顧朝雄
摘 要:小學教育是最基礎的教育,也是最關鍵的教育。這個時期,正是孩子性格與價值觀形成的最佳時期,學校教育不僅要教給學生知識,更重要的是對學生進行德育。教師應該在小學階段注重對學生智力、思想品德、行為習慣的教育,有意識地引導學生,在教學過程中潛移默化地滲透德育,使學生得到全面發展。其中,應特別重視孩子從幼兒園到小學的過渡階段,充分認識每個孩子的特點,因材施教,做到以學生為主體。學校應注重對學生進行德育,切實把德育放在重要的位置。
關鍵詞:小學德育;實效性;理念;方法
小學階段是一個人身心發展的重要階段。學校應重視對學生的德育,讓學生從小樹立正確的價值觀、人生觀,這對學生今后的人生具有重大指導意義。只有得到正確的德育,一個人才能真正地為社會所接納,為社會創造更多的財富。同時,德育也是社會主義建設的新要求,學校應根據學生的特點安排組織各種德育活動,讓學生從小樹立德育意識,這樣對學生將來的發展會有重大意義。
一、小學德育實效性現狀分析
由于目前大多數家庭僅有一個孩子,爺爺奶奶、父母給予了唯一的一個孩子很多關愛,關愛過度容易形成溺愛。同時,受傳統思維觀念的影響,學校教育更為重視學生的學業教育,往往會忽視對學生進行德育。有些學生在家人的過度關愛下形成自我的性格,并對自己不喜歡的事情產生嚴重的逆反心理,往往會對家長的命令應付差事。還有些學生成績優異,在學校能做到團結同學和老師,對于老師布置的任務能夠認認真真完成。但是,回到家,卻如同變了一個人,對家長呼來喝去,任性、自私、調皮。這些都是小學教育階段的現狀,應引起教育界的足夠重視。
二、現行小學德育問題的解決措施
1.轉變小學教學觀念
小學階段是學生學習和身心發展的關鍵階段。學校不僅要對學生進行學業上的教學,更要全面提高學生素質,德育是素質教育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學校應制定正確的教學目標,教師應該轉變傳統的以傳授知識為主的教學觀念,切實把對學生的德育擺在突出的重要位置。教師應緊跟時代發展的潮流,不斷更新德育理念,使德育工作與學業教育齊頭并進,切實加強小學生德育工作。
2.豐富德育內容,注重社會實踐
德育工作不能局限于課本德育知識的傳授,要讓學生從不同的實踐活動中獲得德育知識。德育工作要聯系實際生活,尤其在小學階段,要多給學生實踐機會,組織團體活動,鍛煉學生的組織能力、團隊協作意識、奉獻意識等。要把學生作為受教育的主體,充分發揮學生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自己從實踐當中總結所收獲的感受與認識,不斷豐富德育內容,從而提高德育的實效性與有用性。“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德育來源于生活并服務于生活,學校教育要注重學生的生活實踐與社會實踐相聯系,也可通過運用現代多媒體技術為學生播放德育宣傳片來宣傳德育工作的重要性,并讓學生在觀看過后談談自己的感想與體會。讓德育滲透在每一科的教學當中,使德育發揮最大作用。
3.完善德育評價體系
長期以來,我國教育更加側重于學生的學業成績測評,德育測評體系尚不完善。學校應從低年級開始,不斷培養學生做一個有教養的人,不僅要學會識字、算數,更要懂得基本的禮貌禮儀,從小培養學生尊重老師、家長,熱愛班集體,關心他人。德育要符合小學生的發展特點,由于小學生對很多問題理解不深,教師教育時應具有一定針對性,學校的德育測評也應符合學生的實際水平,采用適當的方法對學生進行德育測評。測評不是目的,而是要通過測評發現現階段學生的問題,找到合適的解決方法,以更好地進行德育。
4.教育形式多樣化
開展此門課程應從實際出發,設置與學生年齡階段相符合的教學內容,進行有目的的教學,而不是一味地將課本上的內容讀給學生聽,在課堂當中應多以實際案例為主進行分析,讓學生暢所欲言,教師進行積極的引導與總結,從而教會學生在生活與學習中樹立怎樣的價值觀,逐步提升學生的德育素質。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注重遵循客觀實際,尊重學生的興趣,通過開展“為爸爸媽媽洗一次腳”“幫助媽媽做家務”等各種各樣的活動來讓學生體會到德育的內容,把教學與德育相結合,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綜上所述,德育十分重要,尤其在小學階段,學校與教師都應該認真思考,如何進行正確的德育。學校教育應將眼光放長遠些,教育的意義不在于一個人一個時期所獲得的成績,而在于教給學生如何做人,如何做一個積極奉獻、對社會、對國家有用的人。也許一個學生無法在學業上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但是他懂得自己努力、積極樂觀地面對生活,樂于助人,懂得分享,這就是教育的最大意義,只有把德育與教學結合起來,才能真正地實現教育的目的。
參考文獻:
[1]康冬梅.提高小學德育工作實效性的對策研究[D].吉首大學,2013.
[2]胡莽麗.小學德育生活化教學的現狀及對策研究[D].東北師范大學,2013.
編輯 高 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