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忠誠
A:一位小學一年級孩子的家長分享家庭時間表。
15:50放學,半小時左右到家,學校要求利用30分鐘時間,進行親子閱讀,讀好吃晚飯。
17:30進行體育鍛煉。老師要求錄一段視頻,要求跳繩100個以上。女兒跳得不錯,1分鐘能跳115個。跳四組,拍好視頻發給老師。
18:20左右開始做各科作業。語文需要讀課文,要錄一段朗讀發給老師。前后錄了三回,終于達標,之后是預習。數字兒歌等也要多讀幾遍,要求最好熟練朗讀或會背。數學要求找一找生活中的數字,記下來。鉛筆準備好,課程表貼起來。
19:20作業做好了,還要練上30多分鐘鋼琴。
20:10洗漱,看看喜歡的書。最后再整理一下書包等。
21:10開始睡覺。
B:一位小學一年級班主任,看看她一天的課后安排。這位老師是帶兩個班的。
15:00放學,送走孩子們,我在群里回答家長各種問題,包括當天的作業,明天要帶的東西等。
15:40-16:20學校里來了一位媽媽,因為孩子有些特殊情況,來找我聊聊。送走家長,開始備課。此外,有個孩子入學兩天表現得不太適應,找家長再聊一聊。
17:00回家,忙完各種家務。
21:00還要學習充電、參加“國培”學習等。晚上有時22點多還在群里回答家長問題。每天早上5點回復家長信息。
有家長算了一下老師的工作量:全班44名同學,跳繩的視頻加上鼓勵和點評,大約也有50多分鐘。兩項作業,就要花掉將近三小時。此外,老師還要備課、準備活動等。
上面分享的兩個事例是最近網絡上瘋傳的小學一年級家長的吐槽,相信大部分家長都有同感,孩子在幼兒園時全家人歡天喜地,升入小學就焦頭爛額,整天提心吊膽,擔心孩子在學校里會發生各種狀況,同時要面對繁重的學習任務,這種感覺真的是無法用言語表達了。這就是“中國式教育+中國式教師+中國式家長”的真實寫照,大家都很辛苦,都很煩惱、困惑。這種現象值得我們反思的是透過現象看事情的本質,一個年滿6周歲的小學生記不住老師布置的作業,還要老師給家長發作業,不能專心聽課,處理不好同學之間的關系,不會做值日等,是哪里出問題了呢?孩子到高年級還會出現很多問題,執行力差,做事拖拉,甚至多次讓其做某事無反應等。孩子的成長承載著生命的所有質量,在幼兒時期,大部分幼兒都能做到自己吃飯,自己穿衣服,可是隨著年齡的增長,孩子能做的事情越來越少了,家長會嫌棄孩子動作太慢又不規范,久而久之,孩子就不喜歡自己的事情自己做了,變成自己的事情家長做了,家長剝奪了孩子學習新事物、掌握新技能的權利,這些弊端在上小學時就顯現出來了。來學校不光是學知識,也是通過和各種類型的同學交往來磨煉培養自己。挨罰、糾紛、磨合、合作等都是成長的必經之事。我所在的幼兒園地處農村,有的家長總會和我們反映孩子不寫字或寫字太難看,希望老師多關注,我們也嘗試過許多辦法。有一天一位家長在中午給孩子送飯,看她打開飯盒,拿出小勺,這媽媽照顧得可真周到。可是接下來的動作卻讓我無法接受,她把飯菜在嘴邊吹了吹就塞進孩子口中。我恍然大悟,難怪這孩子不會寫字,我上前阻止了家長的行為。媽媽說:“我家孩子不會用小勺,都是我們喂他吃飯的?!蔽绾?,我找這位家長談話了,讓她把動手的機會還給孩子。
送給家長的話:請尊重孩子的成長,真正做到自己的事情自己做,家長給予適當的引導,做好家長該做的事情,專注力的養成是成功的基石,相信孩子會做好任何事情,用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去影響孩子,優秀的父母必定培養出優秀的孩子。
送給老師的話:孩子都是抱著一顆好學上進的心,由于各人的智力、基礎、悟性、家庭環境不同,請相信孩子能夠自己記住作業,相信孩子能完成老師布置的任務。從幼兒園到小學,幼兒的各個方面都將發生質的變化。幼兒的各種行為都有了新的要求。為了幼兒能夠更好地適應小學生活,相互配合,做好兩個階段的銜接。這就要求我們農村幼兒教師在面對教學環境單一、條件有限、生活經驗貧乏的農村教育實際中由以往的注重知識的傳授轉變為多關注幼兒心理生理、各種能力和行為習慣的培養上來。要站在尊重、平等、理解、欣賞、寬容的平臺上參與到幼兒的活動中去,共同經歷轉變成長。向低年級教師學習,努力做到教學活動設計生活化、活動化、個性化,要有隨機意識。隨時激發幼兒上學欲望和興趣,保護幼兒的好奇心,一切以幼小銜接為主旨設計游戲活動。家校共同努力,家長和老師要多溝通、相互配合,把我們的幼苗培養得更加優秀。
參考文獻:
[1]楊勇,夏娟.書迷薛瑞萍[J].師道,2010(1).
[2]李娟.幼小銜接的三方對話[J].早期教育,2005(9).
[3]趙冬.與家長“親密接觸”八忌[J].班主任,2009(6).
注:本文系吉林省教育科學規劃課題《農村幼兒園幼小銜接策略的研究》GH16857課題研究成果。
編輯 王亞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