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愛芳
【摘 要】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而無興趣,是強學生所難。課堂教學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促使學生學好知識、發展能力、提高素質、開拓思維、實現全面發展的重要環節。【關鍵詞】興趣;主體地位;多媒體 俗話說:興趣是最好的老師。學習而無興趣,是強學生所難。課堂教學中,培養和提高學生的學習興趣,是促使學生學好知識、發展能力、提高素質、開拓思維、實現全面發展的重要環節。地理學習興趣作為學生學習地理積極性的核心因素,在中學地理教學中具有重要的意義。1.積極備課,以激發學習興趣備課要精心安排創設情景、激起想象、提出問題喚起學生對學習新知識的興趣知識經濟的核心在于創新,它包括創新和技術創新。創新依靠人才,而人才培養的基礎則是教育。因此,備課也要求創新。備課要有針對性,針對文化基礎較差的學生,教師備課時必須認真思考自編一些容易記的短語、詩歌或順口溜備課要濃郁突出的地理味圖文并茂, 以圖釋文, 形象逼真, 直觀性強。人地關系, 空間概念和地圖教學, 是地理課堂教學體現地理味的三個突出表現。其中, 地圖教學是關鍵。建立正確的空間概念(包括區位概念和區域概念) , 使學生靈活自如地運用地圖, 正確分析和說明地理問題, 是地理教學的主要任務之一。2.課堂設計要有利于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教育家夸美紐斯曾經說過:"應該用一切可能的方式把孩子的求知與求學的欲望激發起來。"教學實踐也證明,在教學中創設競爭的氛圍,可以提高學習效率,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陶行知先生說過:"創造力最能發揮的條件是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解放最大多數人的創造力,而且使最大多數人的創造力發揮到最高峰"。老師創設寬松、和諧、民主的課堂氣氛,允許學生發表與老師、教材不同的意見和看法,并給予理解、鼓勵和指導,使學生的創新潛能得到很大的挖掘。布魯納認為:" 最好的學習動機莫過于學生對所學材料本身具有內在的興趣。"在地里課堂設計中,要抓住與教材密切相關又與生活聯系的典型案例,學有所用,在學習中獲得結果,激發學習樂趣與動機,為學生主動參與學習提供知識基礎。在地理教學中,老師根據教學內容的特點和學生的心理,要努力創設愉悅的教學情境,充分利用各種教學手段,引起學生的注意并使他們趨向學習目標,激起求知欲望,把被動學變成主動學,學生的角色從接受者轉變為分析者、探究者,為學生主動學習提供心理基礎。 "興趣"是"好學生"學習主動性的來源,地理課堂設計在緊靠地理新課程標準的同時,又要在案例、教學手段、教學情境等方面提高學生學習的興趣,為學生主動學習提供條件和動力。3.充分利用多媒體調動學生學習興趣傳統的口傳身授的教學方式單一,內容枯燥,使學生難以提升學習興趣。然而我們在課堂中引用多媒體技術可以有效地調動學生的新鮮認知心理,這是由于多媒體能夠將形聲教材轉化為多種感官的影響資料,而科學家研究表明,具象的東西往往比抽象的東西更容易被記憶與理解。我們在教學中,通過運用多媒體技術,將多種影響資料結合課堂內容為學生播放,讓他們達到"身臨其境"的境界,進而實現全方位的真實感受。比如在教學實踐中,可以將一些路線、變化過程或者地理風貌的形成通過Flash、CAI或者影像視頻來為學生播放,在學習新航路開辟這一課時,我用flash制作了小地圖,將哥倫布的航海路線用小船當指針,然后通過動態的演示直觀地表明了航海路線,學生們看了兩邊就能夠深刻地記憶下來。我認為在制作課件的時候,教師還可以插入一些動態的卡通圖片,讓學生不時地感到新奇與興奮,這樣整節課下來不但能夠強化課本內容,更能夠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4.引導學生注重知識的應用美國教育家彼得克萊恩說:"學習的三大要素是接觸,綜合分析,實際參與。"高中地理課程注重與實際相結合,要求學生在觀察、了解地理事實的基礎上,逐步學會運用地理基本原理探究地理過程、分析地理成因、歸納地理規律等。課堂是學生學習的主要陣地,在教學過程中,應讓學生積極參與實踐活動,觀察周圍地理事物和現象,老師在選擇案例時要注意尋找"生活原型",捕捉"生活現象",設計"生活情境",使學生感受到地理就在自己身邊,生活離不開地理,從而敢于大膽質疑,積極討論,充分表現,盡情發揮,并能通過嘗試探索、合作交流建立新舊知識的聯系,體驗地理的價值及地理中蘊含的美,增強了學習地理的熱情。學生運用地理基礎知識分析、解決鄉土地理問題,是學生學習能力提高的一種表現,更是對學生學習成果的一種肯定,能使學生收獲知識,收獲自信。敏銳的觀察能力、良好的思維習慣、主動的參與可以為學生未來的成功打好堅實的基礎。5.體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新課程凸現學生的主體地位,構建以學生為中心,以學生活動為特征的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幫助學生檢視和反思自我,喚起學生成長的渴望;幫助學生尋找、搜集和利用學習資源,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幫助學生發現他們所學東西的實際意義,營造和維持學習過程中積極的心理氛圍;幫助學生對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并促進評價的內在化。這樣教師就必須了解學生學習的狀態以及獲得知識的能力。采取針對性的教學方法,可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在教學過程中,我們不難發現在課堂教學中學生對活動的需求大于他們的活動能力,教師就可以以此為出發點進行課堂活動設計的,根據不同的需求設計不同的活動。如在學習三圈環流時,了解到部分學生的空間思維比較差,為了讓學生能夠感受三圈環流形成過程,了解原理,將整個教室設定為北半球,第一排的學生為赤道,然后前后每間隔一排依次為北緯30度、60度和90度。教師通過了解學生所具備的基礎知識進行引導、演示、巡回其間,學生就可以自己分析總結出三圈環流的形成。也可以解決部分學生空間思維比較差的問題,達到良好的學習效果。隨著教育教學理念的不斷發展,教師必須認真學習現代教育理論,特別是素質教育、創新教育和基礎教育改革等方面的理論,轉變傳統的教育思想和觀念,調整自己的角色,改變傳統的教育方式。體現出以人為本,以學生為中心,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