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半工半讀的江西共大不僅是教育改革的先行者,更是解決“三農”問題的楷模。本文基于政治經濟學視角探索江西共大的“三農”問題意識,并遵循以下幾種認識路徑:首先基于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提出問題;其次運用政治經濟學的辯證思維分析問題;最后立足于政治經濟學貧困理論解決問題。
關鍵詞 江西共大 “三農”問題 政治經濟學
作者簡介:田麗娜,江西農業大學政治學院2015級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馬克思主義中國化。
中圖分類號:G646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5.101
江西共大作為上世紀教育發展的應時之物,始終秉承問題意識,運用政治經濟學理論,結合“三農”問題以及經濟發展之需,探索出了一套教勞結合、半工半讀的辦校方針。研究江西共大的“三農”問題意識,不僅有助于我們探索江西共大問題意識的理論邏輯,而且對于我們重新正視“三農”問題,解決三農問題提供了方法論指導。
一、基于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提出問題
“三農”問題隸屬于經濟學范疇,其研究自然離不開經濟學的研究思路,亦離不開馬克思主義政治經濟學基本原理的理論指導。因而,江西共大立足于政治經濟學的基本原理提出問題。
(一)承續城鎮化與工業化的一般規律——闡釋了農村問題產生的緣由
馬克思在研究資本主義生產的過程中專門研究了大工業與農業的關系,發現了城鎮化與工業化的一般規律:在城鎮化歷史進程中,“一方面,它聚集著社會的歷史動力,另一方面又破壞著人和土地之間的物質交換……同時也破壞著城市工人的身體健康和農村工人的精神生活”。 在看到城鎮化與工業化有利于社會歷史進程的發展的同時,也強烈譴責了城鎮化與工業化帶來的城鄉不平衡,并主張發展教育推動農村經濟的發展。無獨有偶,江西共大始終貫徹馬克思主義有關農村問題產生的這一客觀規律,他觀察到傳統的全日制大學建校都辦在城市,無法滿足農村地區學生的上學需求。為解決這種問題,江西共大主張從實際出發,將學校建在偏遠的山區和農村,通過開展教育改革,以滿足農業發展的需要。在此種情形下,江西共大提出“如何進行教育改革使得教育更好地為農村服務?” 的問題。
(二)秉承相對剩余價值理論——科技加速農業生產發展的理念
馬克思在剩余價值論中明確地提出了相對剩余價值生產方法的前提條件——發展科學技術。因而,江西共大立足于相對剩余價值理論,將科學技術視為促使農業高產的主要手段,提倡通過教育提升科學技術。建國初期我國農業科學技術尚未普及,農民慣于傳統的精耕細作,農業并未實現機械化和現代化。江西共大認識到農業是最基礎和最根本的產業。因而,它將改造農業視為己任,以實現農業“四化”為目標,并立志要成為一所既能改造農業又能學習文化科學的學校。同時,江西共大敏銳地發現了農業發展面臨的嚴峻形勢,即當時農業科學生產技術落后,農業科學知識尚未普及。根據剩余價值論中科技加速農業發展的理念,江西共大積極開展教育為農,并基于農業生產的需要相繼提出:“如何普及農業科學技術和科學知識?”“如何培養一支又紅又專的農業技術隊伍呢?” 等問題。
(三)堅守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理論——以農民為主體地位的經典學說
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理論是馬克思重視人民利益的真實再現。馬克思站在廣大無產階級的立場上,先是在《共產黨宣言》中強調人的最高境界是“自由全面發展”,繼而在其經典巨著《資本論》中把共產主義社會稱之為“自由人聯合體”。可見,馬克思恩格斯極其重視農民的主體地位,并提倡促進人的自由全面發展。江西共大在思考問題時也秉持這一宗旨。建國初期,為了盡快實現以重工業為核心的五年計劃,出現了工農業產品價格“剪刀差”的現象。當時的農民早已陷入了“雙無”(即無資財,無文化)的境地,“高額”的學費將普通農民拒之門外,整個社會充斥著大量文盲。在這樣的背景下,江西共大深諳農民之苦,主張農民實現自身的全面發展,唯有通過教育這一根本途徑,才能改變農民的命運,實現農民的自由全面發展。江西共大深入思考以農民為主體的教育,提出“為什么農民做大學都沒有資格?我們的大學應該為誰開門?” 的問題。
二、運用政治經濟學的辯證思維分析問題
分析問題是問題意識的中心點,政治學的研究方法為分析問題提供了方法論指導。對此,江西共大運用政治經濟學的辯證思維分析“三農”問題,對認識“三農”問題的本質和實踐上進行了有益的探索。
(一)強調統籌全局的大局思維
整個世界就是一個相互聯系的整體。馬克思主義早已“捕捉”到整體是事物發展的全局和全過程,強調要培養統籌全局的大局思維,全面地看待問題,避免片面的分析問題。江西共大也強調用統籌全局的大局思維分析問題,并以此指導實踐。在建校初期,社會各階層對這個“新型”的大學產生了種種疑慮。有人說:“江西共大不像個大學,以前從沒有哪個大學以生產勞動為主教學為輔的,學生在這里是來學習的,還是來干活的?這樣的大學一定不會發展下去?!?對此,江西共大運用統籌全局的方法來分析問題,認為衡量學校好壞的標準應該有兩個方面,一方面是生產勞動,另一方面是學習成績。他指出:“首先,江西共大一成立就招到好多的學生,不證明我們是搞好了嗎?其次,學校建立起來后,學生沒餓壞,還發展了生產,還減輕了國家的負擔,這不是挺好嗎?再次,我們為國家輸送了大量的人才,全國都知道江西共大,這也不壞。最后,1961年,全國農村遭了災,江西也莫能例外。但是糧食產量仍然可以保持或略高于去年,因而我們的成績是偉大的。有人說我們搞壞了,我看是搞好了?!?/p>
(二)重視理論聯系實際的分析方法
理論聯系實際是唯物主義認識規律的基本要求,是政治經濟學中的常用方法。馬克思曾認為:缺乏理論指導的實踐是“盲目的”,脫離實踐的理論是“空洞的”。因而分析問題時必須堅持理論聯系實際。奉行教勞結合教育方針的江西共大,成為這一理論的實踐者。他認為:“一切知識是從生產勞動中日積月累而來。如果人人讀書上大學,但是沒有學會生產,弄不到飯吃,無疑會餓死在書堆里?!?二者舍其一的做法是錯誤的,必須堅持邊學習邊生產,將習得的理論用于指導實踐,在實踐中充實理論。江西共大在辦校過程中也始終堅持這一原則,它批評了辦校初期在系科專業設置上曾經出現過的“設置過多,攤子鋪的過大”、“忽視條件,貪多求全”現象,認為:系科專業設置學與用緊密結合,實行課堂教學與現場教學相結合,教師,技術工人、學生的三結合。這樣不僅使得生產內容和教學內容可以大致統一,更能為服務農業生產發展提供極為有利的條件。
(三)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分析原則
辯證唯物主義認為,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想正確地解決矛盾,就必須針對不同的問題要采取不同的分析方式和解決方式。江西共大十分重視這種分析方法,在分析問題時適時運用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方法,依照現實中的具體問題采取不同的分析方法。在辦校期間,江西共大按照農村、山區和各墾殖場的特點和需要,堅持從實際出發,具體問題具體分析。在如何分配教勞時間這一問題上,江西共大始終反對機械地教勞結合,強調教勞時間必須按比例分配,合理制定教勞配當表,堅持按具體情況靈活調整教勞時間比例。因而,建校初期江西共大為了發展生產,堅持勞動建校,規定四年制系科的教學時間分別是“五、六、七、七”個月,勞動時間為“六、五、四、四”個月;但是隨著生產建校的發展,學校有了一定的積累后,在保證生產的基礎上加大人才培養的力度,將“教、勞、休”的比例改為六、三、一。由此可知,江西共大在分析問題時,始終堅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原則。
三、立足于政治經濟學貧困理論解決問題
江西共大通過辯證地吸取政治經濟學中貧困理論的精華,將教育與“三農”的貧困有機地結合在一起,探索出了一條極具特色的“教育脫貧”之路。江西共大解決問題的路徑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 走發展教育推進農業技術脫貧之路
馬克思認為:生產技術的不斷進步與革新是產生剩余價值的源動力。據此,江西共大也意識到技術對生產發展的重要性,堅持走發展教育推進農業技術脫貧之路。面對農業積貧積弱的困境,江西共大將教育視為農業發展的重要支撐,并通過一條可靠的路徑——教育對農業進行技術脫貧。為滿足技術需要,江西共大在專業設置上實行農業化改革,根據“勤工儉學、學習與勞動相結合”的辦校宗旨以及當時農業現代化的要求重新劃分專業,為農業培養了一大批技術全面型的農業“能手”。此外,本著推進農業技術脫貧的理念,江西共大的師生還大力攻堅農業科研項目,在植物學、動物學、遺傳學、化學、物理學等學科高度發展的基礎上建立起一整套先進的科學技術,以期通過發展教育事業解決農業技術問題。
(二)走發展教育幫助農民知識脫貧之路
恩格斯認為,“每個人都獲得為自己社會進行勞動的權利并擁有發展和表現自己全部體力和腦力能力的機會時,生產勞動就是解放人的手段?!?可知,馬克思主義非常強調腦力勞動的重要性。江西共大以此為指導,堅持走發展教育幫助農民知識脫貧之路。1957年至1966年10月間,全國多數地區的農民還處于貧困狀態,失學兒童和青年的數量有增無減。江西也不例外,“窮、苦、弱”是農民現狀的顯性標志。為此,江西共大采取以下幾種措施:首先,在第一個招生簡章中規定年齡在十七歲以上,三十五歲以下身體健康且具有生產勞動經驗的工農群眾,經審核政治歷史合格者均可錄用。其次,江西共大通過放寬培養對象的學齡要求與文化程度并把生產勞動經驗列為入學條件。再次,針對部分學生整體文化程度參差不齊的狀況,江西共大設立預科班,對這些學生進行文化補習。最后,通過發放生活費和鼓勵勤工儉學等方式為學生能安心學習進行兜底。由此可知,江西共大不僅實現了農民的求學夢,更為農民擺脫“文盲”稱號。
(三)走發展教育扶助農村經濟脫貧之路
對于政治經濟學中的貧困理論,我們需要在我國社會主義“反貧困”大本營中進一步的豐富和發展。江西共大始終堅持立足農村,走發展教育扶助農村經濟脫貧之路。江西共大是在“三無”即無校舍,無設備,無經費的條件下創辦起來的,要在這種條件下對扶貧對象進行經濟援助是十分艱難的。對此它認為:要走教育扶助農村經濟脫貧之路就必須依靠自身的力量。正如江西共大的創辦者所說:“學校沒有房子,可以自己打窯洞,可以住茅棚,沒有飯吃,可以吃草。我們青年就要在這個革命的熔爐中鍛煉一下?!?由此,江西共大采取多種方式探索半工半讀、自力更生的辦校之路,主要包括以下幾個方面:第一,征購當地農民無力經營的土地通過“產、學、研”相結合的方法進行生產建設;第二,強調“廣開門路”保障糧食和副食品的供應;第三,在山區開展受益較好的臨時性生產;第四,通過建立生產基地,來保障糧食果蔬較穩定的供應。因此江西共大不僅實現了生產和經費自給,而且還對農村進行經濟扶貧。
注釋:
馬克思.資本論:第1卷.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579.
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總校革委會辦公室.邵式平同志的一些講話、報告選編.南昌:江西農業大學檔案館.1975.136,167,32,135,56.
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總校會編.《半工》半讀育新人-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辦學經驗集.江西:江西教育出版社.1965.56.
中共江西省委黨史資料征集委員會江西農業大學.江西共產主義勞動大學的創立及其沿革.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1996.32.
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20卷.北京:人民出版社.1975.3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