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艷平 蔡正華
語文教學的特征是以一篇篇課文為單位的教學,要教好每篇課文,使學生學有所得。課前要精心設計問題,課堂要抓住關鍵詞語設疑,投石問路,分析理解,課后要加強對所學知識的鞏固練習。使學生在整個教學中為掌握知識和培養能力積極活動。一、課前要精心設計問題一節成功的語文課上總是少不了富有啟發性的提問,設計這樣的問題需要技巧,更需要功夫和經驗。但更主要的在于教師的教學思想和對教材的把握程度。在認真鉆研教材的基礎上,我發現課前問題的設計有兩個基本方法:1、注意在課文題目上做文章。題目,是文章的眼睛,抓住題目進行提問,往往有綱舉目張的效果。例如教學《呼風喚雨的世紀》時,我課前設計的問題是:“呼風喚雨”這個詞讓你想到誰?(有法術的神仙)文中誰“呼風喚雨”?靠的是法術嗎?用自己的話說說對“呼風喚雨”的理解。(人類利用科學手段能夠有條件地支配自然,不再像從前那樣受到自然條件的嚴格限制。)看到題目你最想知道什么?在題目上做文章,可以有效地使學生達到從整體上感知課文的目的,而整體感知課文大概內容是閱讀教學初始階段不可缺少的重要步驟。2、抓住課文的關節。關節,指一篇篇文章的“要害”,或在塑造人物形象上,或在事件情節發展的關鍵處,或是文章結構的轉折點,或是語言表達的手段,它都具有重要的作用。像《窮人》一課:“自己的五個孩子已經夠他受的了……是他來了?……不,還沒來!……為什么把他們抱過來啊?……他會揍我的!那也活該,我自作自受……嗯,揍我一頓也好!”其中,省略號所表達的內容各是什么?《梅花魂》一課中,“魂”字的具體含義是什么?等等。抓住這樣的關節,就走進了課文的深處。還可以總結出一些。或在字面背后還另有深刻含義的語句之處設計提問,引導學生深入思考,往往可以讓學生充滿興趣,從中獲取成功的感受,達到教學的目的。二、課堂抓住關鍵詞設疑語文課堂教學的設疑,首先要講科學,其次也要講藝術,在科學的前提下,越具有藝術性,教學效果越好。內容深一些的課文,能提要勾弦,上得深入淺出;平白一點,能淺文深研,上得厚實而有味道,學生們思想活躍,學習效率很高。1、抓住表示動作的詞語設疑。《景陽岡》這課我要求學生重點領會寫武松打虎的那幾個自然段,我讓學生一邊默讀一邊思考下列問題:老虎是怎樣向武松進攻的?武松是怎樣打死老虎的?引導學生抓住表示動作的詞語“閃”、“掄”、“劈”、“丟”、“揪”、“按”、“踢”、“打”,體會作者描寫的細致和用詞的準確,這些詞語更能突出武松智勇過人,武藝超群。我還有意識地要求學生把這些表示動作的詞語用自己的動作表現出來,孩子們用自己的身體生動地表現了這些動作,整個課堂氣氛活躍,課堂的內容以一種生動可見的形式深入孩子的心靈。2、抓住表示地點轉移的詞語設疑。《記金華的雙龍洞》這課我讓學生仔細讀課文,按先后順序找出作者游覽的地方,思考:作者在什么時間游覽了什么地方?哪些段落是寫的作者從金華去雙龍洞路上的情況?作者沿途看見了什么?哪些段落是寫的雙龍洞外洞的情況?作者看見了什么?哪些段落是寫的從外洞進內洞的情況?作者又看見些什么?他是怎么進去的?哪些段落是寫的內洞的情況?通過學習,游覽的路線已深深地印在學生的記憶里。弄清了課文的層次,使學生有身臨其境之感。3、抓住描寫靜態和動態的詞語設疑。我講讀《鳥的天堂》第二大段(五至九自然段)時,讓學生認真讀課文,思考以下問題:課文描寫大榕樹遠望是什么樣子?近看又是什么樣子?讓學生有感情地朗讀有關句段作答,也可以把課文中的語句組織在自己的語言中作答。使學生體會到作者乘船由遠而近,由整體到部分地觀察了大榕樹的形態,分別寫出了樹的全貌和干、根、枝、葉的形象。遠望一一“一簇簇”、“茂盛”、“看不出主干”;近看一一枝干“數目不可計數”,“根直垂到地上,伸進泥土里,”……這一部分以靜態事物為主。接著學習課文第三段(十至十三自然段),問:這一段主要寫的什么?作者是怎樣寫的?與前一段比一比,這一段寫法有什么不同?這樣寫有什么好處?引導學生細讀課文,懂得這一段著重寫鳥的動態。一靜一動,兩相對比,能給讀者留下深刻的印象。4、抓住事情的前因后果的詞語設疑。講讀《草船借箭》總結全文時,我提出如下問題:本文按什么順序寫的?事情的前因是什么?結果是什么?事情是怎樣順著起因發展的?結果是怎么得來的?讓學生默讀課文,進行討論。知道課文敘述的故事的起因是周瑜妒忌諸葛亮的才干。圍繞著借箭,故事情節逐步發展,先講為什么要借箭,再講借箭的準備,然后講借箭的經過,最后講借箭的結果。結果的得來,是由于諸葛亮“神機妙算”,也就是他聰明機智、有預見性,善于根據客觀情況作出決策,一件事情的發生、發展,總有原因和結果。搞清楚事情的前因后果,對于我們理解課文,很有幫助。課堂教學抓住關鍵詞語設疑,能讓學生弄清作者思路,知道作者寫作意圖,領會課文內容。三、課后加強對所學知識的鞏固練習課后讓學生對所學知識進行鞏固,加強理解,形成一定的技能技巧,俗話說,熟能生巧。學生通過練習,就能形成技巧,促成智力發展。例如:在教學《詹天佑》后,可設計讓學生畫出開鑿居庸關和八達嶺隧道的施工示意圖,這樣,學生在充滿情趣的氛圍中,盡情地發揮自己的想象,把課文中抽象的文字轉化成直觀的繪畫作品,并從直觀的繪畫作品中理解作者的寫作意圖一一贊揚了詹天佑的創新精神和高度智慧,強調了詹天佑是一位杰出的工程師。課堂教學只要抓好課前、課堂和課后這三步,就一定能使學生真正掌握所學知識,逐步形成能力。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