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后進生形成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其中心理障礙占相當大的比重。筆者從一個班級工作典型案例出發,根據多年做班主任工作的經驗,分析了該生攻擊型心理障礙形成的原因,總結了成功進行轉化工作的經驗教訓,提出幫助后進生克服不良心理的關鍵是重建自尊,看到進步,為其創設成功的環境。【關鍵詞】心理障礙;攻擊型心理障礙;自尊重建Correcting Pupils behavior by Scientific Ideology------A Case Study on Pupils Psychological Rectification Wen Huamei(The Seventh Primary School of XiangzhouZhuhaiGuangdong519000)Abstract: Underachievers may be accounted for by a variety of causes, of which psychological disorders take up a substantial portion. In the paper, the writer, based on her many years experience as a class teacher, analyzes how the aggressive psychological disorder of the pupil studied came into being, and summarizes her successful experiences in helping him overcome his psychological disorder, suggesting that, in so doing, it be crucial to help underachievers 1)reestablish their self-respect; 2) see their own achievements and 3) construct an environment good for them.Key words: psychological disorder aggressive psychological disorder self-respect reestablishment 一、前言一個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優秀學生的形成,原因大同小異;但是一名后進生的形成卻各不相同,其中絕大部分與學生的心理障礙密切相關。在三十年的教學生涯中,我發現除了自卑型心理障礙,攻擊型心理障礙也是后進生中最常見的一種心理狀態,影響著一部分學生的思想進步、學業進步、甚至人格進步,拖住整個班級工作的后腿。因此,在教育教學工作中,如何做好后進生的心理疏導是極其重要的一環。促進后進生轉化,關鍵是準確及時地診斷他們的心理障礙,對癥下藥。筆者試圖在本文中再現自己全力幫助后進生小楊轉化的全過程,說明:只要班主任能讓學生的心靈體驗到思考的自由,讓班級工作充滿人文關懷,就能幫助后進生跨過心理障礙,甩掉落后的帽子,甚至成為一名優秀生。個案介紹:楊陽,男,10歲,香洲七小四年級學生,自由散漫、無視校紀校規,好動,課堂上講話、小便、惡作劇、打架無所不做,是全校有名的后進生。有趣的是,小楊因調皮而全校出名,而他的一個姐姐卻因學習用功、成績優異全校聞名,在本校五年級擔任班長,各項比賽中頻頻獲獎,深得老師和同學的稱贊。姐弟倆差異如此之大,讓許多老師們困惑。但我很快就發現,小楊智力并不差,致命的是貪玩,學習馬虎,抗拒作業。當被問為何時不肯學習時,小楊不像其他學生找各種理由開脫,而是睜大眼睛,挑釁似的回答:“我不想做!”一副若無其事的樣子,常常把老師氣得無語。課堂上常常惡作劇,捉弄同學引全班哄笑。老師的批評他滿不在乎;同學的幫助他嗤之以鼻;考試低分毫無愧意,對優秀生的偶然錯誤卻從不放過,一有機會便大肆嘲弄,“什么優秀生?和我一樣差!”在班隊課上自我介紹優、缺點時,他會毫無顧忌地說:“我這個人沒有優點,只有缺點!”說話時居然還洋洋得意,仿佛大大出了一回風頭。二、診斷初接手該班時,根據小楊的表現,我曾以為他屬于自卑型心理障礙,即:嚴重的自卑掩蓋著畸形的自尊。我在班級工作中遇到過不少這類學生:由于成績不好,被老師和同學忽視;為了改變這種狀況,常常喜歡嘩眾取寵,引起同學和老師的注意。這種病態心理的具體特征大都能從小楊身上找到。但后來我注意到他在學習、班級工作中并沒有回避問題的傾向,每當惹出麻煩時,他都是以無所謂的態度來應對。按照世界衛生組織在ICD10中的解釋:“焦慮(回避)型人格障礙”雖然表現為“有自卑感,常不斷追求受人歡迎和被人接受,”但小楊對同學和老師“排斥和批評”并沒有反映出“過分敏感”,反而表現的毫不在乎。經過一段時間的接觸,我發現小楊人格發展障礙最典型的表現形式為以自我為中心,行為和情緒具有明顯的沖動性,稍不如意便激動暴怒,對別人缺乏同情心,不善于與他人相處,聽不得批評意見,適應能力差。診斷結果:查閱《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得知:“攻擊型人格障礙”具有以下特征:情緒易躁易怒,存在無法自控的沖動和驅動力;性格上常表現出向外攻擊,魯莽和盲動性;沖動的動機形成經常是無意識的;行動反復無常,缺乏計劃;心理發展不健全,經常導致心理不平衡;容易導致不良行為和犯罪傾向。根據小楊的表現,我診斷他患有“攻擊型人格障礙”。三、歸因分析心理學家海德在其1958年出版的《人際關系心理學》一書中說過:“所有的行為都被認為可以是由內部因素和外部因素所決定的。”為了了解小楊落后的原因,我從他的家庭教育和學校的班級教育兩方面進行了調查分析。1)母親過份的溺愛通過多次家訪,我了解到小楊的家庭教育情況:父親望子成龍,要求極嚴;母親則溺愛有加,有求必應。由于見丈夫經常對孩子下手痛打,心疼不已,偷偷落淚,背著丈夫為兒子包辦一切。大凡在父親那兒得不到滿足的要求,在母親這兒都能滿足,為此夫妻常常發生爭執,使得小楊有機可趁,遇事想方設法避開父親,頻頻向母親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母親成了他的“保護傘”。2、父親過高的期望值與專制管理在父親看來,四個孩子中唯一的兒子必須嚴加管教方可成材,于是為其請了各科家教,幾乎占據了小楊全部業余時間,結果適得其反,學習成績沒有達到父親的要求。因此,父常經常悲嘆:“你怎么不學學你姐姐!”“比姐姐差遠了!”……輕則大罵,重則痛打,來校開家長總是選擇去女兒的班級;希望這樣能喚起兒子的上進心。殊不知結果適得其反,姐姐越優秀,小楊反而越沮喪,壓力越大,因為在他看來追趕姐姐是徒勞的,姐姐高不可攀!于是產生了畏難情緒,喪失了進步的信心。3)不恰當的班級教育接新班的第一天,小楊便違反紀律引起了我的注意。此后幾乎每天班干部都要投訴小楊的種種“劣跡”。班長甚至鄭重其事地對我說:“老師,你要對他厲害點,他才怕你!”作為一名老教師,聽了班干部的警告,我敏銳地發現了班級教育的不足。小楊在家教極為矛盾的環境中成長,母親過度的溺愛,父親過分的嚴厲,讓他無所適從,養成了許多不良的行為習慣。而原班主任忽視了心理障礙的分析研究,素來嚴厲,稍有差池便對小楊進行責罰,甚至多次拉他去見校長。于是,小楊成了老師、同學眼里的“害群之馬”。班里只要出事,小楊必然成為懷疑對象,老師就要找他的麻煩。久而久之,小楊變得越來越無所謂,對老師、同學產生了抗拒心理,在班級里成了孤家寡人,不合群,同學瞧不起,導致其自尊心屢屢受挫。四、對癥下藥:《中國精神疾病分類方案與診斷標準》對矯正攻擊型心理障礙提出的相應治療方案為:a)鼓勵參加多種形式的課外活動:b)做好深入細致的思想工作,幫助其正確對待挫折;c)幫助克服行為的沖動性。以此為根據,我精心設計了轉化小楊的工作步驟。重建自尊,幫助小朱樹立進步的信心蘇聯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斯基在《給教師的建議》一書中說:“教育的核心就其本質來說,就在于讓兒童始終體驗到自己的尊嚴感。”兒童一旦失去尊嚴感,那么“任何教育者都不能在他身上培養出好的品質。”在我看來小楊因為長期落后,受到老師的批評和同學的嫌棄,成為“老大難”。過多的批評傷害了他的自尊心,對前途失去信心,自覺矮人一等,破罐子破摔。若要讓小楊有所改變,首先要讓他看到自己的長處和進步,樹立自尊。于是,我開始密切的注視小楊的一舉一動,尋找表揚他的機會。一次數學老師氣沖沖地把小楊帶回辦公室,指責他故意破壞紀律。經過事后了解,原來是老師大意,把計算結果弄錯了,被小楊發現,便不依不饒地說了一大堆怪話,讓老師大為惱火。我抓住這個機會,在班上并沒有批評他,反而表揚了他聽課認真,所以才能發現老師的失誤。這讓小楊有些出乎意料,平時頂撞老師從不認錯的他此時不知說什么好了。我趁熱打鐵又接著說,“不過,如果小楊能注意提意見的方式,讓老師既能接受,又不影響課堂紀律就更好了,那就可以打一百分。”小楊破天荒地點頭認錯了。從那兒以后在課堂上,他開始集中注意力聽講了,同時我也有意識地注意提問小楊,給他表現的機會,逐漸消除他的自卑感,樹立自尊,讓他感覺到:在老師的印象中我不差!讓小楊看到自己的進步通過多次家訪,我逐步幫助小楊的父母改變了各行其是的教育方法,啟發他們努力與學校教育配合,減少批評,多給予正面鼓勵,讓小楊樹立信心。為此,我還專門準備了家長“聯絡本”,記載小楊每天的變化情況,交流溝通在校、在家的表現,讓小楊看到自己進步的軌跡。同時,我也在班級也為小楊準備了記錄本,讓班干部每天記錄一條小楊的優點。剛開始他們不理解,有抵觸情緒。我告訴他們,表揚和批評都是為了幫助小楊。批評證明作用不大,老師要換一種教育方式,希望大家配合。最初為小楊找優點并不是件容易的事,但隨著時間的推移,班干部們對小楊的看法改變了,小楊進步了,記錄本上的優點也越來越多了,讓小楊開始品嘗到進步的甜頭。為小楊創設成功的機會在對小楊的心理轉化工作中,我感覺最重要的是善于發現、撲捉、利用學生心理變化的閃光點,及時提供成功的機會,讓他們實實在在的感覺到,在老師和同學眼里,自己是有許多優點的好孩子,是很有希望的!我觀察到小楊表面上好像對一切都不在乎,其實,在內心對旁人的評價極其敏感,否則他不會對同學的批評奮力反擊;只是他的上進心被缺點掩蓋,或者被大家忽視罷了。他的種種惡作劇表明:在潛意識里他渴望被注意;無奈因為成績差,經常被忽視。如何喚起同學們對他的關注呢?經過留意觀察,我發現小楊愛看書,并有表達欲望,便引導他閱讀《愛的教育》、《少兒百科全書》等書,鼓勵他在班隊課上向同學談讀書心得。每逢班級活動我都說服同學讓小楊參與,讓他和同學們一道在活動中受到熏陶和感染,并充分的展示他的長處,進而認識到自己的價值,鼓起前進的風帆。我還發現,小楊雖然不服班干部的管理,卻有管理別人的欲望。于是,我在班上特設了“紀律監督員”,提名由小楊擔任,負責監督班級的紀律,每天放學前小結。這一招不僅使小楊課堂紀律大為改觀,而且調動了他的積極性,開始約束自己的言行,變得關心班集體了;更令我高興的是他敢于批評違反紀律的行為,連科任老師都感到驚訝,說小楊同過去比起來判若兩人。五、轉化效果評價在共同努力下,僅兩年時間,小楊就由人人皆知的“老大難”逐漸轉變為一名品學兼優的好學生,還連續兩年被評為校“三好學生”。升入中學后,在班干部的競選中,居然以絕對優勢當選為班長。消息傳來,許多老師感到不可思議,但我知道這是他努力的結果,是我尊重教育規律、摸索學生心理轉化工作的收獲。多年過去了,小楊也已中學畢業順利上了大學,看到他的成長,我由衷地感到高興!實踐證明班級工作能否有成效,取決于班主任是否能準確抓住學生的心理障礙,只有對癥下藥了,才能藥到病除。【參考文獻】[1]李燕松 學生偏執型不良人格的形成原因及及矯正策略----一個女生心理問題矯正案例[J]基礎教育研究(6)58[2]邱俊國 淺談中小學生心理障礙產生的原因與矯正對策[J] 中國校外教育 旬刊 2015 (1)18[3]宗志敏小學生懶惰心理及其矯正[J]江蘇教育研究 2007 (5)43[4]左培宏 漆貫生 淺談小學生心理健康問題的成因及其矯正[J] 教育藝術 2009 (3)22作者簡介: 文華梅,女,1964年出生,珠海市香洲第七小學一級教師,主要從事小學作文教學、小學生心理障礙研究,已有多篇論文在各級學術期刊及論文交流中獲獎。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