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紅
一、問題背景當前的課堂教學改革就其總體而言,正朝著新課程的理念和方向推進。隨著課堂教學改革向縱深推進,積極學習并把新課程作為自己專業(yè)化成長的契合點,貫徹新課程理念,提升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已經勢在必行。二、如何理解課堂教學的有效性1 、什么是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對學生來說,課堂教學的有效性是讓學生:在認知上,從不懂到懂,從少知到多知,從不會計算到會計算,從不會應用到會應用;在能力上,逐步提高學生的思維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情感上,從不喜歡數學到喜歡數學,從不熱愛到熱愛,從不感興趣到感興趣。而對教師來說,是通過有效的課堂教學,在成就學生發(fā)展的同時,既讓學生感受到教師的教學魅力,又感受到教師自身的價值,同時收獲到課堂當中生成的許多鮮活和精彩的瞬間,讓教師不斷追求永無止境的數學教學,并在快樂教學中享受到成功的喜悅。這里所說的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主要指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通過多媒體或自制的教具等多種教學手段,采取有效的教學方法,讓學生通過自主學習、小組合作學習、探究性學習等多種方式掌握數學知識,促進學生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三維目標的協(xié)調發(fā)展,不斷提高課堂效率和課堂效益。2 、對課堂教學效果認識的幾個誤區(qū):誤區(qū)之一:有人認為,好的課堂表現就是有良好的課堂秩序,教師按規(guī)定完成授課內容,學生也能認真聽講、較好回答問題。教師任務完成了,學生也獲得了知識。 誤區(qū)之二:要提高課堂的有效性,大量的練習是不可少的。課堂上在教師的監(jiān)督之下,學生進行大量的練習,教師通過講解當場解決問題。 誤區(qū)之三:新課程改革要求注重學生的主體性,所以有討論的課才是好課,進行討論,課堂氣氛活躍,效果才好。 誤區(qū)之四:為了增加生動性和直觀性,教師應該教學大量使用直觀教具或多媒體。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主要指標 有效教學是指教師在通過一段時間的教學之后,學生獲得了具體的進步或發(fā)展。教學是否有效,并不是指教師有沒有教完內容或教得認真與否,而是指學生有沒有學到什么或學得好不好,如果學生學得不好,即使教師教得很辛苦、很認真,也是無效或低效的教學。有教育專家通過課堂研究認為,有效教學最基本的條件有三個:學生不僅學到了教師傳授的大部分學科知識,而且學到許多其他知識;課堂教學活動結束以后,學生還在繼續(xù)研究和探討上課內容;不是強迫學生學習,而是學生渴望學習三 、如何提高課堂教學的有效性研究表明,一個有效的數學課堂教學過程,除具有學習客觀知識的特點外,還應成為師生共同構建知識與人生的生活和創(chuàng)造過程。只有當師生的生活、經驗、智慧、理解、問題、困惑、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等課程資源能夠真實地進入課程、進入教學過程的時候,教師和學生才會真實地感受到教學過程是他們的人生過程,是他們生命的有機組成部分,數學課堂教學才有可能真正地促進學生的健康成長和健全發(fā)展,才有可能不斷地提高教師的專業(yè)發(fā)展水平,才有可能普遍地恢復課堂應有的生機和活力。1 、關注學生的需求、充分研究學情教師關注到了學生的需求并充分研究學情,同時彼此之間建立一種相互信任、相互配合的機制,教學的效果就可能是最佳的。研究學生、了解學生是提高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之一。因此,要使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應當對學生作出更為深入和具體的分析,為教師備課所用。好的教學設計,教學內容的層次感,研討的核心問題和關鍵點等都基于對學生的了解。同時,好的構思和創(chuàng)意都有很強的針對性,都需要對學生有真切的了解。如:學生在認識函數圖像方面,能從圖像中讀取數據,能對數據進行計算與比較,但是能發(fā)現一般規(guī)律或推斷出隱含的結論有一定困難。對學生了解得越清楚,教學中就更能心中有底,通過及時反饋調節(jié)教學的重點與進程,就能適時進行質疑、追問,把問題引向深入,提高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學生個體差異性是客觀存在的,每個學生都有自己原有的基礎,重視學生的已有知識和生活經驗,進一步了解學生心理傾向和認知規(guī)律,了解學生與教師、學生與教材、學生與數學、學生與課堂的關系,建立新型的師生關系,創(chuàng)設平等、融洽、開放、寬容的教學氛圍.是保證數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重要條件。2、 認真鉆研教材、把握教材 數學教材不再是學生數學學習的目標——以理解或掌握教材上呈現的內容作為學生學習數學的最重要任務;數學教材應當成為學生學習數學的基本出發(fā)點——讓學生在教材所搭建的數學活動平臺上展開數學學習。采用由淺入深、層層遞進的方式逐步滲透重要的數學思想方法,給學生充分探索和交流的機會,強化學生在數學學習過程中的主體地位,突出探索式學習方式:即在知識的學習過程中給學生留有充分的思考與交流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經歷觀察、實驗、猜測、推理、交流、反思等活動。 高效的課堂教學方法呈現兩個特點:一是情感化;二是技術化。所謂情感化,就是要動之以情,曉之以理,體現人性化色彩。教師應創(chuàng)設富有情感的課堂教學氛圍,讓學生在寬松的環(huán)境下輕松地學習。所謂技術化,就是要善于借助現代化的教學手段,幫助學生理解和探索。 在現有教材內容的處理、組織等方面多下功夫,適當引入一些與生活聯(lián)系緊密的實例,使課堂教學內容更貼近學生的生活和經驗,在數學活動中留意數學中的操作、觀察、歸納、猜想和證明的過程,注重理解,學會學習,學習數學地思考,形成提出數學問題的習慣。 3、貫徹新課程理念、轉變教學模式 數學課堂教學是以學生為學習主體的教學,是促進學生發(fā)展,也就是引導學生在知識技能、情感態(tài)度、價值觀這三個方面有機整合。改變教師講,學生聽,學生被動接受,學習方式單一,缺乏學生的主動參與的傳統(tǒng)的數學教學模式。不斷呈現出興趣性、自主性、探究性,給學生廣闊的參與空間.充分利用教材中豐富多彩的問題,給學生多樣化的學習方式,充分體現學生是否愿意學、主動學以及怎么學、會不會學。體現自主、探索和合作的學習方式,使學生成為學習的主人,使學生主體意識、能動性和創(chuàng)造性不斷得到發(fā)展,創(chuàng)新精神和實踐能力得到一定的培養(yǎng).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從學生的生活經驗和已有的知識背景出發(fā),向他們提供充分地從事數學活動和交流的機會,促使他們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真正理解和掌握基本的數學知識和技能、數學思想和方法,同時獲得廣泛的數學活動經驗。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數學學習不是單純的知識的接受,現實的和探索性的數學學習活動要成為數學學習內容的有機組成部分。4、 激發(fā)學生的數學熱情 、培養(yǎng)學生的數學興趣 當數學和學生的現實生活密切結合時,數學才是活的、富有生命力的,才能激發(fā)學生學習和解決數學問題的興趣.同時,在現實問題的解決中表現數學概念,掌握數學方法,形成數學思想,更能促進在以后遇到相關問題時自覺地動用有關數學經驗去思想、去解決問題。在課堂教學中,多做數學實驗,注重形成過程,在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中學習.結合數學來源于生活,生活中處處有數學,創(chuàng)設富有趣味性、探索性的情景,充分利用現代教育教學手段,給學生提供充分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在動手實踐中學習,激發(fā)學生學習數學的熱情,培養(yǎng)學生學習數學的興趣,并從評價方式為自主學習提供動力,從而增強課堂教學的有效性。 5、 面向全體學生、因材施教 學生個體的差異性是客觀存在的,面向全體不是讓每個學生都獲得一樣的發(fā)展,而是讓每個學生都在自己原有的基礎上獲得發(fā)展.不要簡單地把學生之間的差異看成是教學的問題,而是要把學生之間的差異看成是教學的資源,教學中要充分地合理地藝術地利用這一資源,使學生之間發(fā)生實質性的互動,這是實現教學增值,也是教學面向全體學生的重要保證。不僅要為學優(yōu)生的發(fā)展創(chuàng)造條件,還要為學困生提供更多的機會,切實解決他們的實際困難。課堂中常見教師與個別學生的對話,對話表達出所要學習的內容,其中對話者的想法,得出的重要結果,教師要適當重復或強調,使個別學生的理解成為全體學生的共有知識,從而不斷增強課堂效果。6、 加強教師自身素質、提高業(yè)務水平 數學課堂教學的有效性,要求教師必須在自身素質和業(yè)務能力方面不斷進行自我鍛煉和提高,不斷超越自我,提高自身的責任感和教學積極性。在這方面,應著重關注教師的批判性、質疑性、獨特性等思維品質,以及教師知識系統(tǒng)、教學監(jiān)控能力、反思能力等的形成與發(fā)展。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