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蕊
摘 要: 民生建設與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密切相關,如何解決好民生問題,不僅能夠有效的緩解當前社會的矛盾,也事關改革開放的全局。本文筆者首先梳理了當前我國民生問題的現狀,同時結合當前民生建設的現狀提出了新時期民生建設的基本思路。新時期民生建設應該遵循“四位一體”的基本框架,堅持以人為本的核心立場,通過科學發展觀的根本途徑,堅持制度創新與理論創新,最終實現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實現“中國夢”。
關鍵詞:民生 以人為本 科學發展觀 中國夢
中圖分類號:D26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2017)03-0366-01
當前的中國處于改革開放的攻堅時期,社會各層次矛盾不斷涌現,如何處理好民生問題、解決好社會矛盾成為當下改革的重中之重。所謂的民生,就是關于人民群眾基本生活的問題,解決好民生問題,不僅可以改善人民的生活條件,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也有利于社會的穩定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
一、當前我國民生建設的現狀:成就與問題并存
黨的幾代領導人在工作中一直秉持“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的宗旨”,不僅帶領中國人民開創了新中國,更是在社會主義建設、改革的過程當中,充分發揮社會主義領頭人的角色,始終把人民利益放在首位,把改善民生問題作為各項工作的重中之重。在黨的領導和努力下,我國的民生建設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主要表現在人民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就業狀況得到明顯改善、建立起基本的社會保障體系等[1]。在這些成就的背后,我們也清醒的意識到,當前中國社會整體上是和諧的,但也存在諸多矛盾,例如上學難、看病難、就業難、住房難問題依然存在,如何在改革開放的新時期準確把握民生的關鍵問題并采取有效的措施予以解決,成為當前政府工作的重點。
二、民生建設的基本框架: “四位一體”
新時期民生建設要結合當前社會的實際穩步推進。筆者結合當前我國民生建設的現狀以及幾代黨的領導人民生觀的核心內涵和實踐經驗,提出當前民生建設的幾點建議。
1.我國民生建設的核心理念——堅持“以人為本”
“以人為本”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以及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指導思想。自黨的十六大召開以來,在黨中央領導人的帶領下,我們始終堅持三個代表重要思想,踐行科學發展觀,中國夢等,把實現好、發展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放在首位,實現改革開放的成果與人民群眾共享,實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目標,從此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黨多年的執政實踐表明,只有堅持以人為本,充分發揮人民群眾群眾的創造精神與活力,引導其積極投身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當中,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添磚加瓦。
2.民生建設的最終目標——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民生建設與人民群眾的幸福生活密切相關,如何解決好民生問題,不僅能夠有效的緩解當前社會的矛盾,也有利于我們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建設是一個長期的過程,建設內容主要包括醫療、衛生、收入分配、社會基本保障、基礎教育等涉及到民生建設的基本問題。只有解決了民生問題,最大程度的改善人民群眾的生存狀況,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走上共同富裕的道路,才能更好的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3.民生建設的根本方法——堅持“科學發展觀”
自科學發展觀提出以來,我國領導人和各族人民深入貫徹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在科學發展觀的指導下,我們要把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作為當前國家復興的首要武器,不斷解放發展生產力,促進我國經濟的發展,為人民提供更多的就業機會,不斷提高人民的收入和生活水平。同時我們要堅持可持續發展的思路,在保障經濟穩步發展的同時,保護好自然環境,實現經濟與自然的和諧發展。
4.民生建設的動力機制——制度和理論創新
創新是一個國家進步的根本動力[2]。黨的十六大以來,我們始終堅持科學創新,不斷解放思想、發展生產力,用科技的智慧解決當前民生建設中遇到的難題,教育、醫療、衛生、就業方面得到了較大程度的發展。同時黨的領導人在民生建設的過程中不斷解放思想,優化社會主義制度,通過理論與制度創新,為保障民生建設提供了更加成熟與可靠的制度保障與支持。
三、重視民生建設的理論與實踐意義——實現“中國夢”
民生建設不僅關系到人民群眾的切身生活,同時也是社會穩定與和諧發展的重要保障。習近平總書記在總結了前幾代領導人的理論成果與實踐經驗,創造性的提出了“中國夢”的概念,“中國夢”的提出,不僅結合了當前中國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實踐現狀,更是對未來人民群眾美好生活的向往與期盼,是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重要指導思想。在“中國夢”理念的指導下,我們要堅定不移的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切實維護好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運用制度創新和理論創新,大力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降低失業率,擴大就業范圍,做到收入分配的合理調整,保障基礎義務教育在全國范圍內的實現,加大對高等教育的投入力度,為祖國的未來培養更多的人才。同時也要加大社會保障體系的建設,完善基本養老、基本醫療制度,讓人們老有所養,老有所依,真正提高人民群眾的幸福指數,實現我們的“中國夢”。
參考文獻
[1]李春霞. 新時期社會組織在民生建設中的作用研究[J]. 齊魯學刊, 2012.8(3):91-95.
[2]馮小燕. 新時期黨對改善民生問題理念的新發展[J]. 內蒙古農業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08, 10(3):58-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