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渝華
【摘 要】當前我國公共政策評估存在諸多問題,如制度不規范、注重產出忽略結果、評估主體單一等。而國外很多國家公共政策評估的成果較為顯著。文章主要總結了當前我國在公共政策評估方面存在的問題,并借鑒國外先進經驗,在尊重我國國情基礎上,提出了解決之道。
【關鍵詞】公共政策評估 研究 借鑒
一、引言
公共政策評估在政策發展方面日益受到重視,通過評估,我們能夠較為有效地判斷該項公共政策的合理性和期望的效果,進而決定該項政策的走向。
目前,對于公共政策評估的定義,國內外尚未達成共識。國外學者安德森認為“作為某種功能活動,政策評價能夠而且確定發生在整個政策過程中,而不是簡單地將其作為最后階段”。[1]而國內學者朱志宏認為“就一項公共政策而言,發現誤差、修正誤差就是政策評估。換言之,政策評估的工作就是發現并修正政策的誤差”[2]。我國研究公共政策起步較晚,也沒有引起足夠重視,如何立足我國國情基礎上借鑒國外先進經驗是當前公共政策研究與發展的重中之重。
二、目前我國在公共政策評估方面存在的主要問題
(一)評估的制度尚不規范
公共政策評估未作為一項制度加以確立,這使我國政策評估的發展受到很大影響:決策主體往往并不會視政策評估為一項本職的工作,能不評估的盡量不評估,即使評估也常常是敷衍了事,任意妄為,嚴重制約了公共政策評估工作規范健康地發展。
(二)評估的內容往往忽略政策結果
政策結果則是這項具體政策產物對社會、團體、個人、政治系統以及自然環境等的真實影響[3]。公共政策是為了解決社會問題,維護社會穩定而制定的,所以評價該項政策是否有效不僅要看該項政策是否能有效地執行以及政府為此采取了哪些措施,更重要的是該項政策所產生的結果和影響。
(三)評估的主體單一,沒有充分發揮不同社會主體的作用
由于公共政策評估工作起步較晚,重視度不夠,以及其他原因,使政府在評估中“一枝獨秀”,普通民眾在政策評估中發揮的作用幾乎可以忽略,這也使民眾對政策越發不關心,形成了“惡性循環”。除此之外,由于我國公共政務公開性有限,使第三方獨立評估機構在信息收集方面阻力就很大。而且,專門性的人才在我國也較缺乏,這都直接制約第三方獨立評估機構在我國的發展。
三、國外公共政策評估的做法
(一)評估主體的多元化,全方位多角度獲取民意
在發達國家的政策評估活動中,主體除了純官方的政府部門外,還有半官方組織 (如美國蘭德公司)、完全獨立的民間組織 (如美國布魯金斯學院)以及與政策相關的普通民眾的參與[4]。
(二)公共政策的評估有具體的法律制度保障
國外很多對公共政策評估領域研究較早的國家,幾乎無一例外地都制定了有關公共政策評估的法律法規,從法律上保證了公共政策評估的地位。2006年,韓國實施《政府業務評價基本法》,對各種政策評估制度加以綜合,最終確立了完善的政策評估制度[5],并采取有效措施保證其貫徹實施。
(三)評估機構發展較好,有較強的獨立性和專業性
從公共政策評估發展較好的國家來看,他們的民間評估機構都得到了相對公平的競爭環境和獨立的發展空間,有很好的專業性。同時獨立性和專業性也增強了它們在公共政策評估過程中的權威性,而這些都是需要一系列法律制度的保障才能完成的。
四、進一步推進我國公共政策評估發展
(一)建立專門的法律和完善的體系
從法律的高度來承認公共政策評估,確保在公共政策評估過程中各參與主體的權利與義務已經刻不容緩;要保證第三方評估機構在整個政策評估中得到應有的權利和地位,并建立機構資質的評估制度,促進政策評估市場健康有序發展。
(二)增加不同群體的參與程度
第一,在政策評估的整個過程中要征詢政策目標群體的意見,他們的評估結論將作為評估結果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二,評估采用的方法和標準以及參與評估的主體和最終的結果都要公開。
(三)建立獨立性強、專業化程度高的組織機構
一是要引導和支持民間獨立評估機構的發展。政府要保證他們獨立的地位,不干涉其運行,并給予適當的稅收優惠,建立相應的服務通道,給機構營造良好的發展環境。二是要加大對公共政策評估專業性人才的培養力度,如有效實施評估資格認定制度,并規定評估工作的從業條件,發展壯大職業性評估人員的隊伍。
五、結論
當前,公共政策評估的作用在當前社會發展中越發顯著,我們要在借鑒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從國情出發,不斷促進我國公共政策評估事業的發展。
【參考文獻】
[1]詹姆斯·E·安德森.公共決策[M].華夏出版社,1990:183.
[2]朱志宏.公共政策[M].中國臺北三民書局股份有限公司,1995:299.
[3]尹娜娜.我國公共政策評估存在的問題以及完善研究[D].湘潭大學,2012.
[4]姜國兵.公共政策績效評估體系建構初探[J].廣東行政學院學報,2012(6):7-12.
[5]中國行政管理學會課題組.政府公共政策績效評估研究[J].中國行政管理,2013(3).
[6]姚剛.國外公共政策績效評估研究與借鑒[J].深圳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25(4):80-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