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琳
語言文字運用能力包括聽、說、讀、寫四個方面,這四個能力的培養,在不同的學段應有所側重。2011版“語文課程標準”在第三學段的“學段目標與內容”中更強調指出:應當引導學生“在閱讀中了解文章的表達順序,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領悟文章的基本表達方法。”也就是要求教師在小學高年級閱讀教學中,一方面要關注文本“寫什么”;另一方面更要引導學生去體會文本“怎么寫”,關注這樣的內容是用怎樣的方式表達出來的。這就要求教師在教上下功夫,活用教材,將兩者融會貫通,引導學生學以致用。通過閱讀課文的學習,掌握習作的方法與技巧,并引導學生將習得的方法遷移運用到習作實踐中去,最終實現閱讀教學與習作指導雙軌并行,兩者交相輝映,讓習作指導不再成為閱讀教學的附屬。
在第三學段教學實踐中,我采取“五個融合”并取得了不錯的效果:
一、把“感悟內容”與“習作選材”巧妙融合
“習作選材”是學生在習作過程中首先遇到的難題。很多學生提到寫作文就頭疼,因為他們不懂選擇習作素材,不知道要寫什么,可以寫些什么。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在引導學生“感悟文本內容”的同時,有意識地融進作者的選材意識──從哪個角度來寫,為什么選擇這樣的素材來寫?
接著,我順水推舟引入課后“閱讀鏈接”:梁實秋的《過年》和斯妤的《除夕》。他們的文章跟《北京的春節》一樣,都是以春節為題材,都是以回憶的形式記錄了童年過年的情景,但是寫作的角度,選取的素材又各有不同。梁實秋不喜歡過年,他選取了年頭年尾一些瑣碎小事,如守歲、拿壓歲錢、吃雜拌兒、吃剩飯菜等來表達自己對“過年”的感受。而斯妤喜歡過年,她描繪了閩南老家在大年二十九當天和除夕圍爐忙碌的場景,喜慶又熱鬧。
二、把“學習語言”與“積累表達”巧妙融合
學習語言就要積累語言,而積累語言則要從積累常用的句式開始。日常教學中教師應立足文本內容,機敏地捕捉,睿智地把握習作的觸發點,有意識地將練筆輻射到閱讀課上,別出心裁地開展拓展、練筆。
1.讀后仿寫。
細讀我們的文本,會有意外的發現,文章的構段和文本的表達常有精妙之處,可以引導學生舉一反三,去模仿,去創編,不斷積累,慢慢提高學生的習作水平。如人教版六年級下冊朱自清的《匆匆》,文章用了鮮明的句式“……的時候,日子……”具體描述了日子來去的匆匆,在這里結合小練筆,引導學生模仿句式再寫一寫,十分具有代表性,又容易被學生喜愛和接受。
2.讀后續寫。
續寫是活躍思維,激發想象力的一種練筆小方法。教師可以根據文本內容,挑選一些有趣的故事或富有哲理的文章,讓學生對文本進行情節續寫或故事補全。在續寫過程中,學生會不斷參照和回顧原文,自覺或不自覺地模仿運用文本中的一些表達法,減少表達的障礙。同時,讀后續寫也有助于強化學生與文本的互動,強化語言表達和文本之間的協同,既有助于學生進一步把握文本的思想情感,又有助于學生建構情境模式,發揮想象力和推理能力,學會自主建構語言。
如人教版六年級上冊《凡卡》一文的教學中,以問題:“凡卡的爺爺會收到他的信嗎?如果收到信,會來接他嗎?”引導學生對文章進行續寫。在文章中,并沒有詳細交代事情的結尾,只是寫凡卡將信寄給爺爺后,夢見爺爺收到了他的信。學生能根據文本提供的閱讀材料加以分析,創編故事,且情節曲折又合情理。在學生的練筆中再現了小凡卡的不幸遭遇,表達了對小凡卡的同情,體現了對小凡卡艱難處境無可奈何的感嘆。
三、把“習得寫法”與“實踐運用”巧妙融合
在閱讀教學中,老師應立足文本內容,善于捕捉文章中寫作技巧的精妙點,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去感悟并靈活運用到自己的習作中,從而提高閱讀教學的實效。
如人教版語文六年級上冊《草叢的村落》,這是一篇散文,在表達上頗有特色。作者充分發揮想象,并運用了排比、擬人等修辭手法,將一個草叢的微觀世界生動地展現在大家面前。如作者看到一只小甲蟲孤零零地在草叢中爬行,將它想象成一位英勇的“游俠”;又將一群花色斑斕的小圓蟲想象成“南國少女”;還用上比喻的修辭手法,將草蟲生活的地方比作“村落”,賦予他們人的生活形態,視角獨特,描寫生動有趣。
因此,在閱讀教學中,我緊緊抓住文本,引導學生學習借鑒作者獨到的寫作手法,同時借鑒法布爾《昆蟲記》寫實描寫的風格,再結合自己觀察后的獨特感受,融會貫通,運用到自己的習作實踐中去──完成課后小練筆:“請你寫一寫自己觀察過的小蟲”。通過引導,學生在自己的小練筆中都能自覺地運用聯想和想象、比喻、擬人等寫作手法,文章的感染力大大增強了,學生習作的思維也得到了很好的訓練。
四、把“分析結構”與“謀篇布局”巧妙融合
教師要學會巧妙利用文本豐富、多元的結構特點,培養謀篇布局的能力。閱讀教學中在滲透文本謀篇布局優點的同時可以布置相應的小練筆,讓學生理解、吸收這類文本謀篇布局的方式;還可以拿文體相同而謀篇布局不同的閱讀教學文本,讓學生進行分析、比較,讓學生自主去揣摩它們各自不同的方法、特點,再引導學生練習寫同文體同題材而謀篇布局不同的作文,從而使學生掌握并靈活運用不同謀篇布局的寫作技巧。
如人教版六年級下冊第三組課文:《十六年前的回憶》《燈光》《一夜的工作》都屬于回憶性敘事文體。《十六年前的回憶》作者采用第一人稱倒敘方式,以“1927年4月28日,我永遠也忘不了那一天”為切入點,首尾照應。回憶了父親被害的全過程,表達對父親的深切懷念;《燈光》和《十六年前的回憶》一樣,采用倒敘的手法對往事進行回憶,不同的是以天安門廣場上觀燈者的一句贊嘆“多好啊!”作為切入點,引出對那年那人的回憶。在第十自然段中又加入了一段插敘,交代郝副營長犧牲的原因,結構十分有特色;《一夜的工作》也是回憶錄,以周總理一夜工作的時間順序記敘下來,文章筆墨集中,中心突出,凡與中心無關的枝節,作者都盡量壓縮,做到了有詳有略。三篇文章同為回憶錄,寫作思路卻不盡相同,十分具有代表性。閱讀教學時應該充分引導學生通過閱讀學習,理清文本結構,掌握文本寫作的思路,融會貫通,在習作中學會合理建構與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