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國明
隨著新課程的實施,素質教育的真正落實正在成為可能。在教育教學過程中,注重學生綜合素質的培養與提高,強化學生能力的培養與訓練,是素質教育的重要內容。為此,作為教師,我們肩負若培養新世紀人才的歷史重任,必須切實轉變教育觀念,勇于創新,重視學生能力的培養和智力的開發,讓學生掌握學習的主動權,使學生在課堂中能主動地進行思維探索,開拓創新。現結合教學實踐,淺談一下自己的看法:
1 激情導入,創設情景,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
“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新穎獨特的教學往往會使學生感到興趣盎然。在每節課的開始,恰當地提出問題,創設情景,不僅能夠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誘發學習動機,而且能在趣味橫生的情景中,形成“好學”“樂學”的學習氣氛。在以往的教學中,教師滿堂灌輸,把學生當作被動接受知識的容器,久而久之,但使學生失去了對學習的興趣。而且影響了學生的思維活動,阻礙了學生的智力發展,更是扼殺了學生的創新意識。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教師要采用各種有趣的導入方法,創建生動的情景,以趣激學,以趣導學,形成良好的學習氣氛,充分調動學生學習的積極主動性,為學習新知識打下良好的心理基礎。教學中,可以采用多種多樣生動有趣的導入方法,以適當的問題的實例導入,激發學生的學習動機。例如:游戲導入法,故事感染法,動手操作法,形象直觀法、新奇引趣法等,既適合學生的心理,又能充分發揮學生的能動性,使學生在玩中學,在學中玩。對于學生來說,這無疑是創造思維的過程,能使學生在不知不覺的學習過程中,嘗試知識形成過程,掌握知識,從而培養創造能力。
2 以趣勵學,激發思維,培養學生的創新精神
“發明千千萬,起點是一問”。質疑問難不僅僅是讓學生提出幾個問題,更重要的是活躍學生思維,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養成深入思考,敢于發問。深入鉆研的習慣。傳統的教學模式,老師講授,學生被動接受,根本無所激發學生的創新的意識,這樣,既要影響學生獨特的思維,又會影響學生對科學的審美理念。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體現學生為主體,教師為主導,訓練為主線的要求和精神,建立民主和諧的師生關系,著力于學生的全面發展。在課堂上,可以設計有層次的教學目標,努力探索符合學生個性和特長的教學方法,積極挖掘教材本身的快樂因素,讓學生大膽想象,暢所欲言,把單一講解法探究為體現學科特點和個人愛好的學習方法的優化組合,用他們喜歡的樂于接受的手段與方法,開啟他們的思維之源,尋找他們的創新之處。另外,還要給學生創造定的條件,教師啟,要啟在關鍵處;講要在重點處,變學生被動接受為獨立思考,變老師注入式講授為師生共同參與,使學生從中發現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并且在這一過程中培養學生的探索精神,發展學生的創造思維,挖掘學生的創新潛能,提高學生的自學水平。
3 師生共處,營造氛圍,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
促進學生愉快學習的氣氛源于教師,這種氣氛是真誠關心和理解的傾聽,是師與生之間愉快,和諧的合作,它是激發學生學習的先決因素,是發掘學生潛在智能的最件環境。因此,課堂教學中,要努力營造出生動,活潑的良好氛圍,讓學生對所學學科產生濃厚的興趣,學生一旦對某問題產生興趣,就會愉快地、積極主動地去學習。
4 獨立探索,大膽求異,提高學生的創造能力
課堂上要鼓勵學生從多方面尋找一個問題的答案,也就是我們所說明的發散思維,它是創造思維的前提和核心。在教學中,教師應鼓勵學生大膽求異,提倡學生逆向思維,求異思維,發散思維,讓他們用不同的方法和新穎的思路去解決問題,培養思維的靈活性。對于某問題,如果一味地按常規的思維模式去分析和解決問題,有時候會阻礙學生的認識和分析過程。所以,教師應該在愉快的學習氣氛中,鼓勵學生用自己喜歡的方式尋找答案,這樣不僅活躍了課堂氣氛,而且能夠激發學生的強烈的求知欲。
5 整改課堂,優化手段,培養學生的學習技能
在深化課堂改革、提高教學質量的進程中,新的教學手段已被越來越多的教師重視。在教學過程中,教師利用多媒體進行教學,運用生動的語言或有趣的文本、聲音、圖象的綜合處理,以及學生與它的交互作用進行學習,可以把抽象的知識化為直觀的、靜止的東西變為運動的,從而充分調動學生多種感官的參與,使他們在看得見,聽得到的教學過程中學習知識。調動學生的思維積極性,激發學生的創新意識。因此,作為教師,我們要不斷優化教學于段,借助于現代科學技術,如幻燈、錄像,計算機等多種手段來提高課堂教學效益,培養學生能力。
總之,在大力推進素質教育的今天,培養思維活躍,富有創造力的新型人才是每位教師的責任和義務。我們應該營造寬容、友愛的學習氛圍,建立親密融洽的師生情感,給學生一片自由的空間,讓他們自由地想象,積極地探討,大膽地創新,努力使每一節課課都成為學牛創新思維的樂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