羅承芳
培養學生的學習興趣,是當今課堂教學的重要任務之一。教師們都認識到了學習興趣在學習過程中所發揮的重要作用。語文教學應該豐富多彩,課堂氣氛應愉快、活躍,這樣,學生就會對語文產生興趣。作為一名小學語文教師要激活語文課堂,讓小學生樂學。下面,筆者談談小學生語文學習興趣的激發。
1、激發求知欲 培養學生興趣
求知欲是一種認識世界,渴望獲得文化科學知識和不斷探究真理而帶有情緒色彩的意向活動。小學生一般都有強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他們都非常希望學到很多知識。我們語文教師要充分挖掘課堂教學潛力,加大知識信息量,充分滿足學生的需求,則會激發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蘇霍姆林斯基說:“在人的內心深處,都有一種根深蒂固的需要,這就是希望自己是一個發現者、研究者、探索者。在兒童的精神世界里,這種需要更為強烈。” 例如:教學《趵突泉》一課時,我在教學課文內容之前先有目的地簡要介紹作家老舍的創作生涯、文學成就,讓學生產生由衷的敬佩之情。同時把大泉晶瑩活潑,不知疲倦;小泉多姿多彩,有如珍珠搖曳凸現出來,知識點具體而鮮明,制造了懸念,激發了求知興趣,教學效果很好。
當然,激發求知興趣,決不等于讓學生被動地接受老師用知識點燃的興趣之火,更為重要的是引導學生自己去學習,去發現,去獲得知識,那樣的興趣才是深沉的、持久的。
2、巧設提問 激發學習興趣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巧設提問關鍵是能否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把握學生的學習心理及促使學生達到最佳的學習境界上,做到真正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點燃心靈的火花。
教師要找準問題的突破口處提問,如教學《草船借箭》的難點,諸葛亮借箭成功的原因時,巧問當時如果不是大霧彌江,而是天空晴朗,諸葛亮敢輕兵逼寨嗎?諸葛亮是神仙嗎?為什么?這樣的問題不僅可以引起學生的興趣,還非常適合學生的思維特點,便于學生思考。又如在教學《十里長街送總理》一課中有這樣一句話“一位滿頭銀發的老奶奶,雙手拄著拐杖,背靠著一棵槐樹,焦急而又耐心地等待著。”巧問:老奶奶為什么焦急呢?為什么又耐心呢?讓學生對這矛盾著的詞語產生質疑,從而激發學習興趣。達到要學生“跳一跳”才能真正理解的目的,這樣也就容易迸發出智慧的火花。
3、創設情境 激發學習興趣
“創設情境”是指教師在教學初始,根據學生的心理特點、認識規律及根據課文的特點,從直觀、形象入手,為學生創設出和諧美好的學習情境,誘發學生的學習動機、求知欲望,引導學生自能探究課文的知識。在教學活動中,學生只有在學習興趣被充分調動的情況下,對課文才會產生想了解、想去讀、想學習的念頭。因此,教師在此環節應以情激趣,通過設計一些形式新穎、吸引力強、方法多樣、引人入勝的新課導入方法,引導學生入情入境。在執教《林海》、《草原》等課文時,教師利用相關的圖片或播放相關的錄像及歌曲等方法創設學習情境,及時把學生引入課堂教學中,激發學生自能探究的興趣。
在教學活動中也可以創設具體生動的問題情境,也能夠激發學生飽滿的學習情緒,促使他們以旺盛的精力、積極的態度主動在情境中沉思,在情境中領悟真諦。如:教學《趙州橋》一課,課始教師出示一幅“趙州橋”圖,學生邊看圖教師邊富有感情地描述:“在我國河北省趙縣的洨河上有一座歷史悠久、舉世聞名的石拱橋——趙州橋,這是一座古老而又堅固的石拱橋。1300多年來,它經受風吹雨打、洪水沖擊、地震搖撼、車輛重壓等種種考驗,仍毅力不倒。”通過教師的描述,激起了學生的疑問,學生睜著好奇的眼睛,紛紛舉手提問:“為什么趙州橋經歷了1300多年的歷史還能完好無損地保存下來呢?”教師在學生亢奮的狀態下,引導學生認真讀課文,從書中去尋找答案。學生圍繞這個問題饒有興趣地與文本對話,深刻體會到了趙州橋在設計上的獨創性和設計者李春的聰明才智。
創設情境有很多的方式,如:陳設相關的實物,繪制有關情景的圖片,制作必要的道具,播放錄音、錄像來渲染氣氛,還有教師或學生生動的語言描述和表演。教師要使學生大腦高級精神活動的興奮,固然與學習內容的刺激有關,同時也是與環境條件的刺激有關。新穎生動富于變化的刺激,才能收到理想的興奮效果,才能有利于學習興趣的激發。
4、運用直觀形象 激發學習興趣
在小學語文教學中運用直觀形象對一年級學生的學習起著重要的作用,因為他們從家庭、幼兒園到學校,學習成了他們主要的活動,為了使他們盡快地將游戲、玩耍興趣轉變為學習興趣,就需要運用直觀形象,積極培養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如在教學《植物媽媽有辦法》一文中,集中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比較抽象,學生很難理解,我便將這些植物傳播種子的方法制成多媒體教具,利用計算機邊演示邊學習:蒼耳是怎樣掛住動物的皮毛去傳播種子的;豆莢在太陽下裂開以后種子是怎樣傳播的;蒲公英的種子怎樣利用風來進行傳播。直觀形象的運用多媒體,不僅有助于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對知識本身的興趣,而且能使許多教學上的難題迎刃而解。又如教學《小公雞和小鴨子》一文,兒童讀了課文后腦海里就會浮現出生活中見過的小公雞和小鴨子的形象加上教師準備的教具,這樣他們對課文內容就容易理解了,已有的知識經驗同課文上描寫的小公雞、小鴨的語言文字結合起來了。同時借助語言文字的描繪,兒童對鴨子為什么捉不到小蟲,小公雞為什么捉不到小魚,小公雞和小鴨子是怎樣互相幫助的,理解得更深入了,從而對小雞和小鴨的特征認識得更清楚了。在閱讀教學中,兒童理解語言文字和認識具體事物就這樣相互結合,不斷由已知到新知,由感性到理性,使認識能力逐步得到提高,相互促進,相輔相成。
在新課改下進行小學語文教學,教師應該深入探究,不斷反思,在教學過程中不斷實踐和創新,從而有效地提高課堂教學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