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瑩
中圖分類號:D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 (2017) 04-0254-01
一、共享發展理念提出的緣由
1.充分體現了堅持人民主體地位的首要原則
以人民為主體地位是馬克思主義哲學的一個基本原則,社會發展的歷史歸根到底是人民群眾改造世界的實踐活動的歷史。
共享發展也被稱為包容性發展,強調以人為本的發展觀念,是保障民生福祉、實現全體人民共同邁向全面小康社會的根本要求。“十三五”規劃就強調:“人民是推動發展的根本力量,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是發展的根本目的。”可以說,共享發展理念充分體現了堅持人民主體地位這一首要原則。
2.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
社會主義的生產目的是為了滿足廣大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物質、文化需要,社會主義的經濟發展必須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讓人民群眾共享改革發展成果,實現共同富裕是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十三五”規劃不僅強調要實現十八大確定的人民生活水平全面提高的目標,還鮮明提出要讓人民生活質量得到普遍提高,充分體現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
3.充分體現了中國共產黨的執政理念
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是檢驗我們黨一切執政活動的最高標準。如果偏離了為民這個根本點,全面小康就會失去意義,也不可能持續。為此,“十三五”規劃明確提出要“以人民為中心,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改革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充分體現了我們黨的立黨為公執政為民的執政理念。
4.共享發展理念充分體現了我國改革發展的目標指向
全面深化改革,必須著眼于創造更加公平正義的社會環境,不斷發展和創新制度安排,使改革發展成果能夠更多更公平的惠及全體人民。
共享發展理念,著眼于實現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緊緊圍繞破除各方面體制機制障礙,突破利益固化的藩籬,更好保障和改善民生來思考和謀劃改革舉措,充分體現了共享的改革目標指向 。
5.充分體現了對民生新期待的積極回應
政之所要,在乎民心。“民之所呼,政之所向”,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社會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為促進社會公平正義提供了堅實物質基礎和有利條件,但同時,也存在教育、就業機會不公,收入分配差距,社會保障體系“碎片化”,貪污腐敗、侵害群眾權益等問題。 對此“十三五”規劃提出,“必須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使全體人民在共建共享發展中有更多獲得感,增強發展動力,增進人民團結,朝著共同富裕方向穩步前進。”
二、全面建成小康社會語境下共享發展理念的內涵
1.共享發展理念,出發點在突出人民的主體地位
“天地之大,黎元為先。”面對7000多萬農村貧困人口脫貧這一最突出的短板,面對1800萬左右的低保人口、1.3億多65歲以上的老年人、2億多在城鎮務工的農民工、上千萬在特大城市就業的大學畢業生、900多萬失業人員等特定人群,“十三五“規劃建議提出采取超常舉措實施脫貧攻堅工程,把農村貧困人口脫貧,解決特定人群面臨的困難作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基本標志。其中突出蘊含的就是人民主體地位原則。
2.共享發展理念,關鍵點在作出更有效的制度安排
制度是管長遠管根本的。有了合理有效且成熟定型的制度,實現共享發展才有堅實的根基。
針對漸進改革中的相關制度安排尤其是關乎民生的一些制度安排還不成熟定型的問題,“十三五“規劃提出加緊建設對保障社會公平正義具有重大作用的制度,逐步建立以權利公平、機會公平、規則公平為主要內容的社會公平保障體系,努力營造公平的社會環境,保證人民平等參與、平等發展權利。
3.共享發展理念,著力點在實現社會公平正義
“治天下也,必先公,公則天下平矣。”為此,“十三五”規劃建議作出增加公共服務供給、實施脫貧攻堅工程、提高教育質量、促進就業創業、縮小收入差距、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推進健康中國建設、促進人口均衡發展等八個方面的部署,推進實現社會公平正義。
4.共享發展理念,落腳點在保障基本民生
“十三五”規劃強調,堅持普惠性、保基本、均等化、可持續方向,從解決人民群眾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入手,增強政府職責,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
提出完善基本公共服務體系;加快社會事業改革發展;增加財政轉移支付,重點向中西部、農村和貧困地區傾斜;完善社會保障制度;促進人口均衡發展等一系列舉措,落腳點無一不是保障基本民生。
三、堅持共享發展理念,全面增進人民福祉
1.總體思路保共享
即“十三五”規劃提出的:按照人人參與、人人盡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堅守底線、突出重點、完善制度、引導預期,注重機會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實現全體人民共同邁入全面小康社會。
2.八大舉措增福祉
一是增加公共服務供給。首次把“公共服務體系更加健全”納入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目標,將其涵蓋范圍明確為“就業、教育、文化、社保、醫療、住房等”。提高公共服務共建能力和共享水平,讓包括2.5億城鎮外來常住人口享受均等的基本公共服務。既有量的增長又有質的提升。
二是實施脫貧攻堅工程。“以共享發展增進人民福祉,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最艱巨的任務是農村貧困人口脫貧,重點是實施脫貧攻堅工程,實施精準扶貧。在總體目標中,明確設定“我國現行標準下農村貧困人口實現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具體目標,是通過精準扶貧保證未來五年間每年1400萬左右的貧困人口脫貧,到2020年現行標準下的7000多萬貧困人口全部脫貧。
三是提高教育質量,推動教育均衡發展。“十三五“規劃將發展教育福利作為重要的民生目標,明確提出多管齊下地發展教育福利,“推動義務教育均衡發展,普及高中階段教育,逐步分類推進中等職業教育免除學雜費,率先從建檔立卡的家庭經濟困難學生實施普通高中免除學雜費,實現家庭經濟困難學生資助全覆蓋。”
四是促進就業創業。明確促進創業就業、堅持促進收入增長的政策取向,創造更多就業崗位,著力解決結構性就業矛盾,鼓勵以創業帶動就業,大力推進“大眾創業、萬眾創新”。
五是縮小收入差距。堅持居民收入增長和經濟增長同步、勞動報酬提高和勞動生產率提高同步。強調要完善市場評價要素貢獻并按貢獻分配的機制,形成合理的收入分配格局。
六是建立更加公平更可持續的社會保障制度。 “十三五”期間,國家將加大力度實施全民參保,適當降低社會保險費率,建立基本養老金合理調整機制;全面實施城鄉居民大病保險制度,統籌社會救助體系并推進相關制度整合等。
七是推進健康中國建設。進一步明確將醫療、醫保、醫藥聯動作為深化醫藥衛生體制改革的抓手,加快公立醫院改革步伐、優化醫療衛生機構布局、促進醫療資源向基層與農村流動、鼓勵社會力量發展健康服務業等。
八是完善人口發展戰略。在堅持計劃生育基本國策的同時,全面實施一對夫婦可生育兩個孩子政策。
“十三五”時期是我國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時期,也是步入共同富裕新時代的關鍵時期。“十三五”規劃提出的共享理念,以全面增進人民福祉為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做出一系列制度安排和規劃,必將開創民生建設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