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 林
淺談“學習金字塔理論”在高中歷史教學中的初步運用
楊 林
筆者以“學習金字塔理論”的最后一種即“教授給他人”的方式,在高中歷史課堂中進行初步的運用,以期提高課堂效率,加強學生的學習主動性。
學習金字塔 教授給他人
學習的本質是一種內化的過程,而美國學者埃德加…戴爾提出的“學習金字塔”正是符合這一過程規律的理論。美國緬因州的國家訓練實驗室也提出過類似的研究理論。具體而言:不同的教課方式下,兩周后的平均留存率從低到高低的方法為:聽講、閱讀、試聽、演示、討論、實踐、教授給他人。如圖所示:
前面四項屬于傳統的課堂手段,以老師為課堂中心,而后面高留存率的三項,實際上是發揮了學生的積極主動性,注重學生的只是內化過程,這和我們近年來倡導的課改新模式的要求也是不謀而合的。筆者試著采用最后一種在金字塔基地位置的學習方式——教授給他人,在高中歷史教學中進行初步的運用。
最開始的時候,筆者把整個課本內容劃分給不同的學習小組,要求他們進行討論研讀之后,教授給其他的同學。例如,岳麓版經濟史第五課《農耕時代的商業和城市》,筆者把內容分為:宋以前的商業發展狀況、宋元的商業發展狀況、明清商業發展的新特點、宋代坊市制度被打破、重農抑商政策六大塊交給六個學習小組。但是學生小組研讀課本后進行教授的效果并不好,因為學生無法自主建立課本內容體系,仍然需要教師指導;六個小組講下來之后,學生普遍表示零碎、沒有重點。一番反思之后,筆者覺得“教授給他人”不意味著老師完全退出了教授的舞臺,成為一個高高掛起的純聆聽者,起碼就歷史教學而言,教師必須從線索和脈絡上予以把握,而讓學生教授的部分,必須在教師指導下呈現具體化的特點。根據失敗經驗而改進的第二次課堂,筆者采取了如下的步驟:
第一,由教師簡單梳理本科脈絡,提出重點;
第二,由準備好的小組發言人講解其中的三個知識點:1.明清商幫;2.宋代坊市制度被打破的表現;3.重農抑商的原因、手段和影響。為什么選取這三個知識點呢?一是由于比較具體,學生好把握;二是材料豐富,學生可以準備得更充分,講授起來精彩紛呈;三是這些知識本身呈現出一定的序列化,學生比較好歸納總結。而像“農產品商品化”“白銀貨幣化”這些比較難的點,交給學生去講授,不是一個比較好的方法,傳統講授加上討論和做題鞏固的手段反而會更有效、
第三,對作業中錯誤率較高的選擇題,挑選做得比較好的同時表達清晰的同學進行講解。最開始筆者有點擔心,怕學生講不清楚,后來發現不要緊,講不清楚就讓下一個同學接著講,如果還是講不清楚,就全班討論。在這個過程中,筆者自己的心態和思路也變了,學生的潛力如此之大,有什么放不開手的呢?當然,還是要私下和學生溝通,教會他們如何更好地解題。對講得好的同學,要及時表揚;對于講的不清楚甚至思路偏差的同學,要及時救場;對于有爭論和疑惑的問題,要鼓勵爭辯。學生的自信心和口才都會越來越強。
筆者只是對金字塔理論進行的初步的運用,其中“討論”和“實踐”兩項還缺乏深入的研究和體悟。但是筆者深知,在課改浪潮愈加洶涌的今日,教師一定要積極關注各種前沿理論,并在實踐中不斷修正為我所用,為培養學生的自我學習能力、提高學生學習素質而積極努力。
(作者單位:深圳市龍城高級中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