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廣智
摘 要:毋庸置疑,在教學過程中,學生是學習知識的主體。因此,要想提高學生的學習效果,就必須想方設法在這個主體上做文章。當然,學生學習效果的好壞與授課者的知識水準、教學水平、教學態度、教學方法等有很大的關系;同時也與學生本身的學習目的、方法、態度、興趣等有很大的關系。然而僅有這些還是不夠的,如果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沒有良好的心境,也不會有理想的學習效果。這就說明,在教學過程中決不能忽視對學生良好心境的調理。
關鍵詞:重視;良好;心境;調理
眾所周知,人們無論從事什么樣的工作,都是基于一定的心境之上,學習心理學認為學生的認識活動不是獨立進行的,影響和伴隨他們認識活動的還有其他復雜心理因素,這些復雜的心理因素縱橫交錯構成了心境。在接受知識的過程中,隨著學生思維的定向,心境則相應濃縮為各種各樣的情感,良好的情感能推動認識積極開展,克服重重困難頑強學習;巴普洛夫的高級神經活動學說實驗也證明:“學習的心理基礎在于感情對大腦皮層有效工作的巨大作用;積極的情感是人的一切活動無論是體力勞動還是腦力勞動的強有力的鼓舞者和發動者。相反,消極的情感則阻礙壓抑工作。”當代心理學家在研究情感兩極性的時候非常重視情感的增力性與減力性,并一再提醒教師注意運用情感的增力性。
荀子說過:“心憂恐,則口銜芻豢而不知其味,耳聽鐘鼓而不知其聲,目視黼黻而不知其狀,輕暖平簟而體不知其安。”從古訓中,我們不是不能悟出其中的道理的。試想,假若我們的學生的心境處在憂郁、恐懼、壓抑、冷漠等消極狀態下,那怎么會不分散他們的注意力、影響他們的學習積極性、妨礙他們認識的不斷進步呢?又怎能提高他們的學習效果呢?這一切都警示我們在教學中一定要重視對學生良好心境的調理。那么,究竟如何調理學生良好的心境呢?本人在以下方面做了思考:
首先,教師要用自己積極的情感,強化學生的良好心境。作為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必須保持積極的情感,以自己愉快的心境、和藹的表情、親切的動作、溫和的語調、激情的話語等感染學生,努力使學生始終處于快樂、興奮、愉悅的良好心境狀態下,如同在“愉快的藝術海洋”中暢游,這樣學習效果一定會很好。
其次,教師要用自己高超獨特的講授,激發學生的良好心境。教師授課的優劣,直接影響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效果的好壞。一個優秀的教師總是有他值得稱道的特色。有的授課大刀闊斧、有的授課曲徑通幽、有的授課嚴謹有序、有的授課活潑舒暢、有的授課生動形象、有的授課幽默風趣。聽他們的課,學生興趣盎然、如坐春風、心境如水。學生在不知不覺中受到知識的陶冶、感情的激勵,自然也就有了上乘的教學效果。
再次,教師要控制自己消極的情緒,保證學生良好的心境。如果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喜怒無常、喜怒無度、愁眉苦臉、發怒發火、表情呆板、情緒低落等,只能弱化學生學習的動機,阻塞學生學習的思路,輕則影響學生的學習效果,重則危害學生的身心健康。這樣如何使學生保證有輕松、愉快、樂觀、平靜的心境呢?因此,教師決不能把消極的情緒帶進課堂。
最后,教師要轉變學生的不良情緒,營造學生的良好心境。心理學研究表明:煩惱、焦慮、害怕、反感、驚恐、壓抑等情緒是心理疲勞的重要因素,在這種心境下學習,將會抑制學生智力的發展,阻礙學生對信息的接收。相反,在愉快、輕松、平和、安逸、舒適等心境下學習,則往往伴隨血循環的亢進、大腦皮層得到豐富的營養,從而使注意、記憶、想象、思維等心理活動處于積極狀態而不疲勞。為此,教師要努力轉變學生的不良心境,盡力保證學生的良好心境,以求學習效率最大化。只有學習者處于輕松、愉快、平和的心境中,才能產生超強的記憶力,取得了讓人難以想象的學習效果。
另外,從現代認知心理學信息論看,教學過程又是一個信息的傳遞和接受過程。因為人腦不是電腦,不論信息的輸入,或是大腦的操作,都與心境有密切關系。良好的心境是保證信息高效傳遞的一個必要條件。良好心境下學生處于一種積極的接收狀態,一種高度自覺的狀態,這樣就能使學生對新的信息加以高效接收。王陽明強調的“教童子必使其趨向鼓舞,中心喜悅”就是從心境角度講的這個道理。
綜上所述,教師在教學中必須要重視對學生良好心境的調理,充分發揮自己的主導作用,利用一切可以利用的因素,造成一種有益于授課的心理環境,使學生在輕松、舒暢、愉快、平靜的良好心境中完成學習任務,取得理想的學習效果。
編輯 孫玲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