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云麗
摘 要:激發學生探究欲望首先要創造豐富的探究資源,這既需要優選探究內容又要組織具有結構性的探究材料。其次要營造寬松的課堂探究氛圍。最后巧設激趣的探究活動,導入和延伸部分首尾呼應激發學生探究欲望的同時,不忘制造沖突引導思考。
關鍵詞:探究欲望;有效學習;科學
《全日制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提到:“兒童生而具有強烈的好奇心和強大的學習能力,教育需要為他們的發展提供機遇。學習科學研究還表明,只有在學生主動學習的情況下,學習過程才能有效地發生。”兒童本身具有探索未知世界的好奇心,而作為小學科學教學者我們卻往往有些舍本求末的感覺,舍棄了對兒童好奇心的保護,忽視了對兒童探究欲的激發,導致學生學習科學沒有內驅力。這樣的科學課堂只剩下乏味。因而理解兒童的需求,保護兒童的好奇心,激發其探究欲望成為小學科學課堂教學亟須思考的問題。
小學生天真爛漫,無憂無慮,他們的社會性很弱,做事情往往出自本能的自發。如果科學課堂激不起他們的探究欲望,那么他們自然會把注意力轉移到其他地方,做做小動作,交頭接耳說幾句話,或者把心思放在擺弄實驗器材上等等,這樣的情況在三、四年級的學生中表現尤為明顯,五、六年級的學生當科學課堂激不起他們的探究欲望時表現出來的就是懶于動腦,懶于發言,思想開小差。研究兒童的科學探究欲,尋找小學科學課堂激發學生探究欲望的策略顯得那么重要,本人就此在課堂教學中進行了粗淺的嘗試。
一、創造豐富的探究資源
激發學生科學探究欲望首先要確保我們的教學是“教在學生需要的地方”。
小學生注意力集中的時間短,易分心。如果我們的探究內容是學生已經在課前通過預習或者其他方式掌握的,我們的探究材料也引不起學生的好奇心,那么這樣的課堂不是學生“需要”的,他們沒有探究的興趣,自然探究活動的有效性將大打折扣,而學生沒有親身經歷探究的過程而獲取的知識易得也易失。
我認為,想要引起學生的好奇心、探究欲,教師就要創造適宜學生探究的資源,包括探究內容和探究材料,都要盡量豐富多樣而適宜。
(一)優選適宜性的探究內容
我們不只一次的聽到“要用教材,而不是教教材”,從激發學生探究欲望的角度來看十分在理。有時教材中某些教學內容,不容易激起學生的探究欲望,此時優選適宜性的探究內容也是我們作為科學教學者需要思考的。
三年級下冊《植物新生命的開始》一課的教學中,某位教師就做了這樣的優選:在課堂伊始先請學生做植物“謎”宮的游戲,三年級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一下被游戲調動了。接著,學生又進行了“真相搜搜搜”的活動,各小組從植物資料卡中找到剛才任務一猜到的植物,并找到該植物新生命的開始是什么?學生從番茄、土豆、柳樹、蓮藕等植物個例中探究到植物的新生命一般從種子開始,也有個別從根、莖、葉開始的。
上過這一課的老師都知道,這一課教材安排的內容是通過描述學生熟悉和喜愛的小貓小狗的出生方式,以問題形式提出了本課的研究任務即綠色植物的新生命是從哪里來的?而這位教師優選了探究內容,去掉了小貓小狗的引入,直接從一個游戲到另一個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引導學生自主研究綠色植物新生命的開始。
(二)組織結構性的探究材料
2014年浙派名師展示活動中,來自義烏的樓曙光老師執教了《馬鈴薯在液體中的沉浮》一課,他經過多次試驗,發現西紅柿的密度更接近于水,于是將原本教材中的馬鈴薯改為了西紅柿。第一次呈現給學生的是兩杯液體,一個大的西紅柿,一個小的西紅柿,教師先請學生猜測可能出現的結果,學生把四種可能性都想到了。然后,教師把西紅柿放進兩杯液體中,出現了小西紅柿浮起來,而大西紅柿沉下去的現象。學生此時想到了西紅柿的沉浮可能和液體有關,教師調換大小西紅柿的位置,結果發現小西紅柿沉下去了,而大西紅柿浮起來了,學生更肯定了自己的猜測,迫不及待要進行探究驗證。
樓老師這樣有結構性的材料一呈現,不僅學生的注意力被牢牢地抓住了,他們的探究欲望也前所未有的強烈,渴望通過自己的探究去驗證自己的猜測,這正是有結構性的材料發揮的不容小覷的作用。
二、營造寬松的探究氛圍
激發學生科學探究欲望其次要為學生營造寬松愉悅的課堂氛圍。學習是一種個性化的行為,作為教師我們不應該忽視這一點,否則會壓抑學生的主動性和創造性,也無法時刻有飽滿的探究欲。課堂上,教師要常帶微笑,語言親切,如果能夠做到活潑生動或者是幽默風趣那是最好了。學生也需要一種課堂的安全感,教師給予他這樣的安全感,他的心理需求得到滿足,他便可以在這個輕松愉悅的環境中進行積極的思維。
我們來看一個案例,某位教師在教學《聲音是怎樣產生的》一課時,進行了如下的課前談話:
出示圖片:古箏、鋼琴、吉他、橫笛。
師:你在學習什么樂器?
師:你覺得哪個樂器發出的聲音很好聽?
師:生活中,聽廣播看電視的時候,有很多樂曲是由一些樂器發出來的。
課前談話并非是浪費時間,這位老師有效地創設了一個寬松、愉悅的課堂氛圍,為接下來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組織學生的探究活動打下了基礎。當然,良好的課堂氛圍的營造不一定要通過課前談話,教師的面部表情、教學語言、肢體動作都是營造課堂氛圍的一部分。
三、巧設激趣的探究活動
(一)善用導入激趣
課堂導入部分是整堂課的開端,人們往往說“良好的開端是成功的一半”不無道理,在課堂教學中導入部分的主要目的也正是吸引學生的注意力,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而現在科學課堂的一般流程是:教師提出問題—學生猜測—教師布置探究任務—學生探究—師生交流得出探究結論。這樣的科學課堂探究模式是我們常態教學中經常使用的,有時甚至直截了當地告訴學生今天我們的任務是什么,然后直接開展探究活動。任務驅動的探究活動有時會讓學生懶于思考,只顧抓緊完成實驗,完成記錄。學生沒有完全建立自我學習的心向。而要想在課堂伊始一下子抓住學生的心,激發起學生的探究欲望有這樣一些策略:
1.情境激趣
創設有趣的故事情境是科學課堂教學不常使用的,正因為不常使用,更能引起學生的注意。
案例:在今年的浙派名師課堂展示活動中,來自湖北華中科技大學附屬小學的朱映暉老師執教的《化石大發現》一課就在課堂導入部分甚至整堂課運用了情境。朱老師首先宣布作為考古研究團隊的成員,學生需要和自己的搭檔在化石挖掘現場工作,然后在“五天里”學生陸續“挖掘”到化石,通過參觀別的小組的化石,參考圖紙等方法最后確定自己挖掘到的化石是哪種動物。
2.實驗激趣
學習六下第二單元《米飯、淀粉和碘酒的變化》一課時,教師展示一張白紙噴上碘酒后出現笑臉,激發了學生的探究欲。這位老師正是運用了科學小實驗進行激趣,科學課中學生最感興趣的部分恐怕就是實驗了,教師不妨在課堂導入部分就先做起實驗,可以是讓學生小組操作,也可以教師演示,也可以是指名個別學生完成,不拘泥于形式,但這個實驗最好是能夠吸引學生注意力的有趣的實驗。
3.游戲激趣
“以快樂為主導”的活動就是游戲,兒童做事情的動機多出自本能的自發。人的本性是趨樂避苦的,所以,兒童自然好游戲。如果能夠在課堂伊始與學生一起做游戲,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性,學生自然而然會產生探究的欲望。比如,在教學五上《光與影》一課時老師和學生一起做手影的游戲。
4.談話激趣
語言的魅力在于它可以傳情達意,課堂伊始不妨和學生聊一聊,在談話中激發學生進一步探究的欲望。在教學六年級下冊《相貌各異的我們》一課時,大部分老師都會這樣導入:大家對我們班里的每個同學都很熟悉,如果我說出其中一位同學的名字,你們能不能在全班同學中很快將他找出來?如果把他放在全校同學中,你們也能很快找到他嗎?(生答:能。)
教師:我們現在來做一個游戲,老師說某一個同學的特征,你們猜一猜是誰。
教師:長頭發,大眼睛,小嘴,小個子。
教師:高個子,方臉,高鼻子……
教師:同學們能根據老師的描述猜出是某一個同學,你們想過這是為什么嗎?
為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激發探究欲望,科學課堂導入部分切記過于單調冗長,導入的形式還有很多,比如提問導入、現象導入、聲音導入、視頻導入、故事導入、圖片導入等等,就不一一列舉了。
(二)巧用沖突激趣
小學科學課堂以學生的自主探究活動為主體。有時,教師剛公布探究活動,學生便失去了好奇心,因為很多實驗還沒做學生就知道結論了,很多知識還沒探究學生已經了解了,其實如果能夠善于制造沖突進行教學,學生的探究欲望很容易被激發。
1.引發認知沖突
學生不是一張白紙,他們有自己的認知,在激發學生探究欲望時,如果能引發學生的認知沖突,學生自然會對此產生好奇心。比如,教學五年級下冊《熱起來了》一課時,學生的認知中加穿衣服可以使人感到暖和,因而有部分學生覺得衣服可以給我們增加熱量,此時我問學生:那我們冬天剛躺進被窩里的時候感覺怎么樣?過一會兒又感到怎么樣?打開掛滿了衣服的衣柜你有怎樣的感覺?也會有一部分學生覺得衣服不能給我們增加熱量,此時我會問:那為什么冬天我們多穿衣服就感到暖和了呢?我如此一問,學生想知而未知,探究的欲望就被激發了,他們迫不及待地要去探究問題的答案了。
2.制造過程沖突
沖突其實時常會出現在我們的教學中,比如三年級上冊《空氣占據空間嗎》一課的教學中:老師問學生:如果把一團紙巾放進水里,紙巾會濕嗎?(學生都認為會)師:如果把紙巾放在杯子的杯底,再把杯子倒過來放入水中,這時紙巾會濕嗎?(學生產生不同意見,有的說會,有的說不會)這時,老師讓各組的學生進行探究實驗。實驗后真的產生了不同的情況。這時,教師讓濕與不濕的小組各派代表演示他們的實驗,引導學生注意觀察操作行為……本案例,教師就是讓學生在實驗過程中產生沖突,而后在比較中去發現問題,答疑解惑,建立科學概念。
3.質疑結果沖突
三年級下冊《磁鐵的兩極》一課的最后有一個探究活動:學生將自己標了A、B、C、D字母的磁極互相接近,找出是互相吸引,還是互相排斥。反饋實驗結果時,學生發現不同的小組記錄下來的實驗結果不同,激發學生思考,這是什么原因呢?當學生明白道理每個小組標注字母的方式不同后,又啟發學生思考:那么有什么辦法可以讓我們的實驗結果都一樣呢?大多數時候各個小組實驗的結果是大同小異的,偶爾出現實驗結果不同時,他們會質疑別人的結果,也開始反思自己的,這樣的沖突迅速激發了他們探究的欲望,他們會開展積極的思維活動,尋找解決的辦法。
(三)活用延伸激趣
也許大部分老師會覺得布置學生的課外探究活動都是空的、虛的,其實不然。如果能夠在課堂上就引起學生足夠的探究欲,那么學生自然會在好奇心的引領下去進行自主的探究。國畫藝術講究留白,其實我們的課堂有時也需要“留白”,教師不需要面面俱到,不妨留給學生自主思考和探究的空間,讓他們課下自己去搜集資料也好,做實驗或是請教家長也好,如此獲得的知識他們的理解和記憶會更深刻。
科技迅猛發展的當下,資訊爆炸的時代,學生要獲得知識的途徑很多,而科學學習要教給學生的不僅僅是概念性的知識,而是要培養孩子的科學思維方式和探究能力。如何在科學課堂上讓學生經歷有效的學習和探究最重要的前提就是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只有學生本身有探究欲望,探究活動開展起來學生才能身心皆投入。探究資源的精選優化、輕松課堂氛圍的營造和精心設計探究活動都有利于激發學生的探究欲望。尊重學生的個性和差異,提供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進行探究活動,只有這樣我們科學探究的課堂才能充滿活力。
參考文獻:
[1]陳龍安,朱玲.創造性思維與教學[M].中國輕工業出版社,1999-06.
[2]沈毅,崔允漷.課堂觀察:走向專業的聽評課[M].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8-10.
[3]姚偉國.兒童立場科學啟蒙教育的校本化實踐[M].吉林大學出版社,2004-01.
編輯 薄躍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