聶向鋒
摘 要 紙端的徹變重構,不是局部的改良,而是徹徹底底的“革命”,打破一切傳統思維的慣性和藩籬,拿著用戶體驗這把標尺,重新卡對報紙內容、版面生產傳播的全流程,以用戶思維這把利劍,給傳統紙媒劈開一條突圍之路。
關鍵詞 《星期天刊》;用戶思維
中圖分類號 G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2096-0360(2017)07-0115-02
在傳統紙媒的冬天里,融合發展成為一道希望的曙光。融合發展,其實是多維度的,不僅僅是報網的融合,還包括人才、機制、產業、資源等多個維度的深層融合。而紙媒融合發展的旨歸是用戶,只有牢牢秉持用戶思維,才能避開概念炒作的泡沫和陷阱,真正融出力量、合出實效。
“變,是惟一不變的主題。”2017年,《青島早報》編輯部提出紙端的徹變重構,不是局部的改良,而是徹徹底底的“革命”,打破一切傳統思維的慣性和藩籬,拿著用戶體驗這把標尺,重新卡對報紙內容、版面生產傳播的全流程,以用戶思維這把利劍,給傳統紙媒劈開一條突圍之路。
變化,由此而生。頭版之變、內容之變、版式之變、運營之變隨即而來,特別是近期《星期天刊》的推出,使《青島早報》這一輪紙端的徹變重構找到了一個多維融合的契機。變化的效果立現,早報在報攤上一時變得“洛陽紙貴”,有讀者評價說:“對每天的早報有種期待感,就想看看它今天又能做出什么花樣來。”
《星期天刊》不新鮮,很多報紙在周末也有類似的處理。那么,早報的《星期天刊》有什么不同?實現了怎樣的顛覆性變化?為何能讓讀報人、辦報人、養報人、管報人同時點贊?
1 為什么變:現實的辦報痛點,改變的閱讀
場景
《青島早報》為什么要在周日這天徹底打破新聞紙的范式,推出一個全新的報紙文本?
首先,基于現實的辦報痛點,就是周末報紙長期存在的“三缺”窘境:缺新聞、缺廣告、缺辦報人。每逢周末,政府發布、民生資訊等新聞信息幾乎全部缺席,報紙的新聞質量隨之落到谷底,盡管版面一再壓縮,但很多時候還是只能用缺乏看點的余稿、沉稿來填塞版面,將新聞小資訊人為拼湊成又臭又長的“裹腳布”。周末的新聞內容跌至谷底,閱讀量不高,自然也成為廣告洼地,報紙進入一個惡性循環。人,也是一個大問題。采編人員辛苦忙碌一周,也很需要跟親朋團聚休閑,但在過往很難實現。報紙要出,新聞要采,版面要編,那只能讓部分采編人員輪休,而在崗人員也往往人浮于事。“三缺”窘境帶來的結果是必然的:讀者不買賬,廣告不買單,采編人員疲于奔命卻又事倍功半。
其次是閱讀場景的變化。報人都會說要為讀者服務,但我們的讀者到底誰?他們到底需要怎樣的服務?需要理性深入地梳理,才不會將“讀者是上帝”變成一句套話、空話。隨著報紙零售市場的萎縮,很多都市報的讀者以訂戶為主,這一比例甚至達到九成以上。這一現實情況,決定了周日報紙的兩個典型閱讀場景。一是周日當天,在早餐桌上或者下午茶時,一家人翻閱報紙。在家庭的氛圍里,報紙內容的煙火氣、話題性就顯得非常重要,一家人可以就一個感興趣的話題說上幾句。二是周一上午,在單位辦公室里,員工面對一摞報紙。他們看到報紙時,已經滯后一天了,有重要新聞,他們早就提前一天通過各種渠道獲知了,再向他們提供單一的新聞紙,顯然是無視用戶體驗。
用戶的需求在哪,報紙服務的陣地就應該放在哪里。從現實的辦報窘境和典型的閱讀場景來深入分析,我們得出更加清晰的判斷:《星期天刊》的推出,要從根兒上抓住用戶需求,可以起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要變,就徹底的變,用一個完全顛覆過往的報紙文本,迅速從市場的紅海中脫穎
而出。
2 該如何變:聚焦用戶需求,“3+1”實現
突圍
目標已經明晰,接下來就是如何變的問題。通過怎樣的路徑,才能解決辦報的自身痛點,提供更好的用戶體驗?編輯部明確提出,將用戶需求作為改革的出發點和落腳點,通過“3+1”的路徑實現突圍:內容上,由新聞紙轉向服務紙;版式上,由板報化轉向圖片化;傳播上,由純紙端轉向全媒體;經營上,由被動接受到品牌運營。
內容上,提出“悅讀”的概念。如何理解?消費上有個詞叫輕奢,介乎奢侈消費和大眾消費之間,普通人翹翹腳能夠著,還倍兒有面子。在餐飲領域,大型商場里的餐館就屬輕奢一類。現在很火,幾乎店店排長隊,就是因為很好地契合了用戶的消費場景,提供了恰當的消費體驗。這類餐館的消費者,大都是休閑逛街的親朋好友,經營者提供的餐食,往往是家常食材但有時尚包裝,價格小貴但不昂貴,又有相對干凈優雅的就餐環境。早報《星期天刊》提供的閱讀體驗,跟“輕奢”消費類似,就是介乎快讀和慢讀、淺閱讀和深閱讀之間的一種輕松、舒適、愉悅的閱讀狀態。基于這樣的理念,《星期天刊》確定徹底顛覆了傳統的新聞紙范式,徹底拋離常規的新聞碎片,轉而提供一種充滿話題性、煙火氣、百姓情懷的服務周刊,內容有格調,但不高冷,適合一家人或辦公室的同事一起聊上幾句。為此,《星期天刊》的“百寶箱”里儲備了10多個專欄,比如收藏、美食、說法、鉤沉、人文青島、家庭檔案、交換空間、養生之道、心理咨詢等等,全都是貼地氣、有本土特色的欄目。這些版面輪番上陣,支撐起了每周日16個版的周刊。在版面的具體內容上,要求文本寫作的生動流暢,突出服務的實操性,凸顯話題的接近性。
版式上,強化圖片帶來的視覺效果。這一點突出體現在《星期天刊》的頭版封面的制作上。它不再是千日一面的“頭題+主片”的固定模式,內容選擇上不再是循規蹈矩的政府發布,也不再強調新聞資訊的豐富性,而是直接呈現一張具有創意感、視覺性、時尚感、設計感的大幅豎片,除了報頭就再不落一字。這樣一個具有很強視覺效果的頭版,本身就成為城市一個熱點的新聞事件,引來讀者和同行的熱議。而頭版的圖片拍攝,完全不局限于早報的攝影記者,而是面向全市百姓征集。經過短短幾周的發酵,每周一期的封面圖片已經成為青島攝影愛好者的“圣地”,現在編輯部每周能收到上百張專業的攝影作品。因為每周一幅的稀缺性,彰顯了入選作品的價值,同時早報每月拿出專門版面,集中刊登另外一些優秀的作品,將全市的攝影愛好者吸引過來,成為報紙高品質的“通訊員”。
傳播上,紙端和指端一起發力,強化用戶的交互體驗。今天,單一的紙端傳播,顯然已經無法滿足用戶的需求,多媒體傳播成為必然選擇。跟日常的新聞紙不同,《星期天刊》內容的弱新聞化,決定了傳播的弱時效性。這樣,我們在報網的刊發時間上,就可以很從容地確定:先紙端刊發,后指端傳播;經指端發酵,回紙端呈現。在報紙端和新媒體端,我們尋求到一種平衡和良性循環,既不損害報紙的發行和廣告效果,又增加了內容傳播的廣度深度,實現了用戶的參與性、互動性,擴大了早報《星期天刊》的品牌影響力。除了早報的“兩微一端”,每個專欄還標配了各自的微信公號,深耕不同的族群。通過報網的互動,很快建立起一個個黏性極強的“美食圈”“養生圈”“攝影圈”等,而每個欄目的采編人員也成為各個圈層的“大V”,這給早報的品牌運營搭建起良好的基礎平臺。
以上就是早報《星期天刊》在內容生產和傳播上的三大突圍路徑,在此基礎上我們還將《星期天刊》作為一個品牌來運營,配套靈活的機制,聚焦分眾領域、深耕垂直市場,直接給報紙帶來經濟效益,并給今后的長足發展蓄力。從去年以來,《青島早報》編輯部在經營上機制轉型,打破原有的大部室架構,構建行業品牌工作室和區市品牌工作站,它們集新聞采訪、品牌運營、廣告經營、智慧輸出一體化。早報經營收入增幅也跑贏全國媒體平均數,特別是下半年以來,月刊登額實現2%~6%的同比增幅,這在全國紙媒斷崖式下滑的大背景下顯得尤為可貴。《星期天刊》也僅僅扭住這一改革主線,依托品牌工作室,以垂直市場為導向,以欄目制作為抓手,借助全媒體傳播平臺,通過活動策劃、品牌包裝,向每個分眾領域的深層“掘金”。
此外,《星期天刊》的推出還解決了周末人手緊張的問題,有效提高了工作效率。目前,所有欄目都實行項目制,全員征集、自行組建“小分隊”,工作分散到日常時間來采寫制作,編輯部配套提高了相應的薪酬標準。這樣,《青島早報》在正常出報的基礎上,每周六幾乎實現了全員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