盧建峰
摘 要:中藥因其作用平和,療效確切,毒副作用較小,應用越來越廣泛,深受人們的青睞,但近年來中藥不良反應的發生越來越多,相關報道也屢見不鮮,已嚴重影響人們的身心健康,應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
關鍵詞:中藥 不良反應 防治措施
中圖分類號:R285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 (2017) 04-0219-01
中醫藥理論是人類歷史文化的寶貴遺產,其以“整體觀念,辨證論治”的診療特點,運用中藥治療各種疾病,為人類健康和民族繁衍昌盛做出了巨大貢獻。有的人仍偏面的認為:中藥來自于天然,具“有病能治、無病健身、可長期服用”的觀點,有的藥品生產廠家為了追求經濟效益,甚至打出了“純中藥、純天然、無任何毒副作用”的廣告,對人們進行誤導宣傳,從而導致中藥濫用現象的出現。但由于環境污染、中藥新劑型不斷出現及人為因素等諸多原因,致使在臨床用藥中不良反應的發生越來越多,嚴重影響人們的健康安全,有關中藥不良反應發生的報道也屢見不鮮,已引起人們的高度關注。筆者根據臨床用藥經驗,對中藥不良反應發生的因素及防止措施進行了探討研究,總結如下,以供參考。
一、藥物自身因素
1.品種
中藥來源復雜,品種繁多,存在“同物異名、同名異物”現象。不同品種的中藥藥性懸殊,如果它們之間互替或亂用,就可能會導致不良反應的發生。如 中藥柴胡,就有柴胡Bupleurum chinense DC.、狹葉柴胡Bupleurum scorzonerifolium Willd、大葉柴胡Bupleurum longiradiatum f. australe等不同品種,而中藥柴胡具有和解退熱、疏肝解郁、升舉陽氣功能,臨床常用于感冒發熱、寒熱往來、胸脅脹痛、月經不調、、臟器下垂等病癥,而大葉柴胡含有柴胡毒素和乙酰柴胡毒素,具很強的毒性,就不能作柴胡入藥使用,否則會出現不良反應。再如八角茴香和同屬的莽草果實,形狀極為相似,但莽草果實中含有莽草毒素,亦有較強毒性,亦不能代替八角茴香藥用或食用。
2.生態環境
自然環境對植物體內有效成分的合成、代謝和積累影響顯著,從而影響中藥質量.中藥強調“道地藥材”,其目的就是保證中藥中有效成分的含量高和相對穩定。如金銀花,科學研究證明,山東產的金銀花中綠原酸含量可高達5.69%,而四川產的僅含0.128%。毒理研究亦證實,云南沖騰產的附子比四川產的附子的毒性大18倍。
3.污染
對中藥的種植,采收,貯藏、包裝運輸等環節不進行科學規范管理,可造成藥物蟲蛀、霉變、腐爛變質、農藥殘留、病原菌污染等現象發生,從而影響藥物質量,導致不良反應的發生。
4.炮制不當
中藥材在使用或制劑之前,大多需經過炮制加工,如果炮制不當或不經炮制,可影響中藥質量,從而不良反應的發生。如大黃,若用于虛勞嘔血,內有淤積,須炒炭使用,炒炭后,其瀉下作用極弱而收斂、吸附作用增強,從而達到止血、止瀉的效果,如若炮制不當,未達到炭化標準,它的止血、止瀉作用相對減弱而瀉下通便作用相對增強,這樣不但達不到預期效果,還會增加患者的病情。
二、人為因素
1.配伍、聯合用藥
中藥合用,中西藥聯用,會因化學成分相互作用、ph值改變而導致不良反應的發生。例如使用青霉素后接著靜脈滴注雙黃連,患者會出現高熱,繼發胃出血、急性腦水腫而死亡。另外含有有機酸類的中藥或制劑,如山楂、烏梅、山楂丸等,若與磺胺類西藥同時服用,易在腎小管中析出結晶,從而引起結晶尿、血尿,乃至尿閉、腎衰竭。
2.用量不當
中醫注重辨證用藥,既要對證,藥物用量又要適當,使用劑量的大小當依據“因證而定、因方有別、因人而異”,還要因時、因地制宜,并根據病情的發展變化,而隨時調整劑量。若用量過大,就會出現不良反應。如細辛,常用量為3~6g,若過量應用可導致呼吸減慢、反射消失,最后呼吸麻痹而死亡。過量使用肉桂,會導致血尿。過量使用甘草,會導致水腫。另據報道,擅自給新生兒大量(20粒)服用“六神丸”,會導致呼吸衰竭而死亡。
3.療程過長
有些藥物使用時間過長,其毒性成分在體內蓄積,也會產生不良反應。如長期服用牛黃解毒片,會引起汞中毒,從而損傷肝腎功能。長期服用人參,可導致胸悶、腹脹、食欲減退、失眠、甚至精神錯亂等中樞神經過度興奮癥狀。
4.煎煮方法不當
煎煮中藥應根據藥物屬性、質地和處方要求,適時進行煎煮,否則亦會導致不良反應的發生,如烏頭、附子,為了確保用藥的安全有效,煎煮時應先煎30~60分鐘,這樣能有效的減低其毒性,若煎煮時間過短,則易出現烏頭堿中毒反應。
三、中藥不良反應防治措施
1.加強醫務人員隊伍建設,不斷提高業務水平
醫務人員首先要堅強中醫藥基礎理論學習,重視對中藥藥理毒理方面的研究,通過“四診合參”,明確病因病機,做到辨證施治、科學組方、合理用藥,能熟練掌握每味中藥的性能、用法用量、配伍禁忌、炮制規格等方面的知識,嚴格掌握用藥指征,避免濫用。藥劑人員要認真提供充分的藥學服務,指導患者合理、安全、經濟、有效用藥,以防不良反應的發生。
2.健全中藥及其各種劑型的管理制度,保證藥品質量
政府監督管理部門要建立健全相關的法律法規,并加大宣傳力度,以提高人們的合理用藥知識和法制觀念。中藥要從源頭抓起,對中藥的種植、施肥、采收、貯藏、包裝運輸等各個環節加強管理,以防污染、蟲蛀、腐爛變質等影響中藥質量現象的發生,藥材炮制應嚴格執行炮制規范,完善炮制工藝。中藥制劑亦應從組方、工藝、質檢標準、毒理藥理、臨床用藥等方面進行科學規范管理,特別是對中藥注射劑的質量。更應嚴格控制,同時,管理部門要嚴格要求生產企業實事求是的書寫說明書,并在說明書中明確注明,使用該藥品可能會發生的不良反應和禁忌證,給臨床醫生開方用藥,提供準確的用藥依據。
3.建立健全中藥不良反應檢測管理機制
由于導致中藥發生不良反應的因素很多,復雜多樣,為了用藥安全,就必須健全不良反應檢測機制。對藥物的不良反應,應做到早期預防、及時上報,嚴格檢測,加強對中藥不良反應知識的宣傳,以增強人們對藥物不良反應的認知和防衛能力,使不良反應的發生降到最低限度。
參考文獻
[1]王平.淺談中藥的不良反應[J].中醫藥導報,2007,13(8):35~36.
[2]靳慶霞理性對待中藥不良反應[J],光明中醫,2009,24(3):539~540
[3]周踐,郭代紅等142例中藥不良反應分析[J]藥物不良反應雜志,2002,4(6):368~371
[4]吳俊芳中藥不良反應發生的因素及預防措施[J].時珍國醫國藥,2008,19:2045~20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