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鴉片戰爭爆發之后,列強掀起了瓜分中國的狂潮,面對千古未有之變局,除了少數先進中國人提出“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思想主張,清朝大多數士大夫仍然不能對西方有正確的認識,以程朱理學為核心的傳統文化在整個社會中仍然占據著絕對的優勢,劉錫鴻便是其中的典型代表。本人試圖對劉錫鴻守舊思想的成因及其具體表現進行探討、評述。
關鍵詞 劉錫鴻 守舊思想 成因 具體表現
作者簡介:張瑞芳,河北大學歷史學院中國近現代史專業碩士研究生。
中圖分類號:D691 文獻標識碼:A DOI:10.19387/j.cnki.1009-0592.2017.05.135
目前,學界關于劉錫鴻守舊思想的研究雖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多數側重于研究劉錫鴻思想的某些個別方面,對其守舊思想成因和具體表現的研究尚不夠深人,還缺乏對劉錫鴻思想產生的時代背景的深入探討。本文正是立足于以上的研究狀況,在詳述劉錫鴻思想形成原因的基礎上,著重探究劉錫鴻守舊思想的具體表現,以期進一步探究劉錫鴻思想復雜性問題。作為中國傳統士大夫的典型代表,其思想的變化一定程度上也反映了當時社會的變化。
一、劉錫鴻守舊思想形成的原因
在中國傳統的社會中,儒家思想始終占據思想的主流,并且一直處于正統地位,劉錫鴻生活在一個傳統世族之家,其思想的形成受到了傳統家庭教育的影響,和其他士人一樣,劉錫鴻從小便接受傳統儒家思想的教育,封建頑固思想深深根植于其思想之中。作為封建頑固派的典型代表之一,他曾于1876 年任清朝駐英使館副使和出使德國大臣,并兼任駐奧匈、荷蘭公使。他可以被稱為近代中國第一批走出國門的外交使節。在親身經歷和感受過西方現代文明之后,他對西方文化的了解遠遠超出同時代的中國人,并在一定層面改變了自己原有的思想,但無論怎么變,仍無法脫離他固有的思想藩籬,他依然是一個頑固的封建衛道士,是中國傳統思想的堅決捍衛者,是西方文化的堅決反對者。
劉錫鴻守舊思想的形成跟當時的社會環境也有著直接關系,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之后,英國打開了中國的大門,西方工業文明與中國傳統農業文明碰撞出激烈的火花,蠻夷小國竟然打敗了物大地博的“天朝上國”,這種情況引起了朝廷上下的一片恐慌,給傳統士大夫狠狠的一記耳光。傳統士大夫開始審視西方的現代文明和中國傳統的儒家思想和程朱理學,他們的思想由此開始分流,一批士大夫主張向西方學習,一批士大夫堅持固守儒家傳統思想和程朱理學。在19世紀60時代初期,出現一批主張“師夷長技以制夷”的洋務派,清朝中央政府主要以恭親王奕和軍機大臣文祥、桂良為代表,地方上主要以曾國藩、左宗棠、李鴻章、沈葆楨、郭嵩燾等為代表,被統稱為“洋務派”。盡管洋務派提出的“自強”、“求富”的主張并沒有觸及封建專制制度的根基,但是在統治階級中的頑固勢力看來,卻是有悖“祖宗成法”和“圣人古訓”的荒謬之舉,被指為“潰夷夏之防,為亂階之倡”。明明是統治者為了維護清朝統治根基而抓住的最后稻草,卻遭到了統治者當中冥頑不化者的強烈反對,劉錫鴻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除此之外,還有倭仁、徐桐、李鴻藻、劉錫鴻等,他們被統稱為“頑固派”。“頑固派”作為清王朝統治的堅決維護者,始終固守著儒家傳統思想和程朱理學,堅決反對任何學習西方的東西。
二、劉錫鴻守舊思想的具體表現
從以上的描述中,不難看出劉錫鴻是舊時代“學而優則仕”的讀書人。劉錫鴻出身于舉人世家,深受傳統儒家思想桎梏的影響,其守舊思想表現在各個方面。“洋務運動”早期,劉錫鴻受外來思想影響,對當時中國的政治、經濟、社會情況頗有見解,并精通洋務, 受到郭嵩燾、丁日昌、李鴻章、曾國藩等洋務派代表的重視和贊揚,可見最初對其的認可。但劉錫鴻從小接受正統的儒家文化教育,傳統儒家思想已經扎根于他的靈魂之中,程朱理學的影響已深人其骨髓。他雖然接觸過西方文明,但是對于西方文明的感知只是浮光掠影,遠遠不及從小便接受的中國傳統儒家思想和程朱理學,因此劉錫鴻固守封建傳統。劉錫鴻守舊思想主要表現在思想文化、政治、經濟三個方面:
(一)在思想文化上表現為固守程朱理學和“夷夏之防”
劉錫鴻思想的保守性, 集中表現在守舊的思想觀念上。劉錫鴻于道光二十八年(1848年)考中舉人,他的最高功名是舉人, 因而在士林社會中并無多大的影響, 在學術上無多大建樹。但從他的日記、奏折等中可以看出其恪守程朱理學的守舊心態。
劉錫鴻謹奉“夷夏之防”,而且妄圖“用夏變夷”。他認為中國應該走自己的道路,西方之路并不適合中國。這種觀念在他的頭腦里根深蒂固。1877年,他以中國駐英國使節的身份在英國參觀游歷,雖然身居海外,耳濡目染西方的文化與文明,但由于自身個體的差異,其思想也沒有多大改變(出使英德時, 其觀念稍有改變, 但也非常有限)。劉錫鴻對西法的認識依然停留在比較淺顯的感知上。
劉錫鴻的一生并沒有多大的政績,但他做過兩件事情,對當時社會有產生了重大影響,其中一件就是隨郭嵩燾出使英國期間始終奉行“用夏變夷”的宗旨,這就跟郭嵩燾要求積極學習西方思想產生了激烈的碰撞,兩人由此產生了很深的芥蒂。郭嵩燾作為洋務運動的代表之一,崇尚西學,積極主張學習西方先進的思想文化,這與劉錫鴻的觀點形成了強烈的對比,思想觀念的不同使兩人產生了不可磨滅的芥蒂。
直至劉錫鴻去世,他的思想也沒有發生變化,依然是固守著儒家傳統思想和程朱理學。劉錫鴻堅決反對把“夷狄之道”、“施諸中國”,堅決的捍衛“政令統一一尊,財富歸諸一人”的封建專制主義。在他看來,如果讓“逐末之人”、“妄參國事”,就會打破“尊卑貴賤”的“禮制”,弄得“機器滿天下”,就容易危害到“天下為家巳更數千載”的大經大法,那就是“用夷變夏”,整個神州就要陸沉了。
(二)在政治上表現為固守“為政以德”和君主專制制度
劉錫鴻提出:“國之存亡在德不在強”,其實質就是堅持“為政以德”。從劉錫鴻的生平我們不難看出,劉錫鴻是深受中國傳統文化影響的封建士大夫,堅決維護清王朝的封建統治,對晚清吏治的黑暗現狀感到痛心疾首,所以他主張從內部整頓吏治,以挽救清王朝。他認為“賞罰者庶政之綱維, 人主馭天下之轡, 舍此別以為治, 不得不慎者也。”如果朝廷能夠“不自輕其賞”,人們就會“重之而以賞為榮”;因此, 劉錫鴻認為如今國勢衰弱也是由于綱紀敗壞導致的。
另外,在劉錫鴻眼中君主專制制度及其封建統治秩序已流傳了數千年,是不容更改的, 更不能學習西方的“夷狄之道”,他認為學習西方就容易喪失本身,容易被西方同化。面對不同的文明,劉錫鴻在政治上也進行過反思,但結果仍難逃出他固有思想的藩籬,還是堅決維護清王朝的封建統治和封建君主專制制度。
(三) 在經濟上表現為固守以農為本和重農抑商
“重農輕商”是中國歷代封建王朝的基本國策。歷朝歷代統治者都把發展農業當作“立國之本”,把商業(有時也包括手工業)當成“末業”加以抑制,阻礙商業的發展。劉錫鴻深受傳統儒家思想影響,十分重視農業的發展。在其擔任英國使節期間,認為英國自然資源豐富,地理位置優越,造船業發達,所以適合發展對外貿易。而中國則與英國國情不同,自然發展方式也不相同。他十分反對進行經濟變革,認為中國應該遵循千百年以來的歷史經驗,注重發展農業,以農為本,“重農抑商”,片面強調中國傳統的“尚義不尚利”的思想。他堅持認為“開源之計惟在于農”,因此“恤農貴農”才是“開源”之正法,是最根本的途徑。在劉錫鴻看來中國依靠自給自足的封建小農經濟發展就能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學習西方發展工商業完全沒有必要。另外,劉錫鴻對商人也存在著很大的偏見。他認為商人都是一些唯利是圖之人,商人生下來就是為了剝削窮人。他堅持和強調封建主義的“賤商”、“抑商”思想。
劉錫鴻在經濟上的保守主要表現在對推行洋務運動的態度上,他十分反對經濟變革,堅決反對洋務運動。近代工業的發展,離不開近代交通運輸業的進步,特別是鐵路的修建,隨著洋務運動的開展,修建鐵路被納入洋務新政中,作為謀求富強的重要措施之一,它卻被認為是“病國殃民之事”,遭到了頑固派官僚的群起而攻之,劉錫鴻反對洋務運動,最明顯的表現莫過于反對修建鐵路,這也是他“以農為本”思想的重要體現。為了維護清王朝的統治,封建頑固官僚千方百計的尋找各種借口來說明鐵路“行之外夷則可,行至中國則不可”。劉錫鴻是當時頑固派中反對修建鐵路的典型代表人物,其實早在劉錫鴻出使英國時就已經乘坐過火車,他對火車驚人的速度也十分佩服,如始見火輪車之快捷時,曾這樣描述:“慢著一時亦百徐里,故常數晝夜而萬里可達”,驚嘆火車“技之奇巧,逾乎縮地矣”。同時他也認為鐵路是英國快速發展的主要原因,但因受傳統儒家思想的影響,他仍舊頑固地反對修建鐵路。即使在出使英國之后接觸了西方文化,思想有所改變,但還是從本質上認為修筑鐵路“此非治國正軌,恐非可恃”。
三、結語
從中國近代史的發展過程來講,劉錫鴻算是一個小人物,但他作為封建頑固勢力的代表,這股勢力卻不容小確。他們固守著“祖宗之法”,謹奉“夷夏之防”, 想用中國的封建主義改造外國的資本主義, 使外國中國化,在中國近代史上扮演著不可忽視的角色。劉錫鴻終其一生,都固守著“用夏變夷”的決心和希望,認為中國“ 言理之深, 有過于外洋數倍者, 外洋以富為富, 中國以不貪得為富,外洋以強為強,中國以不好勝為強。……道固萬世而不可易”。華夷觀念一直存在于他頭腦中無法改變,他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頑固的封建衛道士。但時代在變化,以劉錫鴻為代表的“頑固派”卻試圖用封建傳統儒家文化維持清王朝的統治,這從本質上是不可能實現的。
雖然從總體上來說,劉錫鴻之流的守舊思想阻礙了中國近代化的進程,但是劉錫鴻的思想也有值得借鑒之處,如他指出鐵路修建權的喪失可能會為外國列強入侵中國提供便利之處;另外,在吏治上,他雖深受儒家傳統思想影響,但對晚清吏治的黑暗現狀感到痛心疾首,主張吏治嚴明,反對貪污腐敗,這對當時腐敗沒落的清王朝來說是有一定積極意義的,對今天提出的反腐倡廉也具有一定的借鑒意義。
中國幾百年來都固守著“閉關鎖國”的政策,直至第一次“鴉片戰爭”爆發,被英國用武力打開大門。從對劉錫鴻這樣一個近代小人物的分析上,可以看出固步自封只會導致落后挨打。受傳統儒家思想影響,一個保守派人士在擔任了駐外使節之后,思想上仍然沒有任何改變,可見當時傳統封建思想依然根深蒂固,社會發展依然停滯不前。通過對劉錫鴻守舊思想進行研究,對當今社會的發展也有很大啟示,發展才是硬道理,作為一個正在崛起的近代大國,中國只有堅持發展,堅持對外交流,讓自己始終處于學習的狀態,國家才會經久不衰,永遠煥發著生機活力。
參考文獻:
[1]中國史學會.洋務運動(一).上海人民出版社.1961.
[2]劉錫鴻.英軺私記·隨使英俄記.岳麓書社.19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