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靜
【摘 要】信息技術普遍推廣應用于課堂教學中,是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手段。信息技術服務課堂教學及學生,營造教學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熱情,解決教學知識難點,豐富學生思維,提升課堂有效性。本文分析了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情況、影響因素及如何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為小學課堂教學提供建議。
【關鍵詞】小學數學;信息技術;有效性
在知識經濟快速發展的今天,信息技術在各領域居于核心地位對傳統教學影響極大,轉變了原有的以教師和教材為中心的教學形式,讓教學前線教師深深感受到傳統教學手段已經過時,信息技術必將成為課堂教學重要手段。新課程改革中的信息技術改革理念深刻影響所有教育工作者,采用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小學教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特別提升課堂教學有效性,成為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改革不容回避的問題。考慮小學階段學生實際及數學學科特征,采用信息技術手段,開展教學,使數學課堂教學豐富而生動,極具層次性和立體感,變抽象數學概念為生動的圖像,開發學生思維,提升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筆者結合自身多年從教經驗,按照當前新課程理論,筆者結合自身教學實際,談一下這方面的經驗。
一、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情況
調查小學聽課情況發現,教師教學重點不突出,教學方法使用不恰當,教學失誤多有發生,教學質量低,缺少教學能力及教學機智,在課堂教學上隨意操作、說話,教學用語及提問方式不當。教師僅僅通過廣播的形式向學生說明本節課講述知識點及具體的操作步驟。因為小學階段的學生接受信息課程少,實踐課程操作常常脫欠。因為教師有教學任務需要完成,盡可能多地把教材內容演示給學生,教學課堂一節課下來,僅僅教師演示時間就占了一大半,學生從教師演示中僅知道其中幾個步驟,一旦遇到困難,不知如何處理,不能完成教師布置的教學任務,課堂教學效果差。
二、小學信息技術課堂教學有效性影響因素
一些信息技術教師未投入更多的教學精力,備課馬馬虎虎,沒有認真組織課堂教學。教師在演示中多給學生介紹注意事項,因為多是教師演示,需要學生有很強的記憶力,學生從教師的演示中只能記住其中幾個步驟,部分信息技術教師對教學持有無所謂的態度,投入學科教學精力實在太少。此外,信息技術教學效果評價未引起充分認識。上述原因導致信息技術課教學質量差,課程教學僅是流于表面。
三、利用信息技術提高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
運用信息技術,創設情境,激發學生學習興趣。學習有效性主要取決于求知欲,而求知欲則會激發興趣,這是人類學習的自然規律,對小學階段學生而言,學習興趣尤為關鍵,因此,教學激發學生學習興趣是重點所在。僅從這點來看,信息時代的到來給教學帶來了極大便利,信息技術引入課堂教學,促使教學資源更豐富,圖形結合,繪聲繪色,具體形象地呈現,這種新的教學方法深深吸引了學生,給學生帶來多感官體驗,極大被調動了他們的積極主動性,學習欲望強烈。對小學數學課堂而言,信息教師使課堂教學豐富多彩,大量的抽線知識、概念得以具體表現,尤其是圖形和幾何教學,空間表達無法完全依靠語言和黑板,數學教學利用該技術變立體的空間形象可感。
合理運用信息技術,突破教學重難點,提高教學有效性。小學階段的學生思維正處于由具體到抽象的過程,使得該階段學生思想在具體和抽象上存有矛盾。信息技術引入教學,極好地銜接了從具體到抽象的轉變。因為信息技術形象、具體、繪聲繪色、動靜相容,為此,合適采用,便可實現由具體到抽象的轉變,調動學生各感官的協同配合,幫助教師將問題講解透徹,引導學生更加準確地理解,繼而詳略得當、重點突出,解決了難點,突破了重點。如:教學中對圓面積的計算,公式的掌握是解決問題的關鍵,其中,圓公式的推導又是教學的重點。對學生而言,推導過程劃分等份越多,拼接圖形和長方形越接近,理解起來更加困難。教學借助信息技術,通過生動的演示動態呈現了圓劃分過程,首先將圓劃分成四份,以不同的顏色表示,拼接之后和圓不相像;接著把圓分成八份,拼接圖形接近長方形;接著再劃分成更多的分數,十六份、三十二份等,讓學生做比較,學生直觀地感受到劃分分數越多,拼接圖形越趨近長方形。基于此,動態演示給學生,讓學生了解圓半徑、半周長和拼接圖形-長方形之間的關系,從而推斷出圓面積的計算公式。變靜為動,呈現給學生,讓學生對圓變成長方形有了深刻的認識。實現了由感知到抽象的轉化,學習輕松自如。
合理運用信息技術,呈現探究過程,形成空間觀念。小學數學課堂教學不受時間和空間的限制,不能真實反映學生情況,學生無法體驗空間感。現代信息技術應用,學生視覺感知被充分挖掘,形成了良好的空間概念。
合理運用信息技術,改變師生角色,突出學生主體地位。信息技術整合數學教學,為學生營造了良好的自主學習環境,教師根據教學目標,分析、處理教材,選用合適的教學方式,把教學內容呈現給學生,以網頁或者課件的形式發送到學生桌面。學生在教師指導下,借助網絡課程資源,以個性化結合協作式進行學習。學生結合知識結構,挑選符自己知識水平的學習形式、內容。教學顛覆了“齊步走”的教學模式,讓能力不同的學生得到充分發展。學生遇到困難時,可以電子舉手的形式向教師發起提問,抑或借助網絡聊天向教師發起提問,學生之間沒有空間的界限,以分組的形式開展邏輯探討,促使課堂;練習朝向最優化方向發展。實現了多方網絡交流,擺脫了教材的限制,符合學生個性發展需求,多次探索及自主學習,學生思維極大拓展,燃起了創造性火化,積極主動性充分被調動,學習過程及效果進一步優化。
課堂教學有效性既是過程,也是理念。不僅重視知識的教育,更提倡智慧的教育。總而言之,針對數學課堂教學,信息技術應用在時間及空間范圍內更好地服務數學課堂教學。我們要認真發掘信息課堂教學的優勢,提升學生多層面能力,保持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此外,信息技術時代是發展必然,提升自身信息技術掌握能力,使信息技術和小學課堂教學相互促進,健康發展。讓我們融入課堂教學中,以溝通、對話、合作的形式開展教學,為學生提供主動發現及探究問題的機會,整合教學學科和信息技術,朝向多向性、高質性發展,切實實現小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