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隨著我國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和世界格局的變化,如何培養我們青年一代的年輕人,特別是當代大學生黨員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不動搖,這不僅是高校培養人才面臨的一個重大問題,也是我們黨和國家培養接班人、保持青春活力所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本文針對當代大學生黨員出現的理想信念不堅定,信仰缺失、模糊等問題作了重點分析,力圖找到問題出現的根源所在,并提出一些具體的解決措施。
關鍵詞 大學生 黨員 理想信念
作者簡介:陳安安,上海理工大學社會科學學院思想政治教育專業碩士。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5.113
一、理想信念的科學內涵
由于價值取向多樣性的原因,當代大學生黨員并沒有深刻認識“理想信念”這一整體概念的科學內涵,所以對于怎樣擁有堅定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信念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的認識就非常模糊。1999年6月28日,江澤民同志在紀念中國共產黨成立78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我們必須不斷對黨員、干部加強理想教育和信念教育,加強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教育,推動全黨同志真正把理想信念牢固地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基礎上。”自此,理想信念首次作為一個整體的概念提出來,并隨著時代的發展逐步在學術界得到應用。
但是不同的專家、學者對理想信念這一整體概念的定義也有所區別。吳延超將理想信念解釋為:“理想信念是人類精神生活的一種內在需求和特有現象,是人類精神世界的軸心和主宰心靈世界的特殊精神,是人類政治信仰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在奮斗目標上的具體體現和集中反映。”
筆者比較贊同吳潛濤的觀點,他認為:“第一,與理想和信念相比,理想信念強調了理想和信念中兩個基本方面的統一;第二,與一般意義的理想信念相比,理想信念是最高層次的理想和最高層次的信念的統一;第三,與信仰相比,理想信念與馬克思主義、社會主義結合在一起使用,更加科學、更加適合中國語境。”
本文研究的是當代大學生黨員的理想信念教育的問題,所以必須先理解透徹新時期理想信念的科學內涵才能更好的去發現問題和解決問題。
二、影響大學生黨員堅定理想信念的原因分析
大學生黨員作為我國未來社會主義建設中堅力量,對我國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社會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2004年中共中央國務院發布的16號文件《關于進一步加強和改進大學生黨員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見》中指出:“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任務,要以理想信念教育為核心,深入進行世界觀、人生觀、價值觀教育。”這里我們可以看到,對大學生黨員進行教育必須增強其理想信念的教育。但是在實際的培養中,有相當一部分的大學生黨員并沒有堅定的理想信念和共產主義的信仰,缺乏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意識。很多黨員加入黨組織并沒有明確的奮斗目標,缺乏應有的立場、原則。黃明理、馮茜在《我國90后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狀況研究》中指出:“近七成的大學生認為信仰對人生重要,也有1/4的人沒有意識到信仰的意義。只有四成的人認為自己有信仰,表示自己信仰馬克思主義的也只有四成,近六成的人認為自己沒有信仰或說不清楚自己信仰什么。”
從這一比率來看,我國目前大學生對共產主義的信仰有些不容樂觀,而且這一數據會隨著我國社會發展的不斷深入而繼續增長。那影響大學生理想信念的原因何在呢?
(一)我國經濟轉型與社會矛盾凸顯影響大學生黨員的理想信念
2013年黨的十八屆三中全會通過了《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一文,把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的“基礎性作用”改為“決定性作用”,自此我國經濟轉型正式進入到加速期。因此,在現有的管理體質相對滯后和不完善的情況下,導致在這一階段,我國的社會矛盾也隨之愈發凸顯,加上國內外的很多不良思想、文化互相碰撞、激蕩。所以,在這個環境下,我們國家青少年的思想、觀點以及生活行為都發生了明顯地變化,具體表現為:價值取向更加多元、思維更加活躍、精神需求更加多樣,生活方式更加豐富,對外界充滿好奇,因此在接觸一些新事物、新思想地過程中很容易受到很多不同地思想、文化地滲透及影響。我國當前面對的重要問題是社會貧富差距大,導致兩極分化較為嚴重,加之西方資本主義腐朽思想的浸入,使大學生很難清晰的看清楚我國社會主義制度的優越性,從而財富的多少成了大多數學生看待社會時的一個最基本的表面認知,認為金錢是萬能的,只有努力掙錢才是一個人生活最根本的追求。所以在價值取向都已經發生扭曲情況下,就很難形成堅定的社會主義信念和共產主義遠大理想。
(二)高校黨組織的政治工作流于形式不利于培養大學生黨員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
當今很多高校為了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辦學理念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偏離“育人為本”的教學宗旨,反而經濟效益才是高校辦學工作中重點考慮的因素,甚至有的高校正在逐步蛻變為經營公司,很多只考慮經濟效益,不再把精力集中起來培養學生。但是,國內的高校均在中國共產黨的政體管理之下,很多學校就相應的在表面和形式上大肆作文章,實際工作卻流于形式。再者,高校的一些二級學院在培養各自學院的學生黨員時,只是按照要求走過場,并沒有真正的在群眾中去考察學生黨員是否具備真正的入黨條件。黨組織在接收新成員時存在著一定的不足,這離不開組織的考察標準,比如規定的一些硬性條件,過于看重學生是否通過相應的等級考試、重視期末考試排名等等。雖然將這些標準作為考察的重點沒有什么大問題,畢竟大學生黨員是在校學生,當前的重要任務是以學習為主。但是這絕對不能是唯一的考核條件,一些學習成績一般的學生里面也會有思想特別進步、政治覺悟較高的學生。所以,在考察時我們不應當只接收那些成績好的學生,還應該嚴格審查學生的入黨資格。
(三)大學生黨員缺乏自主學習理論知識與參加實踐活動
2016年10月21日,習近平總書記在紀念中國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的講話中說:“理想信念的堅定,來自思想理論的堅定。”大學生黨員理想信念不堅定的根本原因在于其自身缺乏自主學習理論知識,沒有對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科學發展觀以及黨的十八大以來黨中央治國理政新思想新理念新戰略進行深入的學習,從而很難在思想上真正地認清和辨別各種不良社會思潮,達不到思想理論的堅定。因此,自身的理想信念就極易受到外界的干擾。
大學生黨員在平時的組織活動中,普遍都缺乏主動性,在基層黨組織舉行的一些參觀經典紅色革命遺址活動中,他們并沒有把活動當作自身去感受和領會中國共產黨早期革命的真實意義所在,而看作是黨組織的強迫性任務。我們說,任何事情的實現最終都離不開實踐,實踐是檢驗認識真理性的唯一標準,古人說,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所以,即使我們有部分大學生黨員在一定程度上學習了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但是由于缺乏實踐活動,就很難清晰的掌握黨的理論知識,更不可能把握住歷史規律,這對理想信念的形成也將是片面的、不健全的。
三、大學生黨員堅定理想信念的有效途徑
(一)加強馬克思主義理論的宣傳力度與培養大學生黨員擁有對社會上不良風氣的辨別力
加強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的宣傳力度在充滿各種誘惑的當下可以提高大學生黨員對馬克思主義基本理論知識的掌握,對大學生黨員形成堅定的理想信念有著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只有讓大學生黨員掌握馬克思主義的世界觀和方法論才能使他們正確的解讀和辨別社會上的不良之風,透過現象看清其本質,擁有明確的是非觀念。
不良社會風氣的出現并不是由國家的政治體質引發的,而是我們的主流價值觀念引導出了問題。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決定實行改革開放以來,我們一直強調和堅持的是以經濟建設為中心,但在實際實施過程中,許多的社會團體、企事業單位等將其變成了以經濟利益為中心。這給了社會不良風氣得以滋生的土壤,并隨之擴大和影響到生活中的各個領域。而大學生黨員在一定的程度上對于怎樣區分這些不良社會風氣的態度并不堅定,從而導致理想信念出現模糊,最終由動搖變成缺失。所以我們在引導大學生黨員學習理論知識的同時,更多的要教會他們用理性的辯證思維去看待問題,培養大學生黨員擁有對社會上不良風氣的辨別力使他們在心中形成相對穩定的理想信念。
(二)優化和改善高校黨組織的培養制度
高校黨組織是接收和培養大學生黨員重要的基層黨組織之一,不優化和改善高校黨組織的培養制度,或者培養要求沒有執行到位而只是流于形式,就很難培養出真正合格的大學生黨員。那么優化和改善高校黨組織的培養制度須要做到三點:一是黨組織在接收和培養大學生黨員時,不應當過分的將硬性條件作為標準,在現實的操作過程中,應該要根據大學生本身條件地不同,將相應的一些標準做適當調整,因人而異作出改變,優先培養符合條件、表現比較優異并且綜合素質高的同學,做到將學生的質量作為衡量標準的第一位,做到積極地培養與謹慎地發展相結合;二是要定期檢查高校二級學院基層黨組織培養的實際情況,學校黨委組織部可以成立專項組,對于應付工作,工作不認真的黨組織給予通報批評,杜絕基層黨組織的政治任務流于形式;三是高校的領導應當加強對馬克思主義理論教育和對馬克思主義學科的重視,進一步強化教師隊伍的師資力量、思想政治水平,從而改善高校思想政治課教師的勞動成果、工作環境等。從而提高教師們研究馬克思主義理論的積極性,同時也提高他們平時的教學質量,有利于培養大學生擁有堅定的理想信念。
(三) 增強大學生黨員的社會責任感與激發其學習理論知識的興趣相結合
近些年以來,我們聽過很多關于國民道德素質滑坡的事件,比如,老人跌倒碰瓷問題、假疫苗事件等等,這些都是人們的社會責任感缺失的行為表現。所以,增強大學生的社會責任感教育有利于他們明白自己肩負的歷史使命,特別是大學生黨員,如果不明確自己的社會使命,或者不清楚自己的歷史使命,就不能在價值取向中擁有堅定的馬克思主義信仰和共產主義的理想信念。激發大學生黨員學習理論知識是一個最根本的解決自身理想信念問題的關鍵所在。
那么激發大學生黨員學習理論知識的興趣可以從三個方面來入手:一是利用黨和國家的紀念日開展知識競賽;二是高校不同學院的黨組織可以不定期的聯合舉行實踐活動,變革單一、陳舊的培養模式;三是“思政”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注重突出思想政治理論課的價值引導。
參考文獻:
[1]江澤民文選(第2卷). 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
[2]吳延超.試論黨員干部理想信念的現實表達.新視野.2012(4).
[3]吳潛濤.正確理解理想信念的科學含義.教學與研究.2011(4).
[4]黃明理、馮茜.我國90后大學生馬克思主義信仰狀況研究.河海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14(3).
[5]習近平.在紀念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人民日報.2016(10).
[6]王春穎.新時期高校學生黨員信仰教育研究.東北師范大學.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