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得平
隨著義務教育階段新課程改革的全面鋪開,高中新課程改革也于2004年9月在廣東、山東、海南和寧夏四省區率先展開,2005年又增加了江蘇省。這對實驗區的教師來說,是機遇也是挑戰,希望與困難同在,這是時代對教育的要求,我們別無選擇。一年的課改實驗中,有時讓我茫然彷徨、無所適從,有時又信心倍增。更多的是同行間爭辯的火花,各種思維的碰撞,正是這些體驗、碰撞與火花不斷引起我對物理課堂教學形式的思考。普通高中物理課程標準(實驗)(以下簡稱課標)告訴我們,學生是教學的主體,學習的主人,教學的成敗會十分敏感地反映在學生身上,教師在教學過程中是“課堂教學的設計者、組織者和合作者”,顯然制約物理課程改革的瓶頸是教師對課堂教學的理解與認識。下面就新課程背景下的高中物理課堂教學談談自己的一點看法,意在拋磚引玉。
傳統的課堂教學強調以書本知識為本位、以教師教為本位、以教案為本位,而素質教育背景的課堂教學改革要以學生發展為本位、以學生學為本位、以開放生成為本位。所以隨著新課程的深入實施,教師的教和學生的學都應順應發生轉變。
一、新課改背景下教師角色的定位及教學行為轉變的思考
教師作為課程的有機構成部分,要調整自己的角色定位,轉變傳統的教育教學方式。由課程的忠實執行者向課程決策者轉變,教師由教學權威向教學平等參與者轉變。教師是學生發展的主動參與者,師生在人格上是平等的,師生關系是和諧的。
人類幾千年積累的精華要在很短的時間內讓學生掌握并形成能力,這對課堂教學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課程強調,教學是教師與學生的交往互動,師生雙方相互交流、相互溝通、相互啟發、相互理解、相互補充。在這個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分享彼此的思考、經驗和知識,交流彼此的情感、體驗與觀念,豐富教學內容,求得新的發現,從而達到共識、共享、共進,實現教學相長和共同發展。師生將互教互學,彼此將形成一個真正的“學習共同體”。在新課程中,綜合性學習正是當代課程改革中旨在實現課程統整的一種努力,教師要突破學科專門化的樊籬,具有整體把握與綜合的能力,改變單兵作戰的工作方式,與其它學科教師聯手合作。
課堂上,教師的觀念、教學方式都發生了顯著的改變。教師要轉變為學生發展的促進者,要善于捕捉和激發學生思維的火花和學習的靈感,幫助學生檢視和反思自我,挖掘學生發展的潛能,喚起學生成長的渴望;教師要由教學活動的主角轉變為學生學習的指導者和配合者,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幫助學生尋找、搜集和利用學習資源,設計恰當的學習活動;為學生營造和維持學習過程中積極的心理氛圍;幫助學生對學習過程和結果進行評價,并促進評價的內化。課標告訴我們:“教師要創設適當的問題情境,鼓勵學生發現學習的規律和問題解決的辦法,使他們經歷知識形成的過程”。教學情境是一種特殊的環境,是教師為了支持學生的學習,根據目標和內容,有目的地創設的。要設法造成學生的“憤”、“悱”狀態,使學生想求明白而不得,想說出來而不能。然后引導他們去思考、去探索、去發現,使學生真正成為知識的“參與者”和“發現者”,而不是被動的接受者。這樣的課堂應是充滿火熱思考的課堂,而不是游離于物理本身的表面形式上的活躍與探索。而教師角色的定位是在動態的教學過程中,基于對學生的觀察和談話,“適時”地點撥思維受阻迷茫的學生,“適度”地根據不同心理特點及不同認知水平的學生設計不同層次的思考問題,“適法”地針對不同類型知識選擇引導方法和技巧。例如:在對磁場概念的認識過程中,教師可以先以熟知磁體與磁體間相互作用,提出根據電現象和磁現象的相似性,觀察到的相互作用是通過何種物質來實現的?進一步提問這種物質是否存在與通電導線周圍?可以適時引導學生聯系奧斯特電流的磁效應實驗去尋找答案,從中更深地理解磁場的基本性質,還可使學生從中領悟理解安培發現的電流對磁體、電流對電流的作用的方法。達到理想的教學效果。
二、基于新課改背景下學生學習方式的變革的思考
課標通過加強過程性、體驗性目標,以及對教材、教學、評價等方面的指導,引導學生主動參與、親身實踐、獨立思考、合作探究,發展學生搜集和處理信息的能力、獲取新知識的能力、分析和解決問題的能力,以及交流與合作的能力。在教育方式上,也要體現出以學生為本,讓學生真正成為學習的主人而不是知識的奴隸,學生要掌握終身學習必備的基礎知識和技能,評價的重心更多地指向學生的學習過程,從而促進學生和諧發展。
弗賴登塔爾認為人類知識有兩類:思辯性知識和程序性知識。物理學科是對生活現象與經驗的提煉總結,是人類知識重要的組成部分,它也可以分為上面提及的兩類知識。對于思辯性知識宜采用探究式學習方式。如在研究導體電阻影響因素及其定量關系時,猜想和實驗方法的設計思想在課堂上可以讓學生置身于探究活動中,讓他們去思考,去理解,去運用已具備的知識分析問題。而對于幾種常見的磁場磁感線的分布只是根據真實的磁場虛擬出來的,不宜采用探究式學習,學生可以運用接受式學習方式,進行識記、練習、理解甚至靈活運用。在學習過程中,個人程序性知識積累到質的飛躍就會內化為方法性知識,即思辯性知識,而方法性知識的理解和領悟又外化于程序性知識學習,能積極地提高物理學習效率和質量。由此可見,兩種學習方式在學習過程中可以相互補充,共同促進。因此我們不能互相排斥,也不能從一個極端走向另一個極端。
三、新課程背景下對課堂教學中師生合作學習的思考
課堂是師生對話的“場所”,學生是課堂的主人,物理教學主要是形成物理知識過程中師生的交流合作。課標指出“教學中應鼓勵學生積極參與教學活動,包括思維的參與與行動的參與”。既要有教師的講授與指導,又要有學生的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只有這樣才能有利于發揮集體的智慧,有利開展有效的合作學習。在新課程的教學中,教師要對學生學習的全程給予方法上的指導,使學生不僅學會,而且會學。物理是個人思考的學科,合作學習首先要求教師提出的問題能引起學生主動思維、獨立思考,只有這樣,才能促使高質量的師生互動。教師可以在學生思維的“最近發展區”內提問,也就是在知識形成過程的“關鍵點”上,或在解題策略的“關節點”上,或在知識間聯系的“聯結點”上,或在物理問題變式的“發散點”上。如此提問,必能“導而弗牽,強而弗抑,開而弗達。”
其次,課堂上的分組討論、合作探究也是合作學習的一種方式。合作學習思考時間長,沒有充分的獨立思考、獨立見解,只有表面的熱鬧是沒有意義的。所以,可以采取課堂內外結合,留有充足的思考時間給學生,同時教師也置身于問題探究之中,對合作學習給予必要的提示,點撥,合理指導。另外,教師要注重責任的分工,使合作學習將個人競爭轉化為小組間的競爭,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相互配合支持,期待所有學生進行有效的溝通,對活動的成效進行評估,尋求提高效率的途徑。這樣的合作學習必將有助于因材施教,使每個學生都擁有個人的發展。
新課程提出教師的教要“以學生的學為中心”,教師是課堂“舞臺”上的導演,是學習物理的組織者,引導者與合作者,而培養理性思維能力是物理教育的主要目標。但學生的日常經驗還不能支撐全部物理,因此物理教學要把隱藏在背后的理性思考激活,要把物理文化價值點穿,幫助學生體會“驀然回首,那人卻在燈火闌珊處”的物理學習境界,學生才會喜歡物理。這是新課程所期望的,也是我們物理教師終身追求的境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