郝鳳蘭
【摘 要】受傳統教育理念的制約,教師對閱讀教學的重要性還沒有正確的認識,也就使得這一教學內容沒有引起足夠的重視,有很多學校和教師對閱讀課程只是走過場,沒有做好情感激發的精細的準備工作,隨便選取一些文章進行教學。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情感
針對這種現狀,新課標明確提出了情感、態度、價值觀這一個維度的目標要求,在閱讀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情感,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感越來越受到了重視,但如何在小學階段有計劃、有針對性地在閱讀教學中培養學生的人文情感,仍然值得研究探討。
一、小學閱讀教學情感激發的價值審視
閱讀教學情感激發的價值可以從兩個方面來分析,一方面是在學生個體收獲上,其主要的是心理上和思想上的。小學階段的學習是人一生的啟蒙學習期,這個年齡段的學生還沒有太多獨立的判斷是非對錯的能力、對外界事物的概念也沒有清晰完整的認知,所以這個階段所接觸到的人和事、所接受到的教育、灌輸的思想會對他們形成第一位的主導印象,并且根深蒂固地儲存在他們的腦海里,形成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在往后的人生中也會以此為參照,并受此影響。因此在這個階段通過閱讀教學激發小學生的情感,對他們在漫長人生中的學習和成長,無疑具有參考、指引、修正的實際作用,可見閱讀教學情感激發的價值意義。另一方面是對整個教師與教育事業發展而言,重視對小學生閱讀過程中情感的激發,間接地增強了教師自我職業素養的提高,他們會在如何通過閱讀教學激發學生情感的策略探究中,為自己充電,接受更多的知識,這無疑會提高自身的教學水平,形成良好的教學品質,進一步完善教師隊伍的建設,對教育的發展也就起到了推動作用。
二、小學閱讀教學中情感教育的現狀剖析
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教師為了升學率,還沒有對閱讀教學中情感教育的重要性引起足夠的重視,出現五花八門和不得要領的現象:一方面,由于還沒有對閱讀教學中情感教育有一個整體性明確的目標,導致有的學校雖然開設了閱讀教學課程,但是教師沒有給予足夠的重視,沒有做好備課工作,隨便選一些文章應付學生,讓學生“暗中摸索”;有的教師受自身水平的限制,沒有對閱讀材料進行正確的解讀,或者是過分地夸大文本中的情感,誤導學生的理解。另一方面,過分強調了語文學科的“工具”作用,忽略了語文學科具有的人文性特點,使得小學閱讀教學依舊處在考試工具的狀態中。
三、小學閱讀教學情感激發策略建構
在閱讀教學中激發學生的人文情感,是目前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高質量的閱讀教學能夠更好地培養學生的語文綜合素養,進而激發學生的人文情感,這在整個語文教學中處于核心的地位。那么,學校和教師如何做好小學閱讀教學工作,在閱讀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情感呢?
1.巧用經典,挖掘情感元素
從接受美學的角度分析,閱讀材料的選取是否得當,會直接影響到學生的認知水平和審美情趣理念,會使他們形成先入為主的觀念。因此,教師在選擇閱讀文本時就要花很多功夫和心思,一方面,要選擇學生感興趣的,也要符合他們這個年齡段的接受能力的,另一方面,這些材料要具有很典型的代表性,文本所傳達出來的主題情感經久不衰,在今天依然具有很強的感染力,依然能夠引起學生的共鳴。基于這兩方面的標準,教師就要巧用經典作品,從中挖掘情感元素,讓經典作品成為通往學生內心世界的橋梁,激發學生的人文情感。
2.結合當下,情到靈魂深處
語文學科具有“人文性”的特質,在閱讀教學中激發學生的情感,最主要的是激發他們的人文情感,這就需要學校和教師有人文情感的教學理念與意識。所謂人文情感,從感性的層次來講,是對人的理解,對人的包容,對人的尊重,對人的愛護和關懷;從理性的層次來講,是對人生終極價值的追尋,對人類命運的憂患,即對所處社會環境的關心和擔憂。理解了人文情感的教學理念,教師就要以此為標準,在閱讀教學中激發學生的人文情感,就需要緊跟社會步伐,并結合當下的生活實際,這就需要教師從時事熱點中合理選取符合小學生接受特點的新聞事件。比如,小學生將摔倒的老奶奶扶起來后被訛詐的新聞事件。通過對報紙新聞進行導讀和解讀,深入分析小學生樂于助人并敢于為自己辯護,對老奶奶以德報怨的行為,讓小學生感受到真善美的人文情感,并讓學生從中學習對善良行為的堅持,也敢于抵制惡行。當然,在選擇這個新聞事件作為閱讀教學范本的時候,要重點突出小學生這一主體的善良品質,而老奶奶的行為簡略帶過,也不能帶批判的口吻,否則會擾亂學生的情感辨別。
3.掌握好度,奏響真情樂章
激發學生的人文情感,教師一定要講究方法和技巧,不能過分夸大某些作品的情感,或者錯誤地解讀某些作品中所傳達出來的情感意向,這樣會弄巧反拙,給學生不真實的感覺,所以就需要教師在閱讀教學中掌握好度。以蘇教版教材中《永遠的白衣戰士》為例,文章主要描述了廣東省中醫院的護士長葉欣,在一場“沒有硝煙的戰爭”——抗擊“非典”的戰斗中,臨危不懼,身先士卒,英勇犧牲的感人事跡。教師在引導學生進行閱讀時,一定要把握好度,正確解讀這位白衣戰士為保護同事不受感染,主動承擔搶救患者的責任這一舍己為人的精神品質,不能將此解讀為個人主義膨脹、逞英雄的表現。同時教師在引導學生解讀文本的過程中,也不能使用一些夸張、矯飾的詞匯和語句,比如“他是多么多么的偉大呀”“這種拋頭顱灑熱血的行為”“他的豐功偉績會永垂不朽”等。相反,教師應該始終圍繞著“忠于職守、堅守崗位”和“舍自為人”這些情感,層層推進課文中的情感色彩,并適時引出其他的感人事例,融入一些切實的體驗,激發學生潛在的人文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