左彬濤
【摘 要】在閱讀教學中,教師應該怎樣促使學生從多角度提出問題、思考問題、解答疑難呢?怎樣讓學生的思維動起來,讓課堂的氣氛活起來呢?凝聚于心的疑團促使我不斷的思考,探索,實踐,總結,反思。終于得到一個行之有效的辦法:憑借教材這個例子,誘導學生尋找質疑的突破口,抓住關鍵詞句,從粗到細,從表到里,從淺到深地質疑,以疑促思,借助個人的獨立與集體的合力釋疑,達到學習目標,掌握學習語言的規律。教學過程由"誘導、質疑、思考、釋疑、推進"幾個基本程序組成。表面上看該程序在循環往復的進行,實際上,這些基本程序就像一個個扣子,環環相扣,是學生思維探索活動步步深入的過程。它有利于學生充分的發現問題,提出問題,促進思考,嘗試自己釋疑,探索語言文字規律,感悟文章思想內容和表達方法,敢于有自己的獨立見解,從不同的角度思考問題,這樣,更能有效的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教學
1.課前集疑,指導質疑
愛因斯坦說過:"發現問題的能力,往往比解決問題的能力更重要。"的確,發現問題的過程,是學生培養創新精神和能力的過程。學生結合預習,借助工具書以及已經掌握的方法自學課文,明確課文類型及特點,寫下不懂的問題。老師收集疑問,作為備課的參考,還對好的質疑作肯定的評價,對提的不妥、不好的問題加以修改、指點,提示可質疑的地方,如課題、標點、重點詞句、看似矛盾處、描寫的空白處等。并在適當的環節作質疑示范,學生帶著疑問思考,嘗試解開疑難,這樣就使預習的目的更加明確化。
2.以疑為扣,組織教學
某一環節的質疑,只能滿足于學生思維的瞬間活躍,是不夠的。如何讓學生節節有疑,節節質疑呢?在教學過程中,我以疑作為閱讀教學的主線,相連的扣,推動整個教學過程,讓學生在質疑和釋疑的過程中,得到語文基本功的訓練,培養創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充分體現學生主動探索的欲望、動力和精神。
這個環節分三步進行:
第一步,創設情境,激情。我通過語言描繪及各種媒體,觸動學生的情感,如《窮人》:今天,我們要學習一個故事,發生在舊沙皇俄國的故事,主人公一家在生活極其艱難的情況下,見到鄰居慘死,毫不猶豫幫其撫養遺孤。你們見過這樣的窮人嗎?激發了學生的同情與敬佩之情,也引發了他們心中的疑問:他們為什么能這樣做?
第二步,巧設懸念,導疑。學生步步推進的質疑,離不開教師相機誘導。如《窮人》:課始,我引導學生從課題和課文思路入手質疑:文中的窮人指誰?有什么品質值得我們學習?作者是怎樣表現他們的品質的?根據學生的質疑,我進一步引導學生讀課文,理出文路:"風雨夜,等夫歸,心焦急--見慘狀,抱孤兒,心忐忑--漁夫歸,養孤兒,心欣喜"。文路的歸納,又令學生生疑:主人公桑娜為什么要把孤兒抱回家?她的心情為什么經歷了這么多的變化?學生的思維就這樣步步引向深入。課中,根據主人公桑娜的情感和活動線索,我引導學生抓住四個要點,作為深入質疑的突破口,即:第一段的想"心驚肉跳",第二段的"忐忑不安",第三段的兩處"沉默"和"桑娜拉開了帳子"。第二課時的教學就以后三個要點的質疑為主線,組織教學。其一,我要求學生自讀課文,圍繞學習重點,依據學習方法,憑直覺找出最能反映桑娜善良品質的詞句,再想:這些詞句使你產生了哪些疑問?學生思維的閘門打開了,踴躍質疑。我及時的收集、分類、整理、歸納,幫助學生的疑問有條理的呈現出來:(1)"非這樣做不可"是什么意思?桑娜在什么情況下非這樣做不可?她為什么非這樣做不可?(2)既然桑娜覺得非這樣做不可,可是她回家后又為什么忐忑不安?她當時想到了什么?心情如何?待學生釋疑后,我又引導:桑娜的心情是這樣的矛盾不安,丈夫回來后,她又是怎樣做的呢?讀課文后,學生抓住文中的兩處"沉默"質疑,這兩處要點的質疑,學生的目的都是在于深入挖掘桑娜內心世界的激烈矛盾:幫助鄰居,義不容辭;給丈夫雪上加霜,實不忍心!在挖掘的過程中,桑娜可貴的品質也就鮮明可感的呈現于學生面前,真切的感受,學生的心靈震撼了,體會更透徹了。
第三步,自讀自悟,釋疑。質疑是發現,是成功的一半,還要會分析、解決問題,才能抵達成功的彼岸。釋疑權仍在學生手中,教師要給學生提供多種方法:找、嚼、聯、換、比、讀、議,讓學生自讀自悟,自信釋疑。
質疑與釋疑是緊密聯系的,學生的思維就隨著質疑——釋疑——再質疑——再釋疑,由不平衡到平衡再到新的不平衡的訓練過程,創新潛能在不斷地挖掘、發揮。
3.釋疑歸納,課后總結
培養學生的能力,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更不是一課一環節的事情,它需要長時間的積累訓練。研究證明,一個創造性活動的全過程,要經過發散思維到收斂思維再到發散思維,即"發散——收斂——再發散——再收斂",由這種思維方式的多次循環,才能完成。收斂思維是指在發散思維的基礎上,通過對各個例子的分析、綜合、抽象、概括,以獲取解決問題的最佳答案的思維形式。課后總結環節就是一個收斂思維,為再次發散思維作準備的過程。由于每個課例都進行總結,學生漸漸得出了規律,獲取了解決問題的最佳方法,對質疑的操作十分熟悉,遇到新的課例,就能舉一反三,體現了科學的思維方法的良好效果。熱情鼓勵、目的明確及循序漸進的引導質疑問難,是開拓培養學生創新思維能力的有效途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