隰香寧
【摘 要】近年來,大學生違法犯罪案件存在上升趨勢,遭受非法侵害現象亦日趨嚴重。這不僅反映了其法律知識不足,更重要折射出當前大學生,尤其是非法學專業學生法律素質培養存在若干問題。本文在闡述大學生法律素質現狀基礎之上,分析了培養大學生法律素質的必要性,從轉變培養思路、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改進教學方法等方面論述了高校大學生法律素質培養新思路,以期提高我國大學生的法律素質。【關鍵詞】大學生;法律素質;培養 一、大學生法律素質概述大學生法律素質的概念:大學生作為國家的棟梁,承接著社會主義建設的未來希望。大學生法律素質的培養,不僅有利于自身素質的發展,更關系著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進程。所謂素質,近義詞為品質、修養,意指人在先天遺傳的基礎之上,受后天環境的影響,并通過自身的長期內化形成的穩定的品質。[ ]大學生法律素質的定義,從構成要素來看,目前主要有二要素、三要素、四要素、五要素等學說。但是,作為素質范疇,法律素質應當包括先天生理基礎及后天通過學習掌握技能的這兩方面要素,即,大學生在智力、心理情感等先天生理基礎之上,通過大學法制教育、個人法律知識學習、社會法治環境影響的綜合作用,從而逐漸形成的法律意識及運用法律處理實際問題的能力。其中,學習法律知識是培養法律素質的前提與基礎,是形成法律意識、靈活處理實際法律事務的基石。二、大學生法律素質存在的問題(一)法律知識匱乏自2005年之后,我國高校普法教育由原來的大學法律基礎課程轉變為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課程。然而,由于思想道德修養內容占據較多,不少高校將此課程定位成思想政治類教育,不僅授課教師可能并不是法律專業教師,在課程安排、授課方式上也不利于法律基礎知識教育。此外,為了適應社會崗位需求,許多大學生更加注重自身專業課程的學習,認為法律基礎知識與自身關聯不大,將思想道德修養與法律基礎、大學英語等公共課程視為非重點學科,不僅存在不認真聽課,上課睡覺、玩手機,看專業課書籍,甚至逃課現象。另一方面,還有不少學生以“混學分”態度去備考,突擊背誦考試重點臨時抱佛腳,甚至出現考試作弊等惡劣現象。對于有些院校雖設置了法律相關選修課程,往往實際情況卻是其他學科選課滿額,不少學生為了修滿學分順利畢業而“不得已”選擇了法律相關課程。(二)法律意識淡薄法律意識,是指通過人們對法律和法律現象的掌握和認識,對身邊發生的法律現象依據人們的價值標準給出自己的主觀評價,人們自我調節行為時所表現的決心、信心和恒心共同構成了法律意識的內容。[ ]隨著國家法治建設的日益推進,大學生了解法律知識、表達個人觀點的途徑越來越多,法律覺悟有所提高。然而,許多大學生仍只片面強調法律的強制作用,單純的認為法律僅是國家強制力實施的有力保障,忽視了法律指引、評價、教育以及在人權保障、保護環境等的重要作用。其次,法律本身是一門理性學科,對于每一個案件的偵查流程、判決結果有著嚴格的法定程序。而大學生正義感強烈,是非分明,大多數學習法律時又局限于感性認識階段。因此,對于一些危害性較大,沖擊道德觀念的熱點法律案例往往容易感性地表達自身觀點,義憤填膺。當案件判決結果不合心意時,便恣意地質疑法律法規內容、法律實施方式,甚至將道德與法律混為一談,用道德標準衡量法律行為。三、高校大學生法律素質培養新思路(一)轉變法律素質教育理念,重點培養法律意識隨著科學技術的發展,全球競爭日益加劇。社會越來越強調綜合素質人才,學歷的高低已經不能成為衡量人才的唯一標準。大學生法律素質,作為綜合素質的重要組成部分,亦受到越來越多的重視。然而,當前大學法律教育仍然過于應試,課堂教育也僅局限于字面講解,或者強調熱點案例分析的趣味性,缺乏系統深入的法律理論講解,更未涉及到學生法律意識的培養。大多學生也僅僅為了應付考試“死記硬背”,考試結束后幾乎不再關注法律相關教育。但是,作為培養各類人才的溫床,在法律素質教育方面,在系統傳授法律知識的基礎上,高校應當有針對性的引導大學生樹立“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權利義務”等重要法律觀念,培養他們在日常生活與學習中自覺遵守法律法規,正確行使權力履行義務以及辨別是非的能力,尤其是遇到社會中一些違法犯罪現象,能夠運用所學的法律知識給予正確分析而不是主觀擅斷。對于自身權益受到侵害時,能夠意識到運用法律準則解決問題,對于應盡的義務應當主動承擔,而不是產生“權大于法”的思想逃避義務或者采取一些極端措施。總之,大學生應當形成良好的法律意識,將法律規范作為處理社會關系的根本準則,做到知法、懂法、守法,自覺維護法律尊嚴,最終在內心形成法律信仰。(二)加強師資隊伍建設,注重專業化教學具有一支專業的法律教育師資隊伍對于高校大學生法律素質的培養至關重要。當前,許多專業類、綜合性高校已具備法學院(系),擁有一批法學專業出身的教師隊伍,理論基礎扎實,專業程度較高,可以承載其他院(系)非法學專業學生的法律教育工作。然而,許多理工類院校有其自身原因決定,沒有設置法學院系,只由一些思政教育類教師承載法律教育工作,師資隊伍力量薄弱。針對以上現象,對于已經設置法學院(系)的高校,應當分類規劃,將某一部門法領域專業教師與該校其他相近專業相結合,既實現了教師資源利用最大化,又有利于培養學生在相關專業領域解決實際法律問題的能力。對于沒有法律專業設置的高校,一是可以定期對已經從事法學教育的教師進行培訓,加深法學理論基礎知識,高效利用現有的教師資源;二是可以引進相關法律專業人才作為專職教師,或者兼職外聘多年從事法律職業的法律工作者,打造一支更加專業的法律教育師資隊伍。(三)改進教學方法,加強理論與實踐教育相結合習近平總書記在中央政治局就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第四次集體學習上講話指出,“要堅持法制教育與法治實踐相結合,廣泛開展依法治理活動,提高社會管理法治化水平。”法律教育的最終目的是能夠正確運用法律解決實際問題。對于非法學專業大學生而言,單一的“填鴨式”課堂理論教育,猶如紙上談兵。這就需要教師在講授法律理論知識的同時,充分聯系當前熱點案例,尤其是與同學們息息相關的案例,比如就業中遇到的侵權案件,大學生刑事、民事案件等。首先引起學習法律的興趣,再由淺入深講解案例,將一些枯燥的法理知識滲透其中,引導學生最終形成解決實際案例的法律思維。在課程安排上,可以適當開設討論課程、角色扮演課程、模擬法庭等。在教學方法上,教師提出問題,學生主動搜集相關資料,以學習小組的形式討論結果,甚至可以互相辯論,增加教師與學生之間、學生與學生之間討論交流,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主動性。除此之外,學校還可以通過與社區、街道或農村等基層組織聯系,讓大學生參與基層組織中的各種形式的法律宣傳等社會實踐活動,使其在社會實踐中領悟法律的理性。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