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龍珠
摘要:《裝飾材料與構造》是環境藝術設計類專業學生的必修課程,是作為設計類人才必須掌握的基本知識,學好這門課程對日后成為專業的設計類人才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然則,在現階段教學過程中,學生對此門課程感覺枯燥,缺乏興趣,因此教學效果差強人意。本門課程內容多、涵蓋知識面廣,它介紹了裝飾材料與其施工構造的基本知識要點,重點、難點內容非常多。隨著科技的進步,社會經濟的不斷發展,對設計類人才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只有具備扎實的基本功底,才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快速成長為合格的設計類人才。
關鍵詞:裝飾材料 構造 藝術設計 教學實踐
中圖分類號:G642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23-0189-01
一、課程教學改革的必要性
(一)課程現階段存在的問題
該課程在高職院校環境藝術設計類專業教學計劃課程設置中占有重要地位,但在環境藝術設計專業教學中還沒有形成完善的教學體系和課程改革目標,其重要性也沒有得到認識,從而影響對全面型高素質的設計類人才的培養。該課程屬于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型學科。理論與實踐是相輔相成的關系,二者缺一不可。如果對裝飾材料基本特性及其使用原理不了解,就無法在裝飾設計和施工中很好地利用材料,從而設計出好的藝術作品。理論基礎的枯燥使得學生產生厭學的心理,所以教師們往往將針對課程的案例直接灌輸給學生,并讓學生記住材料種類和應用方式,這樣的教學結果就是學生只能墨守成規,對傳統材料與構造形成固定模式,沒有創新意識,在設計的道路上模棱兩可。
(二)課程教學改革的新趨向
該課程屬于環境藝術設計類專業的基礎課程中的重點課程,需要與之相關的前序課程和后續課程的銜接。在裝飾材料與構造課程中,除材料外還有大量的與之匹配的施工構造方面的詳細圖紙介紹,所以學生必須對專業制圖的知識要有一定的了解。同時項目的設計過程中,只了解材料和施工還遠遠不夠,對整體設計的造價要有一個概算,這樣才能獨立勝任一般類型的項目工程設計類工作。在以往的教學中,該課程有一套系統和規范的教學體系,便于學習與掌握。但這樣形成固定的模式,維持材料與構造的單一性不變,忽視了啟發學生對新材料、新構造的創新意識。大多數學生自主學習能力差,需要正確的啟發引導。因此,材料與構造課程教學改革勢在必行。
二、課程教學改革的新思路
(一)裝飾材料教學的改革
裝飾材料部分的教學可分成兩部分:純理論教學和市場考察。俗話說“好馬配好鞍”,同理好的設計重點也是看如何選擇材料,所以說材料部分的學習是作為設計類人員必須掌握的課程內容。課堂上教學可根據傳統材料的物理特性、使用地點、能塑造的形式,以幻燈片的形式進行講解。幻燈片制作過程中要求圖片清晰、分類明確、適用的場景美觀,這些都更能吸引學生認真觀看并方便記憶。
在理論教學的同時開展市場考察調研指導,帶領學生走訪各大材料市場。首先,考察傳統裝飾材料,找出課堂上理論教學所記憶的材料,切身感受這些材料的質感、光澤、顏色等物理特性;同時要了解其最大、最小規格,以防材料做造型使用時受到局限;新材料要及時發現并掌握,以便在設計中更好地應用;還有一點就是材料的價格方面,由于受材料產地不同、考察地點限制以及外界各方面條件的影響,同種材料在每個地方材料市場中的價格都有偏差,所以我們在詢價的時候,同種材料要多次詢問,做到了解其大概價格區間,以便更好地控制工程設計的整體造價。
(二)裝飾構造教學的改革
所謂的裝飾構造即為施工工藝,多數體現在項目的隱蔽工程部分。在傳統教學模式上,通常是學生參照優秀案例的施工圖紙進行臨摹,并熟悉掌握各種造型材料的施工工藝,效果并不理想,所以這部分教學也是整個課程的難點所在。
在教學的過程中,首先,應當收集工人實際現場施工的一些視頻資料,按照施工順序制作成優良的影像資料,授課中一面理論講解,一面觀看影像資料,讓學生直觀感受隱蔽工程在整個施工中的重要性,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加深學生對材料構造的理解;其次,學校應建立實訓基地,對每種材料的構造進行剖切展示。學生進行參觀的同時,也可舉一反三作出更多與眾不同的設計;最后,提供一個虛擬項目,要求學生從方案設計、材料應用、具體施工工藝的詳解,做一份全套規范的項目圖紙,每人獨立設計,教師逐一輔導,這樣學生對設計的理解、材料的應用、構造的形式學習能達到更深的層次。最終能靈活應用所有材料及其構造,為成為一名合格的設計師邁出重要的一步。
三、結語
綜上所述,裝飾材料與構造是環境藝術設計的載體,其教學改革離不開實踐的指導,只有理論與實踐相結合,才能在增加學生課堂學習興趣的同時,讓材料真正為設計而用,才能讓學生對自己設計的作品不再茫然,讓所有好的設計得以成功實現。最終為培養出適合社會發展的綜合性設計人才奠定基礎。
參考文獻:
[1]高祥生.室內裝飾裝修構造設計的要求和方法[J].室內設計與裝修,2012(4).
[2]陸立穎.建筑裝飾材料與施工工藝[M].上海:東方出版中心,2011:25-27.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