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昌秀
【摘 要】當前我國高校資助工作普遍重資助輕育人,學生資助品牌不鮮明。高校要把“助人自助”的理念與學生資助工作相結合,從志愿服務、心理疏導、科研學習、創新創業方面打造高校資助育人精品項目,使受助學生各方面的能力在活動中得到鍛煉和提升,實現由物質脫貧到能力脫貧。
【關鍵詞】助人自助 高校資助育人精品項目 社會公益 心理疏導 科研學習
黨的十八大明確指出:“努力辦好人民滿意的教育,大力促進教育公平,提高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的資助水平。”近年來,國家對學生的資助力度和覆蓋面不斷加大,形成了“獎、助、貸、勤、補、免”的多種資助方式,幫助困難學生順利入學并完成學業。但目前高校資助工作普遍著力解決貧困學生的經濟問題,忽視對受助學生的后續教育,發展性資助較少,學生資助品牌不鮮明,致使一部分學生得到資助后缺乏責任感,感恩意識淡薄,惰性滋長。
“助人自助”是社會工作者心理輔導的最基本原則,即通過幫助求救者,增強其獨立性和自主性。助人不僅要救急,幫助其擺脫目前的困境,更要救窮,幫助他提高自身的能力,最終讓求救者自己解放自己。這正是助人自助的核心:尊重人、助人自助、提升人的創造力。因此,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不能只停留在經濟幫扶層面,要把“助人自助”的理念與學生資助工作相結合,“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資助工作過程中充分體現“以人為本”的觀念。助人,既要解決貧困學生的眼前困難,又要使貧困學生具有和提高自助的能力。
資助只是一種手段,而育人才是最終的目標。通過對困難學生的經濟救助,不僅讓貧困學生順利完成學業,更重要的是促進他們成長成才,達到助人自助的目的。這才是我國資助政策真正的價值所在。
一、以社會公益、志愿服務為平臺,打造以思想引領為核心的高校資助育人精品項目
為確保教育公平,幫助絕大部分困難大學生完成學業,國家的資助重心放在了受助面的拓寬以及普及率的擴大上,資助比例過高、范圍過寬在一定程度上使部分家庭經濟困難甚至不困難的學生產生依賴心理[1]。另一方面,由于我國的資助大多是一種無償的給予,重視對資助資金的評選和發放,而忽略了對受助學生的后續教育,缺乏對學生資助資金的使用監督以及回饋機制。大學生長期接受這種無義務的資助,會認為得到資助是理所應當的。因此,要改變高校純粹的經濟資助政策,引導受助學生感恩社會,回報祖國,就必須要建立以社會公益、志愿服務為核心的高校資助育人精品項目,增強受助學生的社會責任意識。
組織受助學生加入或者組建社會公益團隊,遴選熱心公益事業、實踐經驗豐富的教師做指導老師,指導志愿服務團隊深入開展關愛農村留守兒童以及貧困邊遠地區的支教活動;與社區共建開展助老助殘項目,不定期地走訪福利院,舉辦愛心義賣和公益募捐等活動。在公益服務中培養和固化受助學生的感恩回饋意識,培養受助學生的責任擔當精神,把感恩、誠信以及愛國主義教育融入資助育人精品項目中,引導和鼓勵受助畢業生面向艱苦邊遠地區和基層單位就業。
通過公益服務將資助和育人相結合,在解決大學生經濟困難的同時,教會學生懂得感恩回饋,自覺履行社會責任義務,實現從“自助”到“助人”的目的。
二、以心理疏導為依托,打造以心理健康教育為基礎的高校資助育人精品項目
獲得資助的學生大多來自經濟、文化、教育比較落后的地區,他們在知識視野、人際交往等方面存在不足,心理狀態上容易呈現劣勢,主要表現為認知偏激,人際交往心理復雜,負性情感體驗強烈,易產生人格矛盾[2]。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不僅要在經濟上給予貧困學子以支持,更要在精神上關注他們的心理狀態。因此,以心理疏導為依托,打造以心理健康教育為基礎的高校資助育人精品項目顯得尤為重要。
(一)實施勵志引領工程,引導受助貧困大學生正確認識自己,消除自卑心理,樹立自強意識
定期開辦勵志講座或者報告會,聘請校內外知名專家學者、優秀校友組成導師團隊,向受助貧困大學生分享他們的奮斗歷程,激勵學生保持樂觀心態,奮發向上。同時,在校園內挖掘貧困大學生自強自立的勵志故事,以身邊的榜樣人物來感染和鼓舞他們,營造學習榜樣、自覺奮進的良好氛圍。
(二)開展形式多樣的心理健康教育活動,擴大受助貧困大學生交際圈,提高他們的團隊合作能力與溝通協調能力
針對不同受助學生的問題和需求層次,組織學生參加個別心理咨詢、團體輔導、心理培訓、素質拓展等活動,幫助學生塑造健全的人格,克服膽怯心理,使其主動融入集體,積極參與討論和策劃,提升自身的人際交往能力。
(三)建立健全高校資助育人心理支持系統
在歷年獲得資助的學生中遴選一批綜合素質高、工作能力突出、學業成績優秀的學生組成“一幫一”結對關系,在日常的學習生活和工作中充分發揮“傳、幫、帶”的作用,促進朋輩輔導的常態化發展;對家庭經濟困難的受助學生開設心理健康咨詢,及時了解并掌握受助貧困大學生的心理變化和問題,有效開展心理疏導和援助工作,通過面對面的談心談話,對學生的心理問題進行分類,建立資料庫,并定期回訪。
三、以科研學習為立足點,打造以能力培養為重點的高校資助育人精品項目
學生資助工作不應是“輸血式”的經濟資助,而更應該強化學生自我發展的內在動力,使學生能夠自己“造血”。各高校要努力把“立德樹人”的根本任務以及“人人成才”的教育目標融入資助工作全過程,著重將科研學習、能力培養貫穿于學生資助工作中,有針對性、有目的性地開展以學生能力提升為重點的一系列資助育人精品項目,從而達到幫困扶志、助學立人的目標。
面向貧困學生開辦英語聽說讀寫、計算機常用應用軟件等培訓活動;成立貧困學生學習幫扶小組,定期舉辦讀書會、學術沙龍等學術交流討論活動。此外,設立資助科研項目基金,引導并支持家庭經濟困難學生通過項目申請,以科學研究的方式獲得資助,不僅解決了學生的經濟困難,更調動了貧困學生參與科研活動的熱情。并且在科學研究的過程中,學生的動手能力、思考能力、組織管理能力、文字及語言表達能力等得到了很好的鍛煉和提高。這一系列精品項目,不僅使受助學生積累了知識,增長了才干,還豐富了高校資助工作的內涵,營造了良好的校園科研文化氛圍。
四、以職業規劃、就業創業指導為抓手,打造以技能提升為中心的高校資助育人精品項目
資助育人的目標不僅在扶貧,更重要的是扶能[3]。在資助育人工作中打造以提高學生職業規劃、就業創業能力為主要內容的資助育人精品項目是貫徹落實《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中提出的“深化教育改革,把增強學生社會責任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作為重點任務貫徹到國民教育全過程”的重要舉措。
高校要統籌校內校外資源,聘請閱歷豐富的職場人力資源專家充當受助學生的就業導師,幫助貧困學生做好切實可行的職業規劃;舉辦簡歷撰寫、就業禮儀、就業技巧、溝通交流、模擬招聘等專題講座和實踐訓練,在實戰中提高貧困學生社會適應能力和就業競爭力;加強校企合作,組織受資助困難學生外出觀摩考察、交流學習,注意將專業與社會實踐相結合,全面提升貧困學生的綜合素質,使受助學生有能力“自助”。
在大眾創業、萬眾創新的大背景下,打造以技能提升為中心的高校資助育人精品項目,就是要組建創新創業專家團隊,從項目的可行性、實用性,產品市場需求,創業資金預算等方面對受助學生的創業計劃進行全方位評估,指導受助學生不斷完善創業計劃,使其更貼近市場,提高創業成功率;舉辦創業講堂,開設創業培訓班,分享創業成功人士的創業經歷,鼓勵貧困學生大膽嘗試,將自身優勢與創新創業相結合;此外,高校還要搭建創新創業訓練平臺,創建一站式服務中心,為貧困學生的創業提供服務和保障,幫助其順利實施創業計劃。
在資助中育人,在育人中資助,高校學生資助工作不僅要幫助受助學生擺脫物質上的匱乏,更重要的是使其從能力上脫困,真正實現從“助人”到“自助”的目標。
【參考文獻】
[1]包家官.發展型資助育人——高校資助工作的發展趨勢[J].北京教育學院學報(社會科學版),2015,29(01):72-75.
[2]肖瓊,薛保勤.高校貧困生的心理劣勢及干預建議[J].中國青年研究,2007(01):83-85.
[3]朱建飛.基于社團化運作模式下的高校學生資助育人研究[J].教育與職業,2015(36):53-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