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鳳霞
【摘 要】教學是具有創造性的活動,尤其是小學閱讀教學更具有創造因素。語言是人們交際的工具,本身就有嚴格的規范性。人們在交往過程中,隨著交往的需要,表達方式豐富多樣,有時可以用不同的句式表達一個意思。
【關鍵詞】小學語文;閱讀;創新
閱讀教材就是作者的文學創作,小學生作文就是兒童的語言創作。而閱讀教學為培養學生的創造力提供了得天獨厚的條件。在閱讀過程中應尊重學生的獨特體驗,尊重他們多樣的閱讀趣味,引導學生感悟作品的精神,豐富并創造自身的精神世界。
一、善于啟發,增強創新意識
課堂教學是認知與情感相互統一、相互促進的過程。我們要想促進學生的創造力,就需要有一個友善的環境。新型課堂要求將培養學生積極的學習熱情,旺盛的求知欲,持久的學習興趣和愉悅的情感體驗放在極其重要的位置,來促使學生自主學習,誘發創新欲望,發揮個性潛能。一般來講,創造就是把自己已知的材料重新組合成新的事物或思想。閱讀教學的創造性,就是指在教師的指導下,學生將已掌握的語言、思想、知識、方法進行重組而獲得新的語言、思想、知識、方法(即與以前的不同)。必須明確學生學習的創造性主要體現在有自己的看法。但這看法要求并不高,只要不重復自己和他人,就有新意。同時還應該明確,學習的創造力不是孤立的,還必須與敏感的觀察力、豐富的想象力和果斷的判斷力緊密結合。閱讀教學的創造性主要體現在培養學生的創造思維和創造性的語言方面。而創造思維和形象思維是密不可分的,其特點,主要表現在思維的靈活性、發散性、廣闊性等方面。要實現這一目標,教師不僅要轉變教育觀念,把學生看成有主觀能動意識的人,是學習的主人。建立平等、民主、友愛的師生關系,創設和諧、寬松的教學氛圍,使課堂教學生動活潑,充滿生機與活力。而且要求教師認真鉆研、挖掘教材中的潛在樂趣,重視班級學生間的認知差異,多層次的因材施教;尤其要關心的是學困生,少批評多鼓勵,努力讓學生獲取成功體驗;重視融洽的師生關系,把微笑帶進課堂。激發他們學習知識的強烈愿望,讓他們在寬松的環境中大膽探索。
建立生動、活潑、互動的課堂教學環境,就是明確學生是科學知識的探索者、構建者、應用者,而教師只是組織者、激勵者、協同者。課堂應是學生的課堂,教師應當打破師“講”生“聽”、師“問”生“答”的教學模式,盡量讓學生動手操作、參與實踐,動口表述、交流評價,把大量的時間和空間歸還給學生,讓學生積極開展合作學習。使課堂教學成為活動式的教學,讓學生親自經歷知識探索過程,只有這樣才能培養學生的主體意識,萌發創新意識,誘發創造的靈感。
二、引導想象,培養創新思維
觀察是思維的基礎,想象又是拓寬兒童思維空間最好的途徑。學生的想象力差在閱讀中的表現,往往是對課文的情景理解很片面,在說話、作文中就表現為不會具體生動。想象力豐富的學生,會浮想聯翩,思維活躍,創造力強,學習生動活潑。兒童想象力的發展,最初一般具有復制或再現的性質,逐步發展其獨立性和創造性,創造性成分會日益增多。由于兒童的知識的限制,其想象的邏輯性和概括水平不會很高。閱讀教學中創造思維的培養,不能脫離創造性語言訓練;要在創造性語言訓練過程中,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在教學實踐中,有時以訓練創造思維為主,發展學生語言的創造性;有時以創造性的語言訓練為主,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怎樣在閱讀教學中發展兒童的想象呢?在教學中一般做法:
1.充分運用教材中生動、優美的語言,誘發學生的想象。在引導學生閱讀時,一方面喚起學生的表象和聯想,邊讀邊想象課文所寫的人和物的具體情境,把課文所寫的在頭腦中形成畫面;一方面要學習作者運用了哪些色彩鮮明、具體生動的語言,寫出了這個畫面。例如《可愛的草塘》草塘大:寫草塘綠得有層次;還有寫水泡子魚多和小河水清的句子等。凡是這樣生動具體的語言,要求學生反復朗讀、背誦;邊讀邊想象畫面;既理解語言,積累語言,又發展想象力。
2.巧設問題有利于展開學生想象的翅膀。愛因斯坦也認為:“想象力比知識更重要,因為知識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著世界上的一切,推動著進步,并且是知識的源泉。”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就有意識的巧設問題,為學生想象的馳騁提供廣闊的天地。
3.教師生動、形象、鮮明、準確的語言,才能喚起學生的想象。想象與情感分不開,只有情感充沛,想象才會豐富。教師的語言充滿感情很重要。以富有感情的生動語言,去喚起學生的想象;以靈活多樣的學習方法,激起學生學習課文的興趣,調動他們參與學習的積極性,更重要的是在這一環節中使學生創新思維的火花不斷涌現。
三、重視練習,發展創新能力
創新在某種意義上就是超越和突破。它的顯著特點是外向和開發。開發式的思維方式和個性品質是創新的基礎,是創新教育應致力培養的重要素質。語文教學開發式的發散思維訓練,主要在編制練習題時推出開放式的問題。
1.編制有發揮空間的練習。思維訓練的開發,有利于對學生“全腦”的開發。例如,教學《火燒云》一課以后,我讓學生結合生動體驗、課文插圖展開想象,描述火燒云形態的變化。學生兩天后的作業讓我大為吃驚。學生的筆下同樣出現了變化“多”“快”的景物,有栩栩如生的動物,有生動逼真的植物,并且都能抓住變化極“快”的特點。就連基礎較差的學生也仿照課文寫出了語句較為通順的片段。實踐證明,諸如此類練習能夠發揮學生的想象力。
2.編制多種答案的練習。答案具有不確定性的練習,可以培養學生的發散思維能力,也是一種創造思維訓練。例如,《金色的魚鉤》一課時,學到老班長犧牲這一段,編制“面對老班長的犧牲,我想說……”的說話練習。
3.編制創新性的課外實踐練習。創新是人人皆有的一種潛在心理能力,創造力要靠教育和實踐來挖掘。放手讓學生主動充當小編輯、小記者、小演員的角色,使他們能夠獨立地運用所學知識,為自己的“小社會”服務,發揮主人翁精神。長期堅持練習,一定會發展創新能力。
二十一世紀是一個互相競爭,又相互依賴的復雜而又多變的世界。培養學生創新精神和創新能力,是實施素質教育,培養跨世紀人才的時代要求,也是當前教學肩負的重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