聯系大學生的生活實際,才能使他們在主觀上對法治意識培育的內容真正地重視、關注和依賴,并逐步形成法治信仰。
(三)拓寬大學生法治意識培育途徑
加強大學生法治意識培育,必須豐富大學生法治意識培育形式,多渠道拓寬大學生法治意識培育途徑。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進行嘗試:利用黨團組織,建設和活動開展大學生法治意識培育和宣傳教育活動;運用網絡媒體,全面加強校園網絡建設,讓先進的傳播媒介為我所用,鼓勵教育工作者加入學生朋友圈,與學生進行互動,打造大學生法治教育新陣地,許多學校的官微,就是卓有成效的嘗試;開展法治實踐和法治宣傳教育,激發他們自主學習法律知識的興趣,鼓勵和支持大學生走進司法機關,采取合理合法的方式參與和學習偵查、起訴、審理等司法實踐,促進大學生法治意識的提高。
參考文獻:
[1]李治、宋廣成. 依法治國背景下大學生法治意識培育研究.學周刊.2016(8).
[2]曾利.當前大學生法治意識培育存在問題及對策研究.重慶:西南大學碩士論文.2015.
[3]徐霖. 法治教育的價值導向與大學生法治信仰的培育.思想理論教育.2015(2).
[4]蔡曉衛.論高校大學生法治思維的養成.中國高教研究.2014(3).
[5]陳星宇.加強大學生法治教育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法制博覽.2015(17).
[6]駱郁廷、楊婷. 論大學生法治精神的培育.湖北社會科學.2015(10).
[7]郭新建、岳雪.當代大學生法治意識提升路徑研究.人民論壇.2015(35).
[8]宋慧宇.大學生法治意識現狀調查及培養模式的改革與創新研究.行政與法.2015(9).
[9]沈壯海、段立國. 思想政治理論課的主渠道作用及其發揮——基于2014年度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狀況調查數據的分析.中國高等教育.2015(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