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瑞芳
摘 要:語言文化博大精深,優秀作品浩如煙海。作為語文教育工作者,如何有效傳授知識,傳承優秀文化,這是不斷探索的教學課題。文章結合教學實例,從三方面闡釋了挖掘文章標題對突破教學瓶頸的重要意義。簡言之即通過挖掘文章標題的結構類型、文章題目的深刻內涵以及標題背后的故事,來突破教學瓶頸。
關鍵詞:標題 結構類型 深刻內涵 授課瓶頸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 (2017) 04-0138-01
所謂“標題”,《現代漢語辭典》有這樣的解釋——標明文章、作品等內容的簡短語句。從釋義中,我們明確地看到了標題和文章(內容)的直接關系。簡言之,一篇文章的標題和其內容是密切相關的,它是文章內容的簡要概括,是文章內容的高度濃縮。通過文章標題,有心的讀者會粗略地感受到作者的表達重點和文章的濃墨重彩之處。下面,根據教學實踐,談談從文章標題入手,突破教學瓶頸的思路。
第一、全面挖掘課文標題是突破教學瓶頸的有效途徑。所謂全面,應該是根據語文作品的具體情況,多角度地挖掘文章標題的價值,從而達到為教學服務的目的。作為從事職業教育的語文教育工作者,在教授語文知識的同時,也要對學生進行德育教育、美學教育,培養成才意識,提高審美情趣等等。而現階段的中職生對語文學習普遍缺乏興趣,知識面又比較狹窄,學生對眼前的新知又懷有排斥心理,總覺得語文作品跟不上自己“新新人類”的形象。所以,面對新知,在新課導入時,教師如果拓展的知識面寬,學生有“云山霧罩”之感,找不到重點;如果拓展面窄,直擊主題,又有“生拉硬拽”之嫌,學生缺乏了想象和思維的時間,沒有搭建好和作者溝通的有效平臺。這樣看來,如何將學生帶入課堂,帶到文學作品里,是教師在授課中遇到的瓶頸。突破授課瓶頸,才能順利教學,一切教學活動才水到渠成。經過多年的教學經驗,我深刻地感受到在授課之先,以輕松的、競技式、“猜測性”(有目的的教學設計)的方式和學生一起挖掘標題內涵,是行之有效的途徑,這樣可以無形中把學生引入課堂,引入作者的內心世界,激發了學生了解作者創作意圖的興趣,潛移默化地挖掘了標題內涵,輕而易舉地找到了作者的表達重點,也找到了教學的重點,無形中突破教學難點,學生沒有了排除心理,反倒有了一種窺探到名人內心世界的成就感。
第二、挖掘標題的結構類型是突破教學瓶頸的良好方式。文章的標題,大部分是以短語的形式出現的。在語文教學中,出現頻率較高的、學生容易理解和把握的短語類型有:并列短語、偏正短語、動賓短語、動補短語、主謂短語。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要根據具體情況,轉變自己的角色,要變成課堂的引導者和新知的探索者。看到文章標題,教師要引導學生,一起探討標題的短語結構類型,根據結構類型,教師鼓勵學生作一個“未卜先知”(沒有閱讀課文,先猜到課文內容)的人,猜一猜文章會寫什么內容。然后把學生猜測到的有代表性的內容逐一羅列,最后讓學生一起去評判文章的“是是非非”(猜測內容是否正確)。在這種情況下,教師不用去督促學生讀課文,學生已經迫不及待地進入到讀課文、找答案的情境中。 具體言之,如果課文標題是并列短語,文章重點至少是兩方面內容,而且這兩者之間必然地位相同,且處于并列關系。而如果標題屬于偏正短語的話,雖然也涉及到兩方面內容,但文章內容就有了側重點,用一方去修飾、限制另一方。根據這些語法常識,再根據標題中涉及到的關鍵字詞的意思,把猜測到的文章內容羅列下來,再讓學生閱讀課文去求證猜測內容的正確與否。如:在講授朱自清先生的散文《荷塘月色》時,看到標題后,有的學生說這是偏正短語,應該是短語“荷塘的月色”的簡寫;也有的同學說標題是并列短語,應該是“荷塘和月色”的簡寫。在此環節,學生意見有了分歧,爭執不下,這時教師作為引導者身份出現去解惑。師生共同探討得出以下結論:如果標題理解為偏正短語即 “荷塘的月色”,作者重點會寫“月色”,“荷塘”是其修飾語。如果標題理解為并列短語即“荷塘和月色”,作者會著重去寫“荷塘”、“月色”。這兩者地位相同。到底怎么理解,只能“一讀見分曉”。學生迫不及待地去尋找答案,最后快速地發現了文章既講了“荷塘”,也講了“月色”。毫無疑問,文章標題理解為并列短語更為合適。這時教師可以趁熱打鐵問學生,主人公游荷塘的時間、地點、原因、情感、見聞等。學生再次進入文學作品里找尋答案。在無形中已經把學生帶入到教學活動里,教學瓶頸也游刃而解。如此教學,方式生動有趣,效率顯著提高,學生樂此不疲,如此功效皆源于對文章標題結構類型的挖掘。
第三、挖掘標題的深刻內涵也是突破教學瓶頸的有效途徑。挖掘標題的內涵,我們要透過現象看本質,既要看標題的字面意思,也要琢磨它的隱藏含義,既要猜測到文章的大概內容,還要體察作者的寫作意圖,也就是這篇文章的主旨,從側面也可以看出文章承載的信息和發揮的作用。在挖掘標題內涵的時候,師生共同探討要多問幾個“為什么”。用諸多的“為什么”作為引子,引導學生慢慢探索,層層解析,逐漸深化。每一個“為什么”就是對文章的剖析,每一個“原來如此”就是對文章的理解或解讀。學生在這個過程中培養了懷疑精神,培養了團隊合作能力,無形中也提高了學習的主動性和自覺性。當然, 整個過程中,教師沒有刻意去導入話題,逢迎學生的學習興趣,學生自覺地進入教學環節中,這樣巧妙地突破了教學瓶頸。
例如,講解美國作家、"近代環保之父"奧爾多·利奧波德的《像山那樣思考》這篇文章時,看到標題,我們理解到三方面的內容:標題中的關鍵詞是“思考”;“思考”這一行為的發出者是“大山”;還提出了倡議“像大山一樣去思考”。同時也衍生出許多問題:什么引發了大山的思考?大山思考了什么內容?大山思考的角度是什么?作者要求“誰”像大山一樣思考?根據諸多的“為什么”,我們去剖析課文內容,各個擊破教學重難點。這篇看似枯燥乏味的文章經過重新梳理之后,教學重點顯而易見,教學難點迎刃而解。一個重要的主題“環保”敲響了可持續發展的警鐘。
第四、挖掘標題背后的故事,突破教學瓶頸。古人云:詩言志。其實,毋庸置疑,任何一種文體,即使表現方式不一樣,它同樣具有宣泄情感的功能。讀者仔細回味、反復品讀,從字里行間可以約略感受到作者的情感世界,文章也不同程度上折射出社會百態,人生百味。例如,家喻戶曉的《林黛玉進賈府》節選自小說《紅樓夢》第三回。通過標題,我們看到了文章的主人公——林黛玉,看到了故事情節——進賈府。要想激發學生的閱讀興趣,順利突破教學瓶頸,最好的辦法就是把美麗多情、體弱多病、多愁善感、聰慧靈秀的林妹妹講給學生聽;把等級制度森嚴、人物角色眾多、人物關系復雜的賈府講給學生聽;順便給學生拋一個美妙的主題——一雙小兒女的愛戀。這時學生會情不自禁地催促老師快講課文。這樣也輕而易舉地突破了教學瓶頸。
總而言之,為了更好的開展教學活動,提高教學效率,順利突破教學瓶頸,從文章標題的結構類型、深刻內涵、延伸故事入手,是行之有效的好辦法。 作為語文教育工作者,探索更好的教學方式,也是畢生孜孜不倦的追求。
參考文獻
[1]黃書亭.標題綜論[J].許昌師專學報,1997,4.
[2]羅火明劉稟誠.主謂式標題的語法特征[J].淮北煤炭師范學院學報,2005,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