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娜 劉盼征
作文在語文學科中占有極其重要的地位,寫作能力是語文素養的一部分,但許多學生非常害怕作文。畢業至今,一直在鄉村學校擔任小學高年級語文教學任務,發現相當一部分小學生的作文抄襲嚴重、語言貧乏、情感淡漠。為改變這一狀況,我采取了以下一些對策:
一、進行聽說訓練,加強普通話,培養學生語感
大多學生來自農村,交流都是用海南話進行,這對寫作有一定的障礙。對此我要求他們在生活中要多講普通話,還對他們進行了聽說訓練。我按座位依次每天安排三名同學分別在早讀前、上午第一節前、下午第一節前分別到講臺上講故事,讀報紙,轉述他們前晚看過的優秀動畫片、電影、電視劇,敘述他們的所見所聞,其他同學在位置上聽。老師隨時注意糾正學生不規范的語言,天長日久,學生就能說一口流利的普通話。還經常組織學生們進行朗讀比賽、演講、辯論、口語交際……這樣在使同學們的語言表達能力得到提高,又幫助學生打開一個觀察生活,關注生活的窗口的同時,還要引導學生嘗試在習作中運用自己平時積累的語言材料,特別是有新鮮感的詞句,逐步達到了生活的積累,材料的積累。
二、認真觀察,細心感悟,培養學生的觀察能力
豐富多彩的生活本身就是學生作文的源泉。農村小學生的習作具有特定的素材優勢。我們有美麗神奇的大自然,有豐富的人文底蘊和景觀,也有現代農村鄉土氣息,為農村的小學生提供了取之不盡的作文素材。我指導學生去用耳朵聽、用手摸、去感受、去體驗、去思考,引導學生留心觀察周圍的人和事,花鳥蟲魚、風雨雷電、山山水水等。讓學生積累生活素材,找到習作的活水,不斷激發習作興趣。組織學生參加各種活動,指導學生融入生活。只有生活豐富了,學生才有富足的作文素材。
三、在閱讀中學習作文
要想使學生學到更多的知識,并把知識形成能力,就必須加大課文閱讀量。“讀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因此我利用課余時間,讓學生多看課外書,閱讀時注意體會文章的思想感情,領悟作者的表達方法,并做好讀書筆記。在班上建立“圖書角”,把訂的報刊雜志,學生自己捐的各類書刊,掛在“圖書角”內,由專人負責管理,以便學生隨時翻閱。并組織學生把自己的讀后感與其他同學一起分享,交流品味,互相促進。還發動學生自己訂閱報刊雜志,擴大知識面。在班里用小黑板設置名言名句專欄,每天輪流由學生寫一句自己搜集的名言名句展示,引導學生交流學習。只有這樣才能使學生積累更多的語言材料,增長見識,提高認識水平,才能提高作文能力。
四、記日記,寫隨筆,豐富作文素材
首先,可以讓學生觀察一種植物,如椰子樹,通過寫觀察日記,培養學生留心周圍事物的習慣。之后,我引導學生把目光投向自己身邊的人、事、物,在平凡之中覺察出不平凡的東西來寫在日記本上。農村學生在家經常干一些家庭勞動任務,如掃地、買菜、購物、做飯等等,讓他們寫一寫,說一說親自當家的感受,字數不限,只要每天都記就好。這樣不僅豐富了作文素材,解決了“無米之炊”的難題,還有效地進行了練筆。
寫日記的同時我還讓學生們寫隨筆,寫隨筆是防止學生有感無處發的可悲現象而產生的。我要求每人一本,隨便什么時候寫,隨便怎么寫,隨便寫什么都可以,它可能一天寫幾篇,也可能幾天寫一篇,關鍵是培養學生的興趣,它彌補了日記使學生練習不夠的缺陷。日記和隨筆中要注意培養學生說真話、說實在話、說自己的話的文風,才能我口說我心,我手寫我心。
量變才能引起質變,學生平時寫得多、練得多,作文時才會得心應手,作文質量才能提高。
五、允許模仿、借鑒,鼓勵創新
我認為作文可以模仿。當然,我們首先要鼓勵學生的作文要寫得有新意有特色,但也允許適當地模仿別人的作文。我讓學生結合課本和優秀習作例文進行模仿練習, 引導學生發現文章中的優美詞語、精彩句段,多讀多背,同時要學以致用,在習作中可以對優美詞語、句子、段落進行仿寫或借鑒。不拘形式地多樣地開展小片斷練習。這樣一來,一方面學生就會自覺積累優美的語言,把文章中學到的語言內化為自己的語言。另一方面在習作中運用優美的語言,寫出來的文章自然生動、具體,語言不再貧乏、平淡了。這樣,可以降低作文難度,激起學生的習作興趣。先“扶”再“放”, 久而久之,學生就掌握了寫作技巧,易于動筆了,學生的寫作能力和閱讀能力也會相應同步提高,學生就不至于一開始就產生作文難的心理。
總之,農村的作文教學我們要從作文的特點和農村小學實際教學情況出發,恰當地運用適合農村小學生的作文教學方法,有效利用農村的廣闊資源。讓農村小學生的作文寫出創意,寫出自己的特色。從而真正提高鄉村小學生的習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