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光明
摘 要: 大學生是祖國的未來,更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主力軍。而高校作為大學生學習和生活的主要場所,對于大學生的成長成才來說,有著重要的教育功能。特別是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也更是如此。當前,高校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狀況不容樂觀,存在著一定的問題。作為高校層面和相關的教育工作者,應當提高認識,進一步轉變教育工作的方式方法,以期提出有效的對策與建議,最終指導于具體的實踐活動。
關鍵詞:高校 大學生 思想政治教育
中圖分類號:G64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3-0225-01
一、當前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的問題
1.教育管理人員數量有所缺乏,業務素質有待提高
從全國范圍來看,各大高校從事專職性的思想教育工作的人員——輔導員,當前與大學生的人員配比呈現處明顯的不足。另外,很多專職性的輔導員雖然從事了這類工作,但是對于自身的職業定位并不明確,認不清楚自己的工作職責。可以說,當前我國高校內部的輔導員在數量上和質量上呈現出嚴重的短板。從總體上來看,輔導員隊伍素質較差。雖然,有的輔導員的業務素質能力較高,但是他們在執行力上有所欠缺,也沒有掌握較為合理的工作方式與方法,進而影響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整體質量與教育效果。
2.教育理念有待創新,教育的方式方法較為陳舊
通常來看,各大高校普遍重視對于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但是,在實際的效果上來看,則沒有取得較好的教育效果。究其原因,相關的教育管理人員在教育理念上還比較落后,在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式與方法上還較為陳舊。具體來說,高校中的專職輔導員采用的依然是傳統的教育方式,這種“灌輸式”的說教,往往起不到較好的教育效果,甚至會使得大學生產生逆反的心理。很多輔導員在具體的教育工作中,通常也只是照本宣科,脫離了大學生的實際情況,必然發揮不出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實際效果。值得一提的是,在信息化技術迅速發展的今天,很多輔導員并沒有充分的利用網絡平臺,沒有創新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載體。
3.側重于提高大學生的思想境界,忽視心理健康教育
現如今,大學生的心理健康問題越來越得到廣泛的關注,而在當前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只是側重于提高學生的思想境界,卻忽視了大學生的心理健康教育。據調查顯示,大學生的心理壓力呈現出逐步增加之勢,比如說,學業上的壓力、就業方面的壓力,人際交方面的壓力等等。可以說,大學生的心理問題越加突出。但是,在高校所開展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卻忽視了對于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方面的內容,勢必影響整體的思想政治教育效果。
二、有效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對策與建議
1.加強隊伍建設,提高專職教育人員的業務水平與能力
眾所周知,高校中的輔導員在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發揮著重要的作用。因此,無論是在高校層面,還是輔導員自身,都應當加強自身在綜合業務能力方面的提高。在高校角度來看,應該選拔政治素養高、業務水平強的人員加入到輔導員的隊伍中來。定期舉辦相關的培訓教育活動,努力加強輔導員的職業培訓工作。而從輔導員自身的角度來看,應當貼近實際、貼近生活、貼近大學生,及時了解學生的思想動態,并結合當前時代特點和大學生的心理狀況,不斷的探索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新方法。同時,高校的輔導員還應當加強理論上的建設工作,并將具有指導性的理論研究用于指導具體的思想政治教育實踐,有效提高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2.充分利用網絡平臺,開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陣地
現如今,科技信息技術高速發展,網絡與我們的生活、學習密切相關。大學生很大量的時間都在網絡上學習、休閑。因此,作為高校輔導員教師,應當充分利用網絡平臺,尋求更多與大學生交流與聯系的機會,開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陣地。高校輔導員通過各種網絡的平臺,實現了與大學生無障礙的溝通,有著巨大的便捷性,提高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的實效性。
3.關注大學生心理健康,與常態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有機結合
一般來說,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不僅包含學生的思想工作,還包含學生的心理工作。因此,高校輔導員在日常工作中應重視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密切關注學生的心理狀況,一旦發現問題,及時對學生進行疏導,幫助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人生觀。
三、結語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當前在高校所開展的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中存在著一定的問題。因此,從高校角度來說,應當加強隊伍建設,提高專職教育人員的業務水平與能力。而從輔導員角度來說,則應當充分利用網絡平臺,開發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新陣地。同時,還要關注大學生的心理健康,與常態性的思想政治工作有機結合。
參考文獻
[1]張莉.新形勢下大學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幾點思考[J].改革與開放,2011(14).
[2]張志永.高校輔導員開展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途徑[J].開封教育學院學報,2015(02).
[3]黃紅,俞立巍,胡敏,黃紅,崔勇,何園,周棟.論加強和改進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創新手段和有效途徑[J].上海交通大學學報(醫學版),2008(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