靳燕
摘 要:求異思維是一種新穎的、超出一般規律的思維。教師在教學中通過設計互逆問題,注重課堂的游戲活動,及時抓住學生順向和多向問題的聯系,開展一題多解的訓練,開拓學生的求異思維,以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能力。
關鍵詞:設計問題;拓展訓練;求異思維
所謂“求異思維”,是指有創見的思維。即通過思維創造性活動,不僅揭露事物的本質及其內在聯系,而且在這個基礎上產生新穎的、超出一般規律的思維成果。人們習慣于沿著事物發展的正方向去思考問題并尋求解決辦法,而求異思維敢于“反其道而思之”,讓思維向不同的方向發展,從問題的另一面深入地進行探索,樹立新思想,創立新形象。其實,對于某些問題,尤其是一些特殊問題,從結論往回推,倒過來思考,從求解回到已知條件,反過去想或許會使問題簡單化,使解決它變得輕而易舉。教師應有意識地開拓學生求異思維的訓練,突破思維定式,使學生的思維進入新的境界。
一、注重設計互逆問題,培養學生求異思維意識
我們平時只注意對學生進行順向思維的訓練,往往忽視求異思維的訓練,所以我們常常遇到一些學生解答問題時就容易出錯的現象。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我們按題目條件進行順向思維的同時,還要有意識地挖掘小學數學教材中蘊含的豐富的互逆因素,精心設計互逆式問題,打破學生思維中的定勢,幫助學生形成新的認知方式,逐步增強求異思維的意識。如在教學“小數點位置移動引起小數大小變化”時,當學生歸納出第一個結論:“小數點向右移動一位、兩位、三位……原數就擴大10倍、100倍、1000倍……”后,教師可提出“根據這個結論,反過來想一想可得出什么結論呢?”(生:小數點向左移動一位、兩位、三位……原數就縮小10倍、100倍、1000倍……)再如問:“小方從前面數坐第幾排?”緊接著問:“她從后面數坐第幾排?”做一道加法算式要想兩道減法算式;看到“運走的”要想“剩下的”;判斷“所有真分數都小于1,所有假分數都大于1”正確嗎?等等。在教學中,我們要根據不同知識的范圍,不同學生的心理水平,采取不同的方式進行循序漸進、逐步到位的引導。以上提問旨在打破學生思維的定式,使學生的思維一直處于順向和多向的積極活動之中。這樣,不僅使學生對此知識辨析得更清楚,而且還逐步培養了學生求異思維的意識。
二、注重課堂游戲活動,激發學生求異思維的興趣
數學課堂游戲,是容易被兒童接受的學習數學知識的一種喜聞樂見的教學形式。好的數學游戲,不僅可以充實兒童的游戲生活,而且可以激發他們學習數學的興趣,同時豐富他們的求異思維和想象能力,在盎然的氣氛中發展他們的智力。所以,要堅持數學知識和游戲因素的巧妙結合,以玩為教學載體,寓教于樂。比如,在教學“可能性”這部分知識時,我設計了這樣一個游戲:“兩人輪流抓完54張撲克牌,每人每次可以抓1~4張,但不可以不抓,規定抓最后一張者為輸。想想,如果讓你先抓,怎樣才能立于不敗之地?”我們順著去想這道游戲題,很難發現它的規律和竅門。但若“倒”著去推想,很快就會看出其中的奧秘。假若你想獲勝,那么你最后一次抓牌后應只剩1張牌留給對方。在這之前的一輪,你就應留給對方6(1+5=6)張牌,無論對方怎樣抓牌,你都可以在自己抓牌后留給對方1張牌。照這樣一直往前推,不難推算出每次留給對方的牌數應為:1—6—11—16……36—41—46—51。即可知,你第一次應抓3張牌,然后每次弄清對方抓幾張,你就跟著他抓“5減幾”張牌。這樣,你就能保證最后獲得勝利。由此可見,在數學課堂中,若能運用貼近學生生活的與教學有關的游戲,引導學生學會用求異思維解題,不但可以減少運算量,優化解題過程,提高解題能力,而且會讓學生感到成功的喜悅,從而激發學生求異思維的興趣。
三、注重反向轉換問題,加強學生求異思維的訓練
任何一個順向問題都可以變為反向問題,而且問題的條件越多,改變成反向題的數量也就越多。例如,“新華學校原有52個籃球,送了25個給希望小學,但又添置了13個新籃球,新華學校現在一共有多少個籃球?”這是一道簡單的兩步計算的應用題,按順向數量關系列式為52-25+13。可以轉化為“新華學校原有一些籃球,送了25個給希望小學,但又添置了13個新籃球,學校現在一共有40個籃球,新華學校原來有多少個籃球?”轉化后的數量關系是( )-25+13=40。但這個問題必須把這個數量關系逆轉為40-13+25=( )才能解決。在教學中,教師要具有思維訓練的意識,引導學生運用已有的知識和經驗,進行大幅度、多角度的聯想,盡可能地刺激學生聯想的多向性。組織學生進行先順后逆的認知訓練,這無論對學生解決問題本身,還是對擴展他們的認知領域、培養求異思維的靈活性都是十分有益的。
總之,開拓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不僅對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益,更重要的是改善了學生學習數學的思維方式,激發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培養良好的思維品性和思維藝術,以達到提高學習興趣、學習效果及提高思維能力和整體素質的目的。
參考文獻:
孫萬起.淺談如何培養學生的求異思維能力[J].成才之路,2008(26).
編輯 任 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