單玉艷
摘要:技術的生態化轉向是工業文明向生態文明轉變的重要標志之一。生態化的技術作為一種新型的技術形式,必將成為未來技術的發展趨勢。因此,在我國進行生態文明建設的關鍵時期,實現技術的生態化轉向也將成為推進我國社會發展生態化的必然選擇。而制度作為一種規范和約束,在實現技術這一轉向的進程中必將發揮重要的保障作用。本文將從探究推動技術生態化轉向的原因入手,進一步闡述技術生態化的內涵、特征及系統構成,并在此基礎上論述實現這一轉向的制度構建。
關鍵詞:技術 生態化 制度構建
中圖分類號:N949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9-5349(2016)23-0236-02
一、生態危機與技術生態化
(一)傳統技術應用誘發生態危機的原因
1.思想誘因——物理主義世界觀的主導
物理主義認為,物理規律是支配世間萬物運動的根本規律。而技術作為人們對物理規律把握的物質性成果,物理主義世界觀必然就是一種支持科技發展的世界觀。一方面,這種世界觀相信,世界上“存在一個終極理論,我們也有能力發現它”,[1]一旦人們發現了這一終極理論,那么人們征服自然的時日也就不遠了;另一方面,這種世界觀對人與非人事物進行了嚴格的區分,認為人作為主體在對一切非人事物進行認知、改造和征服時都無需對認識對象抱有絲毫的憐惜和同情之心,只有這樣才能保證科學的客觀真理性,而且為了實現這一點,這種世界觀還對科學做了一個預設——科學只追求真理,與道德無關。因此,這種世界觀就決定了人們在利用科技認識和改造自然的過程中總是打著“征服自然”的旗號,而往往無視對自然造成的破壞,科技高于一切的認知也使得人們只是片面地追求高效、高產,卻沒有注意到這種高效、高產是以生態環境的破壞為代價的。
2.現實誘因
工業革命使人類社會進入到工業文明的時代,工業文明促生了工業化的生產方式,這種生產方式依靠先進的科學技術創造出了巨大的物質財富,工業化生產方式是至今為止人類發展進程中最為有效和先進的一種生產方式。但這里所說的“有效”和“先進”在很大程度上是以其為人類社會創造的物質財富為衡量標準的,經濟利益是這種生產方式的最終目的和價值指向。這就使得人們在進行生產活動時,考慮的只是如何從自然界中獲取盡可能多的自然資源,隨意地向自然排棄生產的廢棄物,把大自然當成了取之不盡的“資源庫”和填之不滿的“垃圾回收站”,而全然不顧這些行為對生態環境所造成的破壞和污染。
(二)實現技術發展生態化轉向的必要性
1.改善人與自然關系的必然選擇
迄今為止,人類社會的文明依次經歷了原始社會的狩獵文明、農業社會的農耕文明以及工業社會的工業文明。與之相適應,人與自然的關系依次表現為和諧、被動和諧到不和諧。顯然,現代社會正處在這種“不和諧”的狀態之中,而這種“不和諧”在很大程度上又是由科學技術的不合理應用造成的。在工業社會中,先進的科學技術成為人們利用和改造自然的銳利武器,而科學技術的不斷更新和進步又使得人們征服和控制自然的欲望不斷膨脹,科學技術的工業化特征日漸顯著,這就使得科學技術這把雙刃劍已經開始將人與自然那種“被動和諧”的關系“斬斷”了,環境污染、資源枯竭、氣候異常等一系列環境問題接踵而至就是最有力的證明。因此,要想改善這種狀態就必須從技術的應用上入手,實現技術發展的生態化轉向就成為人們的必然選擇。
2.建設生態文明的必由之路
馬克思主義認為,“人類文明的發展是一個自然歷史過程,是自然、社會與人相互影響、相互作用的過程,決定文明發展的最終力量是社會物質生產方式的進步與發展。”[2]工業化的生產方式雖然為人類帶來了巨大的物質利益,但它是以犧牲自然生態環境為代價的,如果人類想要繼續生存下去,那就必須轉向一種新的生產方式。而生態文明作為繼工業文明之后一種新的文明形態,它追求的是人與自然的和諧,體現的是人對自然的一種人文關懷。生態文明是社會物質生產方式發展的產物,同樣的,其發展也必然依賴社會物質生產方式的進步,而這種進步的生產方式指的就是與這種文明形式相適應的生態化的生產方式。然而,我們都知道,任何一種生產方式如果想要把它訴諸實際,都必須借助一定的物質技術形式,科技作為人們認識自然和改造自然的工具,其本身并不具有特定的屬性,關鍵要看它與哪種生產方式相聯系。工業化的生產方式“賦予了”科技以工業化的特征,使科技“第一生產力”的作用日益突出,但同時,也把科技的負面效應發揮到了極致;而生態化的生產方式則不同,它把人與自然的和諧發展作為價值指向,是一種可持續的生產方式,因此,如果能夠實現科技的生態化轉向,必將極大地推動生態文明的建設和發展。
二、技術生態化的內涵及特征
(一)內涵
所謂的技術生態化,我們可以從三個方面來理解:作為主體的“技術”、作為修飾的“生態”和作為動詞的“化”。首先是作為主體的“技術”,在這里它并不僅僅指的是作為物質實體的具體技術,它還應該包括一項技術從研發、設計到應用再到管理等整個技術活動中,以及與技術有關的政策、法規、發展戰略等。其次是作為修飾的“生態”,它是對技術發展方向的一種規定,它要求技術的發展要符合生態學的原理、遵循生態學的規律、融合生態學的思想,它體現的是對生態環境的一種人文關懷,以維持生態平衡、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為最終目的。最后是作為動詞的“化”,它是這一概念的關鍵之所在,從字面來看,它體現的是一個轉化的過程,而這個轉化的過程其實就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實現過程,通過一事物對另一事物的接受、吸收積累量變,當量變積累到一定程度的時候,就會發生質的變化,這個變化的結果就是我們所追求的轉化的結果,顯然,它需要一個漫長的實現過程。
綜上,我們可以將技術生態化作如下界定:技術生態化就是將生態學的原理、規律和思想融入到技術的研發、設計、應用和管理等整個技術活動中,以實現技術的生態化轉向。
(二)基本特征
1.生態性
可以說,生態性是技術生態化最根本的特征。從其提出的背景來看,它是傳統技術對生態環境破壞之后人們對于技術發展和應用的一種反思;從其實現過程來看,它始終把生態學的原理、規律和思想作為基本準則融入到整個技術活動之中,確保技術發展的生態方向;從其價值訴求來看,它始終把對生態環境的保護作為其最終的價值訴求,通過“綠化”后的技術來實現對污染的治理和環境的保護。
2.協調性
傳統技術在應用過程中對生態環境的破壞,從表面上來看,反映出的是技術與自然關系的對立,而事實上,卻是人與自然關系的對立:人類利用技術對自然的過分破壞、自然對人類的無情“報復”。關于人與自然的關系,恩格斯在《自然辯證法》中有過精彩的論述,他指出:“我們連同我們的肉、血和頭腦都是屬于自然界和存在于自然之中的。”[3]由此可見,一旦人與自然的關系對立起來,人類的生存也將受到很大威脅。而技術生態化就是對傳統技術進行生態化改造和創新的一次技術的轉型升級,它要求技術遵循生態規律,賦予技術以生態內涵,其生態性決定了它必然要把協調人、技術與自然的三者之間的關系作為主要目標,這也是技術生態化的基本要求和重要內容。
三、推進我國技術生態化轉向的制度構建
(一)建立健全社會公眾的參與機制
1.提升公民的生態素養
一定的生態意識和生態素養是公民參與技術生態化轉向的一個重要前提,必須通過各種渠道來普及生態知識,培養公民的生態意識,提升公民的生態素養,只有這樣才能使公民在生態化技術研發的決策和監督的過程中進行一定的生態思考。
2.建立公眾參與技術研發決策機制
一方面,拓寬公眾參與決策的渠道,鼓勵公眾對技術的研究和開發向生態化的轉向獻計獻策,通過采用座談會、聽證會等形式,聽取民意,集中民智,彌補政府決策的不足,使決策更具有科學性;另一方面,加強公眾的監督意識,賦予并保障公眾的監督權利,使公眾有權對決策的執行進行監督,以保障決策合理高效地推進。
(二)建立合理有序的市場機制
1.建立以求帶供、以銷思求的“供求機制”
一方面,以消費者對生態產品的需求為原動力,改變傳統的生產工藝和生產模式,為消費者提供綠色可持續的生態產品;另一方面,對推出的生態產品的供銷情況進行及時的調查和反饋,改善過程中存在的不足,逐步形成一個以綠色需求帶動綠色生產、以綠色消費反思綠色供求的螺旋式的“供求機制”。
2.建立以技術促低價、以低價促消費的“價格機制”
以生態化的技術取代傳統的生產技藝,以其自身的屬性特質實現其產品的價格優勢,以低價來促進消費,最終實現以消費來促進技術的良性循環。
3.建立競爭與合作雙贏的“競爭機制”
對于生態技術的研究和應用,企業之間既應相互競爭,發揮各自優勢,進行技術的開發和創新,還應適時地進行相關技術的交流與合作,互補優缺,在競爭中謀合作,在合作中求共贏。
(三)建立健全環境保護協會的促進機制
1.設立專門的生態技術咨詢和推廣平臺
一方面,協會要積極吸納有關生態技術研究的專業人才,并及時關注國內外生態技術研發的最新信息,以便為企業或公眾提供專業的知識解答,并使其能夠了解生態技術發展的最新動態,從而為技術的改進和升級提供借鑒;另一方面,面向企業擬定專門的生態技術推廣策略,根據企業的類別推廣相關的技術,從而增強技術推廣的針對性,使其更具有實效性。
2.加快推動有關技術生態化轉向的立法
一方面,積極發揮協會的橋梁紐帶作用,聽民意、集民智,讓公眾為相關的立法工作獻計獻策,還要聽取企業代表的意見和建議,確保立法能夠切實保障企業的合法權益,從而保障政府在立法中能夠兼顧各方利益;另一方面,協會還應該就立法的進程進行適時地監督和推進,從而使立法工作能夠高效有序的進行。
(四)建立科學綠色的技術研發機制
1.提升技術研發人員的生態素養
一方面,通過各種途徑對技術研發人員進行生態思想的灌輸,如組織定期的生態理論學習培訓、有關技術研發生態轉向的研討會等,引導他們樹立生態意識,并逐步將生態理念融入到技術研發的過程中;另一方面,注重與國外生態技術研發人員的交流與互動,由于國外尤其是發達國家對于生態技術的研究起步較早,積累的經驗也相對豐富,因此,可以適時地組織國內外生態技術研發人員的交流研討,以輕松活躍的形式分享經驗、交流心得,也可通過網絡等渠道進行實時的互動。
2.堅持生態技術研發和傳統技術改造并重的技術轉向策略
既要不遺余力地進行生態技術的研發工作,同時也要注重對傳統技術的生態改造,只有這樣才能在節約成本的同時,又能減少不必要的資源浪費,從而確保技術轉向的生態性。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5(2):384.
[2]S.溫伯格.終極理論之夢[M].李泳譯.長沙:湖南科學技術出版社,2003:48-49.
[3]趙成.科學發展觀與以和諧為目標的生態文明建設研究[M].沈陽:遼寧大學出版社,2011:172.
責任編輯:楊國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