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常容
摘 要: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首次以依法治國為主題,開啟了法治中國建設的新征程。《中共中央關于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干重大問題的決定》明確提出:“提高黨員干部法治思維和依法辦事能力”。推進法治中國建設,關鍵是領導干部要具備法治思維能力、法治觀念,以法治凝聚改革共識,規范發展行為,化解社會矛盾,保障社會和諧。而基層領導干部是深化改革、推動發展、化解矛盾、維護穩定的實踐者、推動者,提高基層領導干部的法治思維能力,對于破解改革、發展與穩定的難題,推動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意義。
關鍵詞:基層領導干部 法治思維能力 法制環境
中圖分類號:D267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3-9082 (2017) 04-0259-01
一、基層領導干部法治思維能力的現狀
當前,各級領導干部學法尊法守法意識不斷增強,為推進我國依法治國進程奠定了堅實基礎。但是全社會的法治觀念尚不健全,部分領導干部尤其是少數基層領導干部的法治觀念比較淡薄,導致社會治理一時難以轉變到法治的軌道上。
1.敬法的觀念仍顯薄弱
基層領導干部崇尚法律、敬畏法律的觀念尚未形成,存在敬畏規則尤其是潛規則和敬重領導的現象。在一些基層領導干部心中,位子是領導給的,帽子是領導戴的,權力是領導授的,領導是父母而不是公仆,唯領導之命是從。
2.學法的動力仍然不足
一方面,基層領導干部只專注于本職工作,缺乏學習意識和動力。另一方面,雖然我國的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基本建立,但是他們不確定哪些法律知識對自己的崗位有幫助,且基層工作千頭萬緒,沒有時間和精力學習也是客觀存在的問題之一。
3.守法的意識仍是不夠
當前,一些具有行政約束力、帶有具體行政行為的規范性文件、政策以黨組織的名義下發執行的現象仍時有發生。雖然基層領導干部基于維穩的目的介入處理動機很好,但違反了法治精神,甚至一定程度上損害了政府公信力。
4.用法的能力仍有欠缺
個別基層領導干部在用法方面存在諸多問題,如有的領導干部無視司法監督,面對行政訴訟不愿出庭應訴;有的對職能交叉的監管行為事不關己,高高掛起;有的基層領導干部缺乏程序觀念,只在乎最終結果,不管過程;有的仍習慣用人治的方式處理問題,決策不公開,公開不及時、公開不透明,造成決策過程中民眾與政府“互不相干、各自為政”的局面。
二、基層領導干部法治思維能力提升的制約因素
1.傳統人治思維的影響根深蒂固
自古以來“權大于法”的思維模式,培育出濫用權力、以言代法、以人代法、以權代法、以權壓法的土壤,使人們每當遇到矛盾時,不是用法律解決問題,更多的是尋求權力的幫助。這是造成當前部分領導干部對法治認知淡薄認為情感、上級指示高于法律的重要原因。這也是向法治思維轉變的主要障礙之一。
2.視法律為工具的錯誤認識
部分基層領導干部認為法律僅僅是一種工具,是實現一定社會管理目標的手段。因此,當法律對其有利,就會依法辦事;反之,就將法律束之高閣。甚至部分基層領導干部僅把法律用來治理老百姓而不規范、約束自己。
3.法律教育培訓形式單一,內容膚淺
針對基層領導干部的法律教育培訓,特別是普法考試缺乏系統性和實效性,只注重對法律的表面認知,忽視法治精神和法治方法的把握,遠達不到把握條文蘊含的法治精神并提高法治思維能力的高度。
4.法律本身具有局限性
隨著社會經濟快速發展,積累的矛盾和問題越來越多,相關法律沒能及時修訂,導致社會矛盾沒有相關的法律依據或實施細則,致使辦案機關很難處理。
三、提升領導干部法治思維能力的對策
1.從加強教育培訓入手,培養法治思維理念
1.1 轉變教育培訓方式和重點。在培訓的形式上,可采取司法行政部門與黨校、行政學院聯合舉辦專題研討班,將干部法治思維能力培訓課程納入黨校和行政學院主體教學班次。在培訓層次上,可針對不同層次、不同崗位、不同職責的基層領導干部,因人施教、因班施教。
1.2 建立以考促學機制。首先,加強對憲法的學習和考核。憲法是國家根本大法,所以廣大領導干部應首先學習憲法,認識憲法地位、理解憲法精神,從而加深對法治精神的理解。其次,把學習法律知識和干部選拔結合起來。注重對法律知識的考核,特別注重對法治思維和方式解決實際問題能力的考核,以此來提高基層領導干部學法用法的自覺性。
2.從重視實踐運用入手,提升法治思維能力
領導干部應將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更多地運用到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和社會矛盾化解中去,從而在實踐中提高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的能力。
2.1 健全科學的績效考評體系。當前錯綜復雜的社會矛盾糾紛,既與社會轉型緊密相聯,又與長期實行的績效考核指標密不可分。因此,我們應遵循科學精神和法治精神,全面清理、重構政治、經濟、社會、文化和生態文明建設領域的各項考核評估指標。另一方面,要圍繞法治精神健全完善制度。運用法治精神檢驗指標的合理性與合法性,切實推進制度建設的科學化和法治化。
2.2 解決具體問題與完善制度相結合。如信訪問題的解決,既要依靠政治體制改革的深化,又要依賴各種權力運行機制的健全,更要依靠制度的創新。運用法治思維,把解決具體問題與制度創新結合起來,有效化解日益增多的社會矛盾糾紛是大勢所趨,將長期考驗基層領導干部的智慧。
3.從建立健全體制機制入手,營造良好的法治環境
3.1建立法治考核機制,提高依法履職水平。組織部門應設定科學合理的考評機制,將領導干部的法治考核作為年終考核的重要一環。在干部任用上,要按照習總書記提出的能不能依法辦事、遵守法律作為考察識別干部的重要條件這一總的要求,設立相應的干部任用機制,以充分體現對擬用干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問題的能力考察。
3.2健全權力監督制約機制,規范約束公權力。領導干部要加強自我監督,自覺遵守憲法和法律,加強對黨管干部的監督。對于行政機關領導干部的違法失職行為,要加大問責力度,嚴格落實行政執法責任制和行政責任追究制。加強司法監督,依法保障公民訴訟權利。要建立健全權力監督制約機制。此外還要加強社會監督、群眾監督、輿論監督,最大限度地減少各個領域和環節的腐敗和權力濫用,從而促使領導干部慎用手中權力,把領導干部權力的使用納入法治軌道,真正做到會用、善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處理經濟社會發展中的各項事務和矛盾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