韋力凡

一、調研目的
(一)為了適應行業、區域經濟發展,對專業方向進行動態調整,確保專業方向貼近市場、企業和學生,適應企業需求、學生需求,體現適時性,體現錯位發展。
(二)建立完善的課程體系。通過調研論證企業參與、橫向溝通、產學研一體化,進行教學模式改革和課程環境建設。
(三)通過調研及對專業職業能力分析(崗位分析),確立專業建設和發展的方向,為專業人才培養目標的定位、課程設置和課程標準的修訂、教學模式的改革提供依據和幫助,提高我校數控技術應用專業人才培養質量及畢業生的就業質量。
二、調研分析
(一)崗位確定
通過對企業數控技術應用專業崗位群的調查,目前適合數控技術專業中職畢業生的崗位多為數控機床操作員、數控編程人員、數控機床的維護及維修人員等等。調查后分析確定出本專業畢業生任職崗位,主要是數控操作員、數控編程員;其次是數控機床的維護及維修人員、質檢員,其發展崗位是技術主管;其他還有鉗工、焊工、繪圖員等。不同崗位表現出不同的能力要求。企業對一線員工的要求是具有較強的實際操作能力,設備維護維修的能力,發現問題、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
(二)崗位能力分析
通過調研內容分析發現,數控行業技能型人才不僅要有較強的專業能力,還要有一定的素質要求。專業能力要求主要體現在:識圖、繪圖及測繪能力;準確選擇和使用設備、刀具、夾具、量具能力;制定加工工藝與實施能力;編寫數控加工程序能力;普通機床加工操作能力;數控機床加工操作能力;數控機床維護維修能力;CAD/CAM軟件應用能力;產品質量控制能力;生產的組織與管理能力。
數控技術應用專業主要的崗位能力在企業及具體崗位上很重要,我們對數控加工企業的一些技術人員進行了調查,通過對多家數控加工企業及相關企業的技術崗位能力調查并分析,得到如下表所示。
(三)專業知識與技能使用分析
通過對專業崗位群的調查,針對學校開設課程的應用情況做了分析,下表為統計結果。根據結果顯示,有些在學校專業設置中的核心課程,在企業實際使用中還不是十分突出。在企業實際應用中,對具體崗位所要求的專業知識比較有針對性,需求單一,其他基礎專業課程的應用不是很明顯。這就要求在專業課程設置上,既要保證崗位知識的需求又能保證基礎課的作用。而進行課程體系的重組、教學內容的調整、教學方法的改革,合理的學時分配,才能適應數控行業對技能型人才的崗位能力要求,培養出高質量的實用技能型人才。
三、崗位能力分析總結
(一)對畢業生職業素養及專業能力的要求
1.接受調研的企業大部分都對學校學生的職業道德培養提出了明確的要求。學校要引導學生養成良好的職業習慣,加強學生的心理健康、思想品德、職業道德和責任意識等方面的教育工作,教育學生學會專業知識之前首先要學會做人,有良好的溝通和與人相處的能力。學校要培養學生良好的職業道德習慣,做到無論從事何種工作,首先要端正工作態度,具有敬業精神。敬業主要體現在用一種嚴肅嚴謹的態度對待自己的工作,認真負責,一心一意,任勞任怨,精益求精。同時學校也要注重學生自主自立的意識和創新意識的培養。
2.加強實習安全教育問題,使學生具備較強的職業道德和工作安全意識。在企業,每個員工上崗前都要經過工廠、車間和班組三級安全培訓。建議學校重視學生的職業安全、法律、法規、制度和節能環保意識的培訓,將這方面的內容增加到學生在校期間的課程體系當中。同時企業也表示愿意為學校提供這方面的培訓。
3.由于許多學生就業后,機床的實際操作能力還不夠,有些學生對機床也有畏懼心理,建議學校加大技能實訓的課時比例,增強學生的實際操作能力。對于實訓的內容,可以增加企業典型的工作任務,加強產品的加工;模擬企業的生產環境,真正使學生在校時就能夠感受企業的工作場景,提升學生的專業能力與適應能力。
4.許多畢業生在就業過程中表現出以自我為中心,工作穩定性差,吃苦耐勞和鉆研精神不夠。建議學校在教學初期增加人生觀,就業觀、職業道德培訓方面的課程教學內容。建議在教學過程中注重培養學生的團隊精神、吃苦精神,在校期間進行就業教育。企業強調:學生職業生涯規劃、職業意識和心態為第一位,知識技能為第二位。
(二)對學校課程設置和教學的要求
在課程設置上,企業建議學校增加企業的一些任務作為教學案例,使學生盡早了解企業的生產情況,并有針對性地增加實訓的課時,減少與崗位不相關的課程,學校還要多邀請企業技術人員到學校講課或做兼職教師;開設企業文化、企業生產工藝流程相關的課程及企業管理方面的課程,使學生更多地了解企業的文化,熟悉企業的管理模式,明確崗位職責。
(三)對人才培養的建議
1.對于學生階段性的實習,企業認為要改變現在的模式,建立師帶徒模式,加大實習的考核,同時逐漸加大實習深度,不要讓階段性實習走過場,讓學生真正有收獲。
企業認為需提高學生的就業能力和崗位競爭力,將頂崗實習作為就業前的培訓,加大實訓的力度,加大考核力度,將實習與就業掛鉤,使學生必須把理論學習、校內實訓、企業實習密切聯系起來,同步進行。這對于培養學生的學習技能、就業意識、定位自己的職業規劃有著重要的意義。
2.加強學校與企業的深度合作,密切開展校企之間的合作,拓展校企合作項目,提取典型工作任務轉化為教學內容,更好地讓企業深層次地參與到教學過程中。引產入校,引企入校,多種形式開展生產、教學及研發活動,校內學習和校外頂崗實習相結合,輔以“訂單”班、“冠名”班等,達到提升人才質量的目的。
3.在校企密切合作基礎上,應充分利用學校優質教學資源,進一步密切和企業的聯系。若條件成熟,學校應能參與企業的技術改造,支持企業生產技術研發,力爭出科研創新成果,而對企業較大的實際幫助也能更堅定企業關心和支持學校的決心。密切學校優質的實訓資源和實際生產的關系,在保證學生訓練的基礎上,應加大各類設備設施的利用率,結合優秀學生、特長生培養,并進行部分產品的生產,則更能有效地節約實訓成本,服務學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