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玲


“從兒童自己的世界出發,用自己的眼睛觀察社會,用自己的心靈感受世界,用自己的方式研究社會。”這是品德與生活課程從兒童的視角出發,闡釋的一種學習觀。由此可見,課程把學生自身的體驗、感悟作為品德教育的一個重要的途徑。通過學生的親身體驗,促進學生道德情感的內化,有效地促進學生良好品德的形成。
要滿足學生情感體驗的要求就必須創設適宜的活動環境,單純的說教、枯燥的教材、封閉的環境、單一的學習模式是絕對不能培養健康、積極的良好品格。只有善于開發課程資源,努力創造適宜的活動環境與條件,靈活多樣地選用教學活動和組織形式,才能引發學生探索的欲望,讓他們能夠生動、活潑、主動地學習,生活得到充實,情感得到熏陶,品格得到培養,身心健康得到提升。
《品德與生活教學實施指南》中提到:“課程資源”是新一輪國家教育課程改革提出的一個重要概念。資源的廣泛開發和充分利用,關系到課程改革目標的實現和課程質量提高的問題。在品德與生活課程的實施過程中,應當廣泛開發和利用各種課程資源。怎樣開發資源,有效地促進學生的情感體驗是擺在品德與生活任課教師面前的必須高度重視和深入了解的重要課題。
一、教師要轉變教學觀念,樹立正確的課程觀
傳統觀念把課程等同于科目,認為課程是教學內容與進程的結合,課程缺乏彈性及活力。新課程觀認為,“課程是學生習得經驗”“是學生在活動中自主建構意義”。課程具有生態性、生成性和動態性。因此,在新課程的實施過程中必須根本轉變傳統的教學方式,從“告訴——接受——記憶——復現”的教學方式轉變為“探究——發現——建構——創變”的教學模式。兩種教學方式所帶來的效果可以通過以下兩圖展示。
從上圖我們可以看出,新的教學模式所帶來的是課堂的生機和活力,是學習活動的可持續發展。而開發課程資源是走進新教學模式的第一步,認識了課程資源在教學活動中的重要地位,有利于教師主動地了解課程資源的范圍和把握課程資源開發的尺度。
二、用心體會生活,創建學校資源網
品德與生活課程面向兒童的整個生活世界,課程內容從教科書擴展到所有對兒童有意義、有興趣的題材;課堂從教師擴展到家庭、社區及兒童的其他生活空間。教師再也不能躲在教材里埋頭苦干。教師在引導學生走出教室,體驗生活之前,要先學會觀察,敏感體會,樂于感受,深挖本校、本地區涵蓋有價值的教育資源,建立本校品德與生活課程的資源網絡,釀造社區、家庭、學校三維互動的教育氛圍。
在開展《春天來了》主題活動之前,教師自己先來一次“賞春活動”:在校園中漫步,聽那小鳥在剛吐新芽的樹枝上婉轉地鳴叫,在那溫暖的春光里舒展羽毛,嬉戲追逐。走進公園,感受和煦的春風,體會“草長鶯飛二月天,拂堤楊柳醉春煙。兒童散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的意境;探訪花卉市場了解種植的知識。有了這樣的直接體驗,教師捕捉了“春天來了”這一單元中最有價值的課程資源,如:動植物的變化,天氣的變化,春天給人們帶來的喜悅和美好的體驗等,搭建了《春天來了》單元活動的資源網絡,并針對自己對該資源的了解制定了“校園里的春天”“公園里的春天”等小主題,確定了活動的指導方案,有效地指導學生開展了春天的探秘活動。附圖:單元活動《春天來了》資源網。
三、抓住現有資源,確定活動主題
許多品德與生活教師常常會感慨教學資源少。其實,資源是無處不在的,只是它們都是以不同的形態存在于我們的生活中。基于教師在開展活動時存在時間、空間、財力、物力、人力方面的實際困難,我們更應該抓住身邊現有的資源,結合課程目標來確定活動主題,用最簡便的方法實現課程目標,推進課程的正常運作。如開展《我們播種春天》這一主題活動時,城市里的學校可以利用苗圃、公園、學校的空地、種植基地、家庭中的陽臺、花盆開展種植活動,通過錄像欣賞春耕景象。而地處農村的學校在開展活動時可以發揮農村的優勢,讓學生到田間地頭去參與種植活動,邀請農民家長現場指導,讓學生在實踐中成長。
四、圍繞主題目標,靈活選擇課程資源
品德與生活課程具有較強的綜合型。這使本課程內容豐富,且內容的呈現形式多種多樣。教師在選取課程資源的時候應該緊緊圍繞主題目標,選擇最適合學生的課程資源,使資源服務于目標。課程資源包括有形資源和無形資源。有形資源如:人員、教材、圖書資料、音像材料、家庭和社區的各種物質設施、文化機構等。有形資源往往比較容易被教師開發和利用。而無形資源,如學生的經驗、興趣等由于較隱蔽容易被教師忽視。在課程開展過程中圍繞主題合理地運用有形或無形的資源能有效地推動課程的發展。如:在《“六一”大策劃》主題活動中,教師的活動目的之一是激發學生參與“六一”活動的興趣,讓學生能以小主人的姿態自己策劃、設計節目。教師從故事資源、圖片資源、學校的相關活動資源、兒童的經驗資源、音像資源中選擇了兒童最有感觸的資源:兒童過“六一”的經驗和記錄著兒童美好經歷的“六一”錄像,利用兒童曾經的美好體驗來激發兒童對未來的期望,有效地激發了兒童開展活動的興趣;并通過觀看錄像進一步激發兒童對“六一”活動的向往。
總而言之,教師應該根據各地區的實際情況、自然資源、社區資源以及兒童的興趣所在,創造性地開展教育活動,營造一種屬于孩子們自己的健康、積極、快樂、有愛心、有創意的生活。讓兒童在豐富多彩的大自然及人文社會中去發現、去體驗、去領悟,去動手動腦,獲得身心的健康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