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茹茹
摘 要:課堂口令,是語文課堂中必不可少的一種有效管理、調控課堂的手段。小學一年級學生剛剛步入一個新環境,注意力不易集中,自由散漫,嚴重缺乏紀律感,教師需要教導他們向有紀律的學習生活環境轉變。由于孩子年齡小,需要教師用兒歌、口令等新鮮富有節奏的手段吸引學生注意,從而達到調控課堂的效果。
關鍵詞:課堂口令;語文;管理
語文課堂口令的應用,使小學生很容易接受、掌握課堂紀律,便于教師管理課堂,同時活躍課堂氣氛,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這就要求教師制定的口令,有明確的目的性和趣味性,且短小凝練,便于記憶,這樣才能使學生記住課堂口令,并在潛移默化中培養小學生的紀律感。
一、語文課堂應用課堂口令的重要意義
課堂口令富有趣味性,短小凝練,朗朗上口,極具節奏感,便于學生記憶,會潛移默化地感染學生遵守語文課堂紀律。課堂口令的意義有下幾點:
1.緩解課堂氛圍,便于組織教學
有效兼有趣的課堂口令能夠婉轉提醒學生上課注意言行,保持課堂紀律,緩解課堂氛圍。避免教師和學生發生不必要的沖突,以免影響師生感情,讓課堂陷入沉重的氛圍中。比如,學生上課走神了,教師可以用兒童化的語言問“小猴小猴去哪里”,這時學生就會反應過來,意識到自己的問題,并馬上回答道:“小猴小猴沒有跑,乖乖待的好。”這樣不僅能將上課走神的學生拉回課堂,給其他學生以警醒,還使課堂氛圍瞬間活躍起來,推動教學順利進行。
2.產生能動積極性
語文課堂口令如同軍隊命令,語言凝練,目標明確,生動活潑。當教師說出某一口令時,學生迅速接出下一句,并且身體會立刻隨著口令做出反應,從而有效集中學生注意力,使學生產生內驅動力,積極主動地參與教學,達到有效管理學生的目的。比如,即將上課時,課堂還依舊混亂不堪,教師可以說“拍拍手,我最棒”,那么學生就會意識到快上課了,就立即跟著說道“拍拍手,我最棒!點點頭來伸伸腰,來做課前準備操。上課動動手,腦筋勤思考。耳聰目又明,守紀我最行”。這樣很快將學生拉回課堂,調整好上課狀態,遵守上課紀律,積極參與語文學習。
二、語文課堂應用課堂口令的種類
1.紀律管理口令
俗話說得好“國有國法,家有家規”,課堂也要有課堂的紀律,才能使課堂教學順利進行。學生上課遵守紀律,教師才能更好地完成教學任務。當教師在課堂上說出口令時,要能夠使學生在短時間內意識到自己的上課行為有不妥之處,并立即做出反應,改正自己不遵守課堂紀律的行為。因此,在語文課堂口令中,要明確紀律條例,將其融入口令中,使學生易于理解、接受課堂紀律條例,讓學生養成遵守紀律的好習慣。比如,上課鈴響了,教師說“鈴兒響,時間到。抬起頭來,挺起腰,寶寶準備好,上課不遲到。眼睛仔細看,耳朵認真聽,不喧鬧勤思考,仔仔細細聽課好”;當上課時,小朋友喧鬧不止,語文教師道一句“小鳥小鳥莫喧鬧,乖乖把嘴閉閉好”,然后師生共同將食指放在唇邊“噓”(意思是保持安靜);當學生七嘴八舌表達自己的觀點時,教師可說“不要亂,不要吵。這樣發言可不好,文明要守禮,舉手乖寶寶”,學生會瞬間明了課堂秩序太亂了。
2.組織教學口令
組織教學的口令在課堂上占有重要地位。語文課堂教學是學生學和教師教共同作用的情感交流過程,教師可在此過程中培養小學生良好的學習習慣,為學生今后更好地學習語文打下良好基礎。因此,制定有效的課堂組織教學口令十分重要。比如,小學生上課要做到“五標準”,即“課本準備好,身體要坐直,兩手擺放好,眼睛看黑板,耳朵仔細聽”;寫字時要做到“坐端正,肩放平。眼書一尺遠,胸離桌一拳,筆尖要朝前,手距筆尖一寸寬”。
下課時,教師組織學生做眼操也可運用口令?!耙欢?,快坐好,我們來做護眼操。食指伸一伸,眼睛閉閉好。手指揉一揉,拇哥繞著‘太陽跑,鼻梁動一動,視力我最好!”
3.課堂獎罰口令
張九齡曾說:“信賞以勸能,刑罰以懲惡”,表明了獎罰分明的重要性。課堂教學也要獎罰分明,才能逐漸培養學生的是非觀念,讓學生明白不論是在學習還是生活中,都要懂得什么該做,什么不該做。教師在課堂中制定適當的課堂口令,以促使學生不斷向前發展。鼓勵的課堂口令,使學生感覺到被肯定,增強學生學習語文的自信心;批評的課堂口令會使學生意識到自己所犯的錯誤,并及時改正,有利于學生形成正確的價值觀,促使學生健康發展。比如,當學生回答問題回答得很有想象力,觀點明確的時候,教師可夸獎他“棒!棒!你最棒!你是大家小榜樣!”當學生明明心中有答案,卻不表明被教師發現時,教師可“批評”他“羞!羞!羞!×××同學要加油!勇敢一點,做自己”。
總之,教師充分利用課堂口令這一有效手段,來調控課堂,活躍課堂氣氛,進而增加課堂的趣味性,使學生在輕松愉悅的氛圍中,迅速集中注意力,主動配合語文教師組織的教學活動,推動課堂教學能夠順利向前發展。
參考文獻:
[1]施良方,崔允漷.教學理論:課堂教學的原理、策略與研究[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0:290.
[2]李瑩.課堂問題行為研究綜述[J].中小學管理,2005(10).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