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秀紅
摘 要:閱讀與寫作是兩個緊密聯系的過程,閱讀從內部機制來說是寫作的逆向,因而能作用于寫作,閱讀是寫作的基礎,豐富的閱讀可以為寫作積累大量的素材。共讀讓教師成為詩意的點燈人,讓教師和學生過一種幸福完整的教育生活。
關鍵詞:誦讀經典 大手牽小手 共讀 悅寫作
中圖分類號:G633.3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 (2017) 04-0165-02習作是學習的支點,習作能力也是語文能力的核心。可是,作文難,難于上青天!是眾多師生的共同感慨,中學生不是有口頭禪“一怕作文,二怕文言文,三怕周樹人”嘛。可見習作從小學到中學都是語文教學的難點,這是大家公認的。為何會成為難點呢?究其原因:閱讀方法不到位,翻閱千萬卷,讀不破半本書,不善積累課內外語言材料,沒有領悟文章的表達效果。如何解決這些問題,可以將誦讀積累、大閱讀與寫作有效結合來解決。2003年9月以來我有計劃有目標、有步驟地開展了“經典詩文誦讀”“推廣大閱讀”“悅寫作”的探究。
一、關于經典誦讀
1.我寧愿和孩子們一起棲息在那片詩意的天地,但不愿意只盯著教材或淹沒在漫天的題海中
無論是從一年級開始帶班,還是從四年級接班,都是大手牽小手領著孩子一起誦讀經典詩文,滲透傳統文化。我選編了《晨讀對韻》《成語接龍》《古詩文樂園》(一)——(七)等小冊子堅持日有所誦,后來,在學校的支持下還把《古詩文樂園》結集成精美的校本教材,里面一共選入266首詩詞,所選的篇目都是歷代名篇佳作,學生人手一冊,方便誦讀。每接一個新班的第一節課,我都會配樂背誦《長恨歌》給孩子們欣賞,接著就告訴他們凡是做我的學生都要背誦《長恨歌》《琵琶行》,以往教過的學生都做得很好,相信現在的學生肯定行,讓記憶力比我好多了的孩子有信心背誦詩文。
2.讀多了,誦多了,孩子自然有了寫詩的愿望
有不少同學從三年級起就學寫小詩,讓孩子們到臺上朗誦自己寫的小詩,很有成就感,其他同學也不甘落后,一下子就激起寫的興趣,隨著年級的增長越來越多的同學喜歡寫詩,有的還在習作后面附一首小詩,所寫題材也越來越廣,掀起一股寫詩的小旋風。誦讀經典詩文也就進入了更好的良性循環,學生漸漸喜歡中華傳統文化,大多數同學到五六年級時可以積累近2000條成語,熟背了包括《長恨歌》《琵琶行》《春江花月夜》《短歌行》《木蘭詩》《江城子.密州出獵》《誡子書》《孟子.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名篇在內的300多首古典詩詞、文言短文,多的甚至突破500首。
二、關于推廣大閱讀
綴文者情動而辭發,觀文者披文以入情(劉勰《文心雕龍》)。要想學生能夠出口成章,就要做到劉勰說的話。深入閱讀各種精美的文章,感受文章中的情感,結合自己的體悟,這樣有感而發,語言就會非常精辟、充滿哲理。
是的,要想語文學得好,單靠聽老師講,實際效果并不大。閱讀能力的提高,寫作能力的增強,全靠癡迷甚至是走火入魔的閱讀。因此,每次開家長會,我發言的高頻詞都是“大手牽小手”“親子共讀”,一再強調閱讀的重要性。
記得2014年接了四年級一個班,我計劃用大半個學期的時間來師生共讀、親子共讀《上下五千年》,當我向家長和學生推薦林漢達編著的這部書時,他們紛紛反映:這本書二三年級就已經讀過了,我就在黑板上畫了一道長長的直線,問孩子們誰能把上下五千年的軸線圖大致標出來,他們都啞口無言。然后,我轉身在黑板上先標出當年是2014年,再標出從“三皇五帝”上古時代——夏、商、周(春秋 戰國)——秦——漢(西漢 東漢)——魏晉南北朝——隋——唐——五代十國——宋元明清——中華民國——中華人民共和國,在各歷史朝代上面標出大約經歷的年限,接著讓學生拿筆加一加:5000多年,他們驚嘆于老師隨手寫出那么多數字時,我又在軸線的下方寫上相應的重大事件和歷史名人(如:春秋五霸、戰國七雄、焚書坑儒、鴻門宴、漢初三杰……)并列出一些相關的成語、對聯、古詩。到此,學生已經瞪大眼睛,我緩緩開口:“讀完《上下五千年》畫出歷史軸線圖,才勉強得到60分,能標出相關的重大事件的70分,能記住各朝代的部分歷史名人得80分,能說出相關的成語、古詩、對聯等就能得90分,會舉一反三,讀出更多的內容、會聯想就能超過100分。你現在還認為你原來已經讀懂《上下五千年》了嗎?”聽了這番話,孩子們都知道該怎么去讀這本書了,我還要求他們回去向父母轉述此話,動員家長參與“親子共讀”,我時不時會在班群里拋一些閱讀此書的導讀題目給家長看,促使他們百忙中堅持陪孩子一起讀書。經過三個月的時間,孩子們基本能理出大概的歷史軸線。
到了第二學期,我們的共讀書目是《三國演義》原著,古白話小說讓四年級的孩子讀起來難度不小。萬事開頭難,先做通家長的工作,讓家長有信心,給恒心,我每天抽一點時間朗讀給孩子們聽,提示他們找出第一回的劉關張外貌描寫片段,和他們一起賞析,給他們講“桃園三結義”的故事,然后對照原文播放相應的電視劇片段;之后一天堅持讀一回,周末讀二到四回,利用視頻、畫插圖、師生共同完成板書、全班齊讀經典片段等方式共讀了“過五關斬六將”“單騎救主”“大宴銅雀臺”“三顧茅廬”“空城計”等精彩故事,讀了一半,又利用周末時間召開“親子共讀《三國演義》交流會”,現場加了一些相關的知識搶答,氣氛熱烈,會后家長和學生分別寫了交流感受,把老師、學生、家長寫的活動感受結集成圖文并茂的冊子,至此掀起閱讀高潮,堅持了16周零2天,終于全班讀完原著,后面再推薦《水滸傳》《西游記》就讀得輕松多了。孩子們也因此愛上了古典名著。更可喜的是,他們寫下了一篇篇頗有見地的讀后感和精美的小詩。
三、彰顯共讀意義加拿大兒童文學教授帕瑞·羅德曼說:“閱讀兒童文學的最大樂趣就是交流的樂趣。”師生共讀最突出的特點就是互動閱讀,在這個過程中,師生間、學生間多了一個共同的目標,多了一些共同的話題,多了一段共同的閱讀旅程,教師要充分利用這些共同元素,精心為學生營造一個充滿磁性“閱讀場”,并善于尋找對話支點,引導學生在碰撞中悅納,在分享中提升,讓共讀成為一個搖曳多姿的心路歷程。 充分利用每周的閱讀交流課,讓學生談自己閱讀的體驗、收獲與困惑,相互發問、互解疑難,教師巧妙地穿針引線,及時發現學生交流時的共性問題,并進行篩選、梳理,提煉出有張力的話題。交流過程中,既要關注學生的個性體驗,又要通過細節的挖掘,牽一發動全身,促進學生對整本書的理解,將探尋引向更深處。保證共讀的時間 為確保學生的讀書時間,我們每天安排15分鐘的“云山悅讀”活動(我們學校坐落在白云山腳下的云溪河畔),每天規定學生必須進行15至30分鐘的課外閱讀,每周安排一節“閱讀交流課”,構成了一個“課內外結合、家校互動”的閱讀網,讓閱讀成為學生的一種生活習慣。四、關于悅寫作
時下流傳著一句話:高手過招看語文,語文能力看作文。每當接手一屆學生,我都會花大量時間和精力以及調動家長資源一起去抓作文教學。告訴家長:寫作文與閱讀、誦讀積累緊緊相連,培養興趣為主。作文班解決不了問題。
1.要寫好作文,不能光盯教材中的七、八篇大作文。要另辟蹊徑,開展豐富多彩的活動
例如:學校組織的運動會、科技節、圖書換購、演講比賽、誦讀比賽要及時關注;班級組織分組團結護蛋、模擬招聘會、“恐嚇作業”、添豬尾巴等活動或游戲;還要調動家委會組織一些戶外活動:到白云山尋找春天,閱讀交流會,暑假時帶學生和家長一起開展“誦經典詩文 尋名人足跡”活動……為作文提供素材,有了好材料,作文就寫成了一半。寫作就是材料的調動、整合、提煉。然而因為學生缺乏觀察能力,經常對身邊的事情視而不見,聞而不聞,沒有積累素材,無從下筆。在作文教學中要善于引導學生利用這些源自生活(活動)體驗的素材進行口語交際。經過教師的指引,學生常常口若懸河。葉圣陶在《作文論》中指出:“語言的發生本是要在人群中表白自我,或要鳴出內心的感興。”因為有自我的體驗,自然產生情感共鳴,所以隨之而來的寫作興致斐然。此時,教師就抓住機會,讓學生用筆來抒發情感,寫作也就水到渠成,手中所握的也成生花之妙筆了。他們總盼望著每周兩節的作文課的到來,寒暑兩假我一般布置四五篇作文,但是一半以上的同學都主動超標完成,有的甚至寫了十幾二十篇,為了讓孩子們的作文有發表的途徑,除了積極投稿多家報刊雜志并被采用外,近兩年半的時間里,我們還堅持出了兩周一期或一周一期的班報《筍芽兒》,目下已經印刷出了總第78期。臨近畢業,有的孩子的詩歌和文章還結集成冊,與此同時孩子們也充分享受到寫作之“悅”,寫作熱情與日俱增。
2.想象在構思中的作用非常重要
假如純熟地運用想象,就會使文章活潑形象、飽滿生動、感人至深。因此,我們必須掌握一些想象的方法。這樣,才會開啟靈巧思維的閘門,令滾滾才思流于筆端,才會涌現一篇篇品嘗文雅、文采優美的佳作。
結束語
日積月累,學生寫出的文章不僅充滿文學趣味還具有理性的思考。因有了所誦經典的積累和大閱讀作為強有力的“靠山”,在動筆前的討論中就可以盡情發散思維,開拓思路,想象騰飛,學生的作文水平也就日漸提升,作文技法也日趨成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