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靜文
摘 要:創造是發揮學生想象力和思維能力的音樂學習方式,這對于培養創新人才有著十分重要的意義。老師在進行音樂教學的過程中,運用多媒體進行教學創新和改革是十分重要的。學生在多媒體的引導下,能夠輕松地進行歌曲創編活動,使得學生的學習興趣得到激發。簡要分析了如何培養學生的即興創編能力。
關鍵詞:音樂;教育;創編能力
一、創設情境,優化教學
在小學低年級的音樂教材當中,大多的音樂節奏都較為簡單,因此,我們在對學生的創作能力進行培養時,首先就需要考慮到學生對事物的感興趣程度,經過長時間的觀察,我們不難看出兒童會對一些具有色彩的、聲音的以及會變化的刺激物產生濃厚的興趣,同時也能夠集中注意力。近年來,由于多媒體技術不斷發展,在教學中的運用也越來越廣泛,音樂老師在音樂教學中可以利用多媒體技術對音樂教學進行相應的改革。由于多媒體技術自身就具有將虛擬音樂形象具體化的作用,因此,在教學中也可以將復雜的音樂變得簡單化和容易理解,使得音樂變靜為動,能夠聲像俱備。這樣一來,兒童不但能夠將注意力集中在圖像以及有聲音的事物上,而且可以使枯燥的音樂變得更加的趣味化。在音樂課堂中對音樂的詮釋需要豐富的圖像素材,同時也要配上歡快的音樂,適當的時候可以加上生動的動畫素材,這樣對于學生理解音樂有著極大的幫助,增強了學生對音樂學習的積極性,同時還能給課堂帶來更多的活力,為學生即興創編做好了鋪墊。教學實踐的過程,是我們通過現實環境給學生傳遞出虛擬的音樂空間,將這兩者進行結合,同時將傳統的音樂教學與現代化的信息教學進行整合,將多種新媒體設備進行結合運用,這樣不但能夠將教材上的音樂制作成簡單的故事片,還使得學生在學習的過程中加強對音樂的理解程度,熟記歌詞,進而實現對樂曲性質以及相關內容的理解。除此之外,我們還需要鼓勵學生對所學的音樂知識進行簡單的再創作,這樣一來,不但培養了學生對音樂的愛好,而且增強了其進行創編的積極性,從而達到良好的教學目的。
例如,教師在進行《春天在哪里》的教唱時,不能單單只是進行枯燥的歌曲教唱,還需要加深學生對于歌曲背景的了解和環境的聯想,這樣才能方便學生進行歌曲的創編。因此,教師可以在教學之前,先對學生進行提問,例如,問學生應該在哪里找春天,然后利用關于春天的音樂,引導學生進行繪畫,進行畫面的聯想,這時學生就融入設定好的情境當中,接著老師再教唱此歌,不但可以讓學生很快地融入這首歌的意境當中,還能夠把握好曲調。在進行這首歌的舞蹈編排時,學生可以按照自己所畫的圖紙進行相應的編排,教學效果明顯。
二、提高效率,化解難點
多數低年齡段的學生所具備的知識較少,對漢字的認識度不高,因此,在進行教學的過程中最大的困難就是難以讓學生快速地對歌詞進行熟讀。這時,我們就可以利用多媒體進行輔助教學,在進行認知的過程中,我們首先需要摒棄傳統意義上的教學方法,在現有的多媒體技術上進行教學模式的突破,進行不斷的創新。例如,歌詞“太陽天空照,花兒對我笑,小鳥說:早早早,你為什么背上小書包。我去上學校,天天不遲到,愛學習,愛勞動,長大要為人民立功勞。”此時,教師就可以給學生展示出太陽、花朵、小鳥以及學校的組合圖片,這就在無形之中讓學生熟記了歌詞,使學生通過圖片完成了聯想記憶。在對歌詞熟記之后,老師可以組織學生進行角色扮演,小朋友根據相應畫面的提示,分別對小學生和小鳥進行扮演,練習對唱。小學生在完成自己的表演創編之后,就會有強烈的愿望在同學和老師的面前進行展示。例如,對《數蛤蟆》進行教學時,我們在利用幻燈片進行音樂教學的展示后,這時大多數學生已經對這首歌的歌詞有了一定的了解,同時對于歌詞當中每只蛤蟆的嘴和眼睛、腿之間數字倍增關系有所了解:一只蛤蟆一張嘴/兩只眼睛四條腿……這時就需要教師鼓勵學生進行行為表演,增強學生的表現欲,鼓勵學生利用“蛤蟆跳”的方式來進行相關的表演,同時教師還需要引導周圍的學生跟隨游戲的節奏進行跟唱,這樣才能達到教學的目的。
總之,我們在進行教學的時候,結合多媒體教學,根據實際教學的需要將虛擬的音樂變得更加生動、形象。在音樂課堂上最主要的目的是對學生的積極性和主動性進行培養,這樣在音樂互動當中,不但激發了學生的創編欲望,同時也能夠減輕教師的勞動強度,充分發揮出學生學習的主動性,從而使得音樂課堂充滿活力。
參考文獻:
[1]郭亦勤.學前兒童音樂教育活動指導[M].上海:復旦大學出版社,2009.
[2]李嘉評.兒童歌舞創編與實例[M].長沙:湖南文藝出版社,1999.
編輯 李建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