侯紅欣
【摘 要】這是一個講究效率的年代,如何提高閱讀教學的實效是目前大家關注的焦點。小學語文是一門基礎科學,閱讀教學是語文教學的重中之重,如何提高小學語文閱讀教學的有效性,促進學生全面發展、減輕學生課業負擔、全面推進學校素質教育是小學語文教育工作者值得研究的課題。隨著“減負”活動的深入開展,大家更是把目光集中在課堂教學中,如何向課堂四十分鐘要效率?如何讓學生擺脫沉重的課業負擔?讓學生輕松、愉快地學習語文知識,在閱讀教學中得到主動和諧的發展?這些問題都是在減負之后迫切需要解決的問題。
【關鍵詞】學習目標;閱讀方法;突出重點
一、明確學習目標,有的放矢
在閱讀教學中,學習目標是老師設定的,老師掌控了“知情權”,學生往往無從知曉。學生是學習的主體,卻不知道上這一節課的目的,這顯然是不公平的,甚至是不可思議的。
試想,如果學生連自己要學習什么,為什么要學習這些東西,為什么要進行這些訓練,都不明白,怎么可能積極主動地去學呢?這樣的教學又怎能是高效的呢?因此,讓每位學生明確學習目標,是提高閱讀教學效率的前提。這里的目標既指大目標,也指小目標。所謂明確大目標是指:讓學生明白為什么要學習語文,學語文都學些什么,學這些有何用。所謂明確小目標指的是:讓學生知道每篇文章、每節課學些什么,訓練什么,為什么要進行這些訓練。例如,我們常常在閱讀教學過程中進行朗讀訓練,多半學生只是因為是老師要求讀才讀的,根本不知道朗讀在語文學習中的重要意義,因此有相當多的學生對朗讀訓練就不太重視,也就不可能主動地、認真地進行朗讀訓練。
學生明確學習目標后,就能自覺地圍繞學習目標進行學習,所有的學習活動便有的放矢,所有的學習活動都將成為學生的內在需要。例如:在教學《匆匆》時,筆者上課伊始便將學習目標出示在大屏幕上:1.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有感情地朗讀課文;2.背誦自己喜歡的部分,積累語言;3.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學生明確本節課的目標后,在隨后15分鐘的自主學習中,先是書聲瑯瑯,而后靜思默想,勾畫寫旁注,提出質疑。這樣的學習是積極主動的,是有效的。
如果學生不知道這節課的學習目標,就如無頭蒼蠅瞎撞,或似水牛被牽著鼻子走,因為他永遠不知道自己下一步要做什么,這樣的學習是非常被動的,又何談學習效率呢?
二、教給閱讀方法,自讀自悟
《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提出:閱讀教學應以培養獨立閱讀的能力為核心。授之以魚,不如授之以漁。“具有獨立閱讀的能力”這一課程目標的實現,離不開閱讀方法的支持。課程標準提出的閱讀方法包括精讀、略讀、瀏覽、朗讀、誦讀、默讀等。細點說,還包括掌握不同文體的閱讀方法。
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不同體裁如記敘文、說明文、詩歌的閱讀方法各不同。即使同一體裁,如寫人為主和敘事為主的記敘文,閱讀方法也會有所不同。像說明文的教學就不宜過多運用朗讀法。在學習寫人的文章時,筆者告訴學生,寫人文章主要是為了寫出人物的某些特點或品質,人物的某些特點或品質總是要通過具體事例來表現的,閱讀寫人的文章,就是要看作者寫了哪些事,這些事例是為了表現人物的哪些特點。
學生掌握了閱讀方法后,再讓學生自讀自悟。《義務教育語文課程標準》明確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行為,不應以教師的分析來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在閱讀教學中,常常看到這樣的現象:教師或講解、或提問、或分析、或板書,竭力讓學生接受并記住閱讀的結論,即所謂的“標準答案”。學生閱讀的過程就變成了接受并記憶“標準”閱讀結論的過程,可謂是不折不扣的閱讀主體缺失的“偽”閱讀過程,這樣的閱讀教學是不可能培養出獨立閱讀能力的,這樣的閱讀教學定然是低效的,甚至是無效的。要改變這樣的狀況,就必須強調學生閱讀的自主性和獨立性,讓學生在讀中思,在讀中悟,自行建構文本的意義。
三、精選教學內容,突出重點
在實際教學中,很多教師喜歡把課講得滿滿的,會因為“沒講完”或“漏講”而懊悔不已。這些教師追求“按教案上課”,有著“講了就放心”的意識,不知不覺地犯上“滿堂灌”“填鴨式”的教學大忌。這種“面面俱到、平均用力”的課,是有效的課嗎?
心理學研究證明,人的注意力集中時間一般只有10~15分鐘,青少年注意力高度集中的時間不會超過10分鐘。我們把10分鐘稱之為“最佳注意時間”。教師應將需要在某段時間講的某個知識點或某個教學內容,力爭在“最佳注意時間”里完成。因此,閱讀教學應精選教學內容,每節課只集中力量解決一到兩個主要問題,其他教學內容可以通過學生的課堂練習、同伴互助、練習講評、階段鞏固等來完成。
如何精選教學內容呢?學生已懂的不教;學生能自己學懂的不教;教了學生也不懂的暫時不教。如此,一篇課文在學生預習的基礎上,要教的東西就很有限。課堂教學就要將有限的時間集中在那些具有核心價值的教學內容上,而濾去那些正確的廢話。
備課前,筆者總要翻閱學生的自學參考書《英才教程》,了解預習情況。在備《真理誕生于一百個問號之后》時,發現學生對課文中三個事例的理解已經很透徹,但對議論文的論證方法很陌生,畢竟是初次學習議論文。因此把這節課主要學習內容定為讓學生比較三個事例的共同點,弄清三個事例都沒有寫清事情經過的原因,明白要根據不同觀點來確定該把事例的哪部分寫具體,哪部分寫簡略。而后當堂練寫用具體事實證明一個觀點《開卷有益》。從實際教學效果來看,這節課,給學生留下的印象是深刻的,學生都學會了如何用具體事例來證明一個觀點。如果面面俱到,根本沒時間練習,自然也就沒有掌握用具體事例證明觀點這個新知識。
其實每篇文章都有其主要編排意圖,有的課文重在寫作方法,有的課文重在訓練朗讀,有的課文重在感悟語言的優美……不要指望一篇課文什么都教,什么都訓練,結果等于什么也沒練。因此,閱讀教學提效要從精選教學內容做起。
閱讀教學是一門很深的學問,本文所涉及的一些有關認知和教學方式也只是歸納、提煉了筆者在教學實踐中的經驗,還不成熟。影響閱讀教學的有效性還有許多因素,如:小組合作討論的指導,利用多媒體進行閱讀教學,學生質疑能力的培養等,需要所有教師在今后教學實踐中共同探索,使其更為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