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蘭+馬成元
自從2012年秋學期統一征訂《甘肅省幼兒園快樂與發展課程資源包(A)版》,我園才從不同版本的幼兒教材轉向了正規、系統、完整、統一的教材。這本教材在我園實施時對教師的教育理念,起到了引導和轉變的作用,教師在實踐中緊緊抓住尊重、適合、快樂、發展四個關鍵點,對幼兒實施教育活動。對教師的教育技能,產生了督促和指導效能,在活動過程中需要教師要有彈、唱、跳、畫等多種技能的整合引導,勢必要求教師在教學基本功上不斷學習提高。對幼兒的教育實效特別顯著,在有趣的活動中幼兒的動手操作能力、口語表達能力、合作能力、自理能力等都得到了很大提高,養成了各種良好的習慣。但由于地域的特殊性,新教材在幼兒園中運用時或多或少存在一定的局限性,我園正好地處高原,坐落在少數民族地區,獨特的自然資源,特有的少數民族游牧生活,使幼兒的認知和習俗都具有很強的地域性,為此《甘肅省幼兒園快樂與發展課程資源包(A)版》在我園開展以來,也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幼兒園教育指導綱要(試行)》頒布實施細則中明確指出“城鄉各類幼兒園都應從實際出發,因地制宜實施素質教育,為幼兒一生的發展打好基礎。”
一、有效利用鄉土資源,靈活替換課程資源包內容
幼兒由于年齡小,他們的認知具有很大的形象性,具體的熟悉的事物才能引起他們的注意,現有課程資源包中的有些內容是超越我園幼兒的實際生活,是他們難以接觸體驗到的事物。如:課程資源包中班上冊《我發現的……》第16頁中的數學活動《小動物找家》,這次活動的目標是:(1)認識門牌號,了解序數在門牌號中的含義;(2)學會根據動物的房間位置為它們選擇正確的門牌號;(3)關注生活中的數字,并對數字感興趣。課程資源包中的內容是以樓房的形式呈現給小朋友的,而我們幼兒園的小朋友都生活在牧區,都是以村組為單位,是以平房小院為個體的形式居住,對樓房的布局與格式不是很熟悉。我在進行這節數學活動時,把內容直接替換為小朋友們所熟悉的居住格局——居民點平房小院的圖片形式呈現給學生,以組代表樓房的單元,用門牌號表示樓層,不但沒改變課程資源包活動內容的主旨要求,讓幼兒達到了預期的活動目標,而且使幼兒把所獲得的知識經驗運用到實際生活中,感受到了數學與生活密切的關系,激發了幼兒對數學的熱愛之情。
二、合理補充鄉土資源,豐富課程資源包內容
興趣是幼兒教育的重要方法,創設幼兒喜歡的活動內容,為幼兒提供活動和表現能力的機會與條件,是促進幼兒全面健康和諧發展的重要保證。課程資源包中的有些內容,與我園幼兒的認知有一定的差距,進行此類活動時只能是在老師的引導下以畫面的形式展示給幼兒,幼兒沒有與活動內容相關的經驗做鋪墊,引不起興趣,勢必在活動中顯得特別被動,從而影響活動效果。如課程資源包大班下冊《我是中國娃》第4至6頁中的社會活動《小小導游》,這個活動先以全國的風景名勝引導幼兒,再以甘肅省的風景名勝甘南大草原、天水麥積山、張掖丹霞地貌等為活動的主要內容,旨在引導幼兒熱愛自己的家鄉。由于我園幼兒居住地處高原,再加上家人游牧的工作方式,很大地限制了帶幼兒外出的機會,為此我班三十七名幼兒對甘肅的這些風景名勝沒有一個幼兒去旅游過,沒有經驗做準備,也就無法以導游的身份把這些風景區的美景介紹給其他小朋友。我在進行此次活動時,以全國和甘肅的風景名勝做引導,把我們本地的風景名勝如扎西秀龍大草原、石門溝藥水神泉、天祝三峽等作為活動主要內容。幼兒對自己熟悉的事物表現特別感興趣,積極參與,大膽講述,把熟悉的風景區的特色都表述出來了,從而引導幼兒以小見大,感悟甘肅及全國風景名勝的美,有力激發了幼兒對家鄉和祖國的熱愛之情,達到了良好的活動效果。再次,《幼兒園工作規程》明確提出,充分利用周圍環境的有利條件,靈活運用多種活動形式,為幼兒提供充分活動的機會。
三、利用鄉土資源巧妙延伸,拓展課程資源包內容
學以致用,也是幼兒教育追求的最終目的。在幼兒教學活動中充分利用鄉土資源,進行課外拓展,把幼兒所獲得的知識經驗延伸到課外,將對幼兒快樂發展起到積極的推動作用,如在進行課程資源包大班下冊《變化的世界》第5頁中的綜合活動《他們都在變》,活動內容是小蝌蚪變成青蛙的過程,活動完成后我給幼兒布置一個任務,在家人帶領下尋找蝌蚪,定時觀察,用手機拍攝下蝌蚪的每一個變化過程,最后以微信方式傳給老師,老師評比看誰收集得全。這樣既培養了幼兒的耐心和觀察力,又使幼兒感悟到教學資源包的重要性。
可見,鄉土資源具體形象,幼兒一提起來就如身臨其境,能說能畫,而且實踐性很強可操作,能看能摸。因此,若我們充分利用這些豐富的鄉土資源,優化課程資源包內容,使《甘肅省幼兒園快樂與發展課程資源包(A)版》,更飽滿,更鮮活,更具有實用性,真正高效地促進幼兒全面發展。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