易麗娟
【摘要】 目的 觀察使用中醫針灸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進行治療的實際效果。方法 180例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 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每組90例。觀察組使用中醫針灸治療, 對照組按照常規方式牽引與TDP照射結合治療。對兩組患者治療效果進行綜合比較。結果 經相同時間治療后,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2.22%, 高于對照組的82.22%,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治療期間觀察組5例(5.56%)出現不良反應, 少于對照組的18例(20.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結論 采用中醫針灸療法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實施治療, 可實現對治療效果的有效保障, 并實現對不良反應的控制, 有助于提升治療期患者的生活質量, 值得臨床推廣。
【關鍵詞】 中醫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效果
DOI:10.14163/j.cnki.11-5547/r.2017.09.094
腰椎間盤突出癥為中老年人群中高發病癥, 結合本社康最近幾年接診情況可以發現, 該類患者數量呈現出明顯上升的趨勢, 也發展成為影響人群日常生活的主要病癥[1-5]。在中醫理論中, 腰椎間盤突出癥歸屬于痹癥以及腰痛病的范圍內, 應當從舒筋活絡、促進血液循環等角度治療[6-8]。中醫針灸療法在治療該癥上也具有較長歷史, 本次本社康就主要針對該療法的實際效果進行觀察, 具體報告如下。
1 資料與方法
1. 1 一般資料 按照隨機原則在本社康2014年1月~2016年6月收治的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選取180例, 隨機分為觀察組與對照組, 每組90例。對照組中男45例, 女45例;年齡56~78歲, 平均年齡(62.87±5.04)歲;L4~5突出40例, L3~4合并L5~S1突出30例, 單純L5~S1突出20例。觀察組中男50例, 女40例;年齡51~75歲, 平均年齡(61.41±4.53)歲;L4~5突出35例, L3~4合并L5~S1突出40例, 單純L5~S1突出15例。兩組患者年齡、性別、突出部位等一般資料比較差異均無統計學意義(P>0.05), 具有可比性。
1. 2 方法 對照組患者在本次治療中按照常規方式治療, 即借助微電腦腰椎自動牽引床進行牽引治療, 并使用TDP特定電磁波進行照射治療。牽引治療中, 力度需集合患者綜合情況進行調整, 且不得超過20 kg, 單次時間控制在30 min。以7 d為1個療程, 1個療程結束后需停止2 d再進行下一療程治療。觀察組則按照中醫針灸治療, 指導患者保持俯臥位, 主要穴位為環跳、腎俞、昆侖、阿是穴、殷門等。銀針長度需根據穴位而異, 使用75%酒精作為消毒劑。在找準穴位后, 需快速、準確的將銀針刺入, 刺入深度在2寸左右, 結合平補平瀉、提插捻轉的方式將穴位中病氣排出。進針完成后, 使用專用紗布對施針處皮膚進行覆蓋。取1.5 cm艾段安裝在銀針尾部, 并注入無水乙醇點燃。若在治療中, 患者出現明顯燒灼感, 可使用少量水進行降溫。待艾段自然熄滅后, 再將銀針取出, 每3天1次。治療期間兩組患者均不使用其他藥物治療。
1. 3 觀察指標及療效評定標準 比較兩組的治療效果及不良反應發生情況。療效評定標準[2]:結合兩組患者恢復情況并結合《中醫病癥診斷療效標準》對治療效果進行綜合評定。若患處疼痛癥狀消失, 可正常進行日常工作、學習等生活, 為顯效;若突出部位疼痛癥狀得到改善, 臨床癥狀有所好轉, 患者可從事較輕活動, 為有效;突出部位疼痛加劇, 且無法忍受, 為無效。總有效率=(顯效+有效)/總例數×100%。
1. 4 統計學方法 采用SPSS19.0統計學軟件處理數據。計量資料以均數±標準差( x-±s)表示, 采用t檢驗;計數資料以率(%)表示, 采用χ2檢驗。P<0.05表示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
2 結果
經相同時間治療后, 觀察組顯效50例, 有效33例, 無效7例, 治療總有效率為92.22%(83/90); 對照組顯效41例, 有效33例, 無效16例, 治療總有效率為82.22%(74/90);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高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4.0377, P<0.05)。在治療期間觀察組5例(5.56%)出現不良反應, 包括腰椎脫節3例, 腰椎兩側疼痛2例;對照組18例(20.00%)出現不良反應, 包括腰椎兩側疼痛10例, 關節脫節8例;觀察組不良反應發生率低于對照組,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χ2=8.4243, P<0.05)。
3 討論
對于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誘發機制, 臨床尚未形成統一定論。在現代醫療中, 大部分專家偏向于神經機械受壓學說, 最終使患者呈現出腰腿酸軟、腰椎側彎、后凸等癥狀。近來有研究表明, 神經根以及周圍神經組織水腫同樣可能導致該癥[9]。將對患者日常工作、生活等造成嚴重影響, 生活質量持續降低[4]。
在各類非手術治療方案中, 因中醫針灸對患者造成不良反應較少且療效顯著, 在臨床得到廣泛使用[10-13]。縱觀中醫發展史可見, 采用針灸治療也有極為長遠歷史, 能起到舒筋活絡、扶正祛邪等作用, 兼備有對患者進行陰陽調節的作用。在對穴位進行針灸時, 能促使神經中樞釋放止痛物質, 在極短時間內緩解疼痛等癥狀。采用艾灸與銀針相結合的方式, 能實現對椎管外受損軟組織的修復, 增加患處血液循環, 實現對肌肉痙攣的有效改善。而常規牽引與TDP照射治療, 雖然在增加椎間間隙以及拉開關節突方面作用顯著, 但易導致患者出現腰椎脫節與腰椎兩側隱痛等不良反應, 無法達到綜合治療的效果[5, 14-16]。
結合本次對比治療可以發現, 經相同時間治療后, 觀察組治療總有效率為92.22%, 高于對照組的82.22%,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在治療期間觀察組5例(5.56%)出現不良反應, 少于對照組的18例(20.00%), 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P<0.05)。
綜上所述, 使用中醫針灸對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實施治療, 在確保治療效果的同時, 能實現對不良反應的有效控制, 有助于提升患者治療期生活質量, 值得臨床推廣應用。
參考文獻
[1] 史良銘. 電針夾脊穴結合康復治療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研究. 廣州中醫藥大學, 2013.
[2] 武洪魁. 溫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觀察. 亞太傳統醫藥, 2014, 10(8):104-105.
[3] 羅茂彰. 電針夾脊穴結合Mckenzie療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觀察. 廣州中醫藥大學, 2014.
[4] 高明. 中醫針灸推拿加牽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70例臨床療效觀察. 中國保健營養(旬刊), 2012, 22(9):4124.
[5] 李剛. 中醫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觀察. 亞太傳統醫藥, 2015, 11(15):78-79.
[6] 曾志安, 鄭勇前, 陳文藝, 等. 針灸聯合尪痹片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療效分析. 中國實用醫藥, 2016, 11(36):129-130.
[7] 宣逸塵, 黃輝, 鄧威, 等. 熱敏灸、隔姜灸、溫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療效的系統評價. 江西中醫藥, 2016(12):45-50.
[8] 趙元霞. 針灸按摩配合功能鍛煉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觀察. 醫藥衛生(文摘版), 2016(11):83.
[9] 田煥新. 中醫針灸推拿加牽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療效觀察. 臨床醫藥文獻電子雜志, 2014, 14(13):2415.
[10] 熊峻, 黃石龍, 劉裕俸. 中醫針灸結合牽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的效果分析. 中國醫藥科學, 2014(15):62-64.
[11] 羅萍. 中醫正骨聯合溫針灸及中藥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的臨床效果分析. 中外醫學研究, 2012, 10(36):32-33.
[12] 陳統業. 32例中醫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分析. 中國中醫藥咨訊, 2012, 4(5):299.
[13] 鄧紅權. 中醫推拿及針灸療法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57例觀察及分析. 中醫臨床研究, 2012, 4(21):40-41.
[14] 朱媛. 中醫針灸綜合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患者88例臨床效果觀察. 亞太傳統醫藥, 2014, 10(16):58-59.
[15] 朱金柳. 針灸結合康復訓練治療中央型腰椎間盤突出癥臨床分析. 中醫臨床研究, 2011, 3(22):81-82.
[16] 朱正福. 中藥配合針灸治療腰椎間盤突出癥的臨床分析. 中醫臨床研究, 2012, 4(9):87-88.
[收稿日期:2017-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