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軍華+陳曉娟
摘 要:現如今,新媒體依托網絡技術以其數字化、交互性、及時性、豐富性等特性席卷而來。新媒體逐漸成為當今高校開展思政工作的重要手段和重要工具,但同時也給思政工作帶來了挑戰。本位通過闡述新媒體對高校思政工作帶來的機遇和挑戰,從而提出相關的應對措施,從根本上促進新媒體時代我國高校思政工作的創新發展。
關鍵詞:網絡新媒體 思政工作 高校學生
中圖分類號:G64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 (2017) 04-0173-01
網絡技術從90年代中期迅速發展起來,它將原先互聯網上分散的資源融為有機的整體,實現了資源全面地有機協作和共享,使人們能夠快速利用資源并獲取相關信息。新媒體依托網絡技術的發展將信息數字化,營造了一個相對于傳統媒體來講全新的數字化環境。2000年以后新媒體技術逐漸向公眾普及,尤其是數碼產品的大量普及和移動互聯網技術的發展使得新媒體的信息發布者逐漸轉為個人用戶。在這個過程中,人們的生活、工作方式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影響。新媒體技術也成為了當代高校學生交往、學習、生活必不可少的工具。高校學生的思想觀念、行為方式都已經烙上了時代的印記[1]。網絡新媒體時代給高校思政工作帶來了新的機遇,同時也帶來了不小的挑戰。因此,如何利用新媒體工具開拓創新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成為了每一個高校思政工作者的重要課題。
一、網絡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中存在的機遇
及時準確的掌握學生思想動態。當代學生已經成為了網絡新媒體技術的重要適用人群,他們廣泛活躍在QQ、微信、微博、貼吧和論壇等網絡社區之上,在接收信息的同時也在表達著自己的心聲,通過這種互動方式向外界表達自己,傳播自己的信息[2]。在一項針對高校大學生的調查中,發現幾乎所有的大學生在自己的業余時間都喜歡上網打發時間,將近80%的大學生每天的上網時間超過了2個小時,甚至有學生表示沒有了手機和網絡自己就不會生活了。刷朋友圈和微博, 曬自拍和美食, 對身邊事與新聞“ 打嘴仗”和吐槽已經成為許多大學生的必修課[3]。很多高校學生把網絡新媒體空間當做了私人領地,在QQ、微信、微博等新媒體工具上面共享位置、曬心情、曬照片,這些行為都為高校的思政老師提供了從側面了解學生思想動態的窗口,而且學生的這種思想動態是實時、準確的。高校思政老師應該熟悉當代學生這種行為方式,并熟練使用網絡新媒體工具了解學生最新的思想動態,并及時的發現問題解決問題。
利用網絡資源豐富思政教育教學內容。網絡技術發展重要的特點就是實現了資源的共享,網絡技術發展到現在為高校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教學提供了大量的輔助資料。文字、圖片、視頻、教學軟件、教學計劃、課堂活動設計等等。在新媒體工具上面也出現了大量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資源:微信公眾號、qq群、微博公眾號等等。這些資源促使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教學工作形式更豐富,課堂教學內容更充實,學生接受度更高。高校思政老師需要準確掌握網絡思政資源的獲取和使用,智慧地將網絡資源有機的融入到課堂教學和學生社會實踐里面,幫助高校學生提高思政學習的主觀能動性。
二、網絡新媒體時代為高校思政教育工作帶來的挑戰
嚴重影響學生的認知。高校大學生年齡基本上都已經年滿十八歲,智力超群,但是他們基本上沒有社會經驗,常用的新媒體工具是他們獲得消息的主要來源。在校大學生很容易受到網絡上負面情緒的影響,沉迷于網絡空間,在虛擬的網絡世界里面尋找現實無法獲取的成就感。網絡不良信息對大學生長時間的影響容易使學生的人格和認知發生改變,正常的人際交往和行為都會出現異常。不和同學老師交流,只沉迷于自己的網絡世界里面,是學生正常學習和生活最大的障礙。
思政工作的威信在一定程度被削弱。在網絡環境里面新媒體工具是一種大眾對大眾的信息傳播方式。其多元化的特點使多媒體工具里面傳播的信息可能會有反動、負能量、邪教、色情等等不良內容。對于涉世不深的高校學生,這些不良信息不僅能夠影響他們的價值觀和人生觀,并且還在一定程度上挑戰了學生的道德底線。如果任其不斷的發展,學生容易出現抑郁、焦慮以及自閉等極端情況,同時也在挑戰思政工作在學生價值觀形成過程中的作用。
三、網絡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教育工作應對策略
新媒體時代高校思政工作者應不斷提高自身適應能力。網絡新媒體出現革命性地改變了社會上出現的信息量和信息傳播方式,同時也給高校思政工作帶來了很大的挑戰。高校思政工作者應該努力學習網絡新媒體時代應該必備的技能,不斷提高自身的綜合素質。熟悉新媒體工具傳播信息的渠道,了解網絡信息傳播的特點,并熟練掌握新媒體工具的使用方式,將傳統的思政教育教學工作依托新媒體工具擴大覆蓋面,并爭強思政工作的實時性和針對性。
高校思政工作者應準備判斷和把握校園思想動態,創造正確的輿論環境,以身作則傳播正了能量。網絡新媒體相對于傳統媒體重要的區別就是信息產生更多元化,接收信息的人群更復雜化。這樣的變化導致了網絡新媒體工具里面傳播的信息具有不確定性,網絡上信息的真假是非對錯難以判斷。高校思政工作者需要及時掌握網絡新媒體工具里面出現的最熱最新信息,及時的對其做出評判和輿論引導,確保學生接收到的信息能夠為其帶來正能量,幫助高校學生樹立正確的價值觀和世界觀。
加強網絡監督機制,提高思政工作的準確性。高校思政工作者同樣需要加強網絡新媒體信息的監督機制,對于學生組成的微信群、QQ群、校內論壇、校內貼吧等等這些有學生組成的網絡社區,可以設立管理員對群里面的信息進行監督和管理,確保群里面的信息的真實性和準確性。對于發布不良信息的成員要及時的清理并消除影響。對于微博代表的自媒體,學校需要加強與社會力量的合作,不斷調動積極的因素,將有利于學生健康成長的信息推送給高校學生。同時對于那些能夠給學生帶來負面影響的信息要及時的“屏蔽”。網絡新媒體信息監督工作要結合實際,在建設組織管理部門的基礎上,為學生打造出良好的學習環境與媒體環境,使高校思政教育在發揮實質性作用的同時也能得到良好的發展。
參考文獻
[1]王榮發.大學生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的思考與實踐[M].華東理工大學出版社,2013.
[2]韋吉鋒.網絡思想政治教育研究[M].北京:新華出版社,2015.
[3]姚明.論網絡環境下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J].高校研究,2014(1).
[4]曾獻輝,顧起華.新形勢下高校輔導員工作的機遇與挑戰[J].重慶與世界,2015(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