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成淮
語文學科具有基礎性, 是一門分支廣、范圍寬、實踐性強的綜合學科,教學中除了教給學生知識與技能外,還包含思想政治素質和心理素質、審美、創造能力、人格情操的培養,在實施素質教育中具有得天獨厚的優勢。那么,如何發揮語文學科的優勢實現素質教育呢?
一、正確把握教與學的結合點
教學中,教與學必須和諧,是學生語文素質和能力培養的基礎。這就要求教師在教學目標、教材內容特點、教學方法、教學媒體運用,課堂教學結構上應有通盤考慮,真正將教師傳授的知識化為學生的實踐能力,為學生學習提供了良好的示范。
二、培養和發展學生的語文素質和能力
語文學科的教學要求教師立足于學生,發揮學生的自主意識和能動性,有目的有系統地給予學生有關語文知識和能力的指導。即根據教材,不但教給學生語言文字知識,讓學生掌握運用這些知識進行實踐活動的方法的因素,使學生的聽、說、讀、寫、想的能力都得到全面的訓練,真正發揮學生的主體意識和參與欲望,真正會學、會探究、會從事有關語文的思維和實踐,從而實現學生語文素質和能力的自我發展。
1、善于創設問題情境,激發學生興趣
語文學科以美感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有得天獨厚的優勢。課文中曲折動人的故事,優美動人的描寫,簡潔有力的議論,饒有趣味的說明,巧妙的比喻,精警的哲理語句,都富有美學價值。但每一課的新知識卻不及數理學科明顯,一些知識還是循環的,容易導致學生興趣滑坡。要保持學生的學習興趣 ,就必須給學生提供新信息、新知識。一方面可以從課文中發揚其蘊含著的能使學生增長見識的內容,如課文的時代背景,有關的風土人情,作者的生平趣聞軼事,等等;另一方面可向學生推薦與課文有關的課外讀物,如,作者的創作談,有關課文的爭議、評論,甚至課文中某些詞句用法的優劣比較,或濃度訓練改變行文構思等。這些拓寬視野的知識介紹和激發興趣的訓練,有利于提高學生的審美觀和鑒賞能力。
教師要教給學生科學思維方法——會用聯系、發展、辯證的方式思考問題,具有探究性、發現性和敏感設疑、探究原因、尋求規律的思維方式,使思維過程科學化,思路暢通活躍,
要設計能讓學生多維思考的問題,如 “你是怎樣思考的?你為什么會這樣認為?”讓學生進入積極的思維狀態,不滿足是與非的判斷問題或簡單的復述、陳述性問題。分析作者寫作思路和藝術表現的“作者是怎樣寫的?”探究設疑上的“為什么要這樣寫?不這樣寫會怎么樣?”發現性總結思考的“作品的成功或不足在何處”依據是什么?聯系發散性的“這類文體與其他文體特征異同如何?閱讀欣賞或寫作該類文體時如何把握?”等,通過創設問題,逐漸形成學生自身對作品的審美認識,以培養和提高審美鑒賞能力,導與學才能達到和諧統一。
2、鼓勵學生善于發現問題、探究問題學生才會進入最佳的學習狀態。
教材中的篇目,大多是形象思維(人物塑造、情節構思、語言運用等)和邏輯思維(層次結構、中心思想表現等)相結合的典范文章。學生在教師的導引中對課文作有關的思考,會對教師的講解提出質疑,這種質疑,牽涉到作者的思想、歷史事件的是與非、政治與文學、藝術與生活等問題,也關系到欣賞品味的差異、時代隔閡等問題,學生能提出帶有挑戰性的問題雖有時難免膚淺或怪異,卻是善于思考的良好表現,更是科學思維的結果。只要教師是滿腔熱情地鼓勵學生,甚至不怕學生推翻自己的見解,這便會有效地發展學生的思維素質。
3、鼓勵學生敢想敢說 積極交流
好學會學的學生總是希望自己見解之正誤及時得到驗證,通過思考——交流——再思考——再交流而形成見解。即使一時不能形成看法的學生也是希望聽聽同學怎么說的,以開啟自己的思路。因此,教師應用激勵學生多說的課堂討論形式,讓學生陳述見解、談感想、作評論,甚至演講、答辯等,使學生暢所欲言。這樣,既可以活躍課堂氣氛,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主動性和參與意識,使學生有表現自我的機會,又可激發學生的靈感,鍛煉和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和表達能力,發展學生的潛在素質。
4、 寫作是學生表達思維的過程
語文教學離不開寫作訓練,教師要設法激發學生的寫作興趣和沖動,使之愿意動筆寫;或者通過練筆將思維條理化、邏輯化。特別是課外的自由寫作和有關的語文實踐活動,如寫日記、報道、隨感、評論、文學小創作以及應用文體等,都是學生敢于積極交流、掌握學生策略的表現,教師要給予熱情的支持和指導,使學生具有觀察細、立意新、構思巧的寫作能力,而且寫作思維的展現合乎語文的規范,保持寫作的強烈興趣,保持思維的積極活躍,幫助學生實現自我發展。
三、培養學生高尚審美情趣
語文教材中的每一篇文學作品都體現著作者獨特的審美理想、審美視野和藝術品格,創作中都對自然與生活的美質進行一番獨到的選擇和刻意的加工,創造出超現實和自然的藝術美,學生常能從發現和體驗自己日常生活中沒有的或忽略了美的事物,并為之感動和興奮,受之震憾和啟迪,有的甚至出現創造藝術美的沖動,這無疑是培養了學生正確的審美觀,提高了學生鑒賞美和創造美的能力。語文學科的教學與學生的藝術審美素質培養的天然結合,是別的學科無法替代的。
四、思想品德教育在潛移默化中進行
語文教材收輯的文章均是典范的文章,不僅以情感人,而且以理服人,文道結合。教材中的文章大都凝聚了作者對社會人生的深沉思考和真知灼見,體現著作者的理想指向。另外,許多作者的生平軼事,文章對廣闊社會生活(歷史的、現實的)的藝術再現,更是對學生進行人生觀、愛國主義與奉獻、堅韌、求實、自強不息精神教育的好材料。教學中,可以根據語文學科的特點,在語文基本訓練過程中自覺地進行思想政治教育,使學生不斷提高思想政治覺悟,養成高尚道德情操。顯然,思想品德、人格教育在語文學科教學中滲透既是天然和諧的,也潛移默化的。
五、培養良好心理素質
語文教材中有不少的敘事性強或富有思辯性的作品,還有充滿幽默、風趣、給人快感的佳作,那些刻畫精妙、描寫優美的作品對學生吸引力大,作品能夠帶給他們自身生活環境的彌補或是人際之間的溝通,甚至是情感的轉移和渲泄。所以,語文學科的教學在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培養良好的心理素質上起著不可低估的作用。
總而言之,提高學科教學質量是素質教育得以實現的保證,素質教育的滲透會激活學科的教學。語文學科是基礎學科,在培養學生情感因素、審美能力、道德人格上更是有特殊的功能。為了學生的素質和能力的發展,我們應充分發揮語文學科在學生素質教育上的優越性,以求真正提高教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