索南才旦
在語文課堂教學中,教師提出問題,學生加以思考并回答,這是傳統的也是最基本的教學方法。這一做法,久而久之,就會讓學生變成被動接受的“知識容器”,從而影響了學生的成長,而要從根本上解決以上問題,那就要充分讓學生質疑問難,實現他們的主體性發(fā)展。
學起于思,思源于疑。有疑,才可能有學生自主地發(fā)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提升過程,才會有擷取信息、對比分析、綜合疏理的探究學習行為。教師應該要求學生在語文學習中,不但要弄懂所學內容,重要的是有所發(fā)現。教師在設計課堂教學環(huán)節(jié)時,要依據語文學習的規(guī)律,創(chuàng)設情境,啟發(fā)鼓勵,引導學生質疑問難。就杜郎口中學,洋思中學的改革來看,無不突出了這一點,給我們樹立了極好的榜樣。下面就本人在多年教學實踐中對如何讓學生質疑問難、促進學生主體性發(fā)展的做法給以闡述,以期共同交流提高。
1 讓課堂充分體現學生的自主性
學生自主性是學生主體性發(fā)展的初始階段,它集中表現
為自尊、自立、自決、自強等自我意識,符合實際的自我評價,積極的自我體驗和主動的調控能力,它是學生質疑問難的思想基礎。它這方面的能力在語文課堂中集中體現在讀、說、寫等的自主性。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讓學生體現自主性,要真誠地尊重學生,為學生的學習、思考和發(fā)現留下充足的時間和空間,釀造一個良好的“我學習,我做主”的課堂氛圍。比如,在接觸一篇新課文時,要引導學生初讀課文,至于學生選擇什么方法完成讀通課文、大概感知內容的初讀任務,就要讓學生享有充分的自主選擇權利。有的同學可以選擇和同學分工朗讀,有的也可以選擇自、己認為描寫生動具體的段落仔細閱讀,有的同學也可以選擇自己認為難以讀通、理解模糊的句段來讀,從而使學生在初讀課文中,根據自身情況,自我調整,采用最適合自己的方法達到認識的提高,成功的體驗。再比如在習作課中,針對某一習作訓練要求,要讓學生有命題、選材等方面的充分自由,讓學生表達出最真實、最急切想表達的內容,采用的表達方式可以讓學生運用從說到寫,說寫結合、記錄觀察、描繪想象、仿寫范文等,只要是學生樂于應用的方式都給以鼓勵,讓學生在自由馳騁的思想空間里表達心聲,實現習作能力的提高。學生有了選擇課堂學習的自主性,學生便有了質疑問難的意識和內容,從而為學生的主動質疑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2 讓學生質疑問難,體現學習的主動性
學生的主動性主要表現在學生有較高的成就動機,強的競爭意識,濃厚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主動積極的參與態(tài)度,以及很強的社會適應性。具體到語文課堂學習中,就是要行之有效地引導學生質疑問難,讓學生在質疑中,實現主動性的發(fā)展。
2.1 鼓勵學生敢于提出問題。學生有了充足的學習自主性,通過自學發(fā)現、合作交流就會有許多心中的疑問油然而生,教師需要鼓勵幫助讓學生提高勇氣,敢于提出問題。當然,學生發(fā)表自己的想法,難免“不挨弦”,甚至“鬧出笑話”,但既是這樣,教師也要加以鼓勵,堅持引導,絕不能潑冷水、諷刺挖苦。比如,五年級在學習《凡卡》一課時,有一位同學提出“凡卡受到老板的伙計的欺負,為什么不偷跑回鄉(xiāng)下呢?”這樣的問題,是每一位學生都在心中會產生的,但通過讀課文,大部分學生都對凡卡不偷跑回鄉(xiāng)下的原因有所了解,認為提出來會有點可笑。而經這一同學提出來,教師就應該給以肯定,說明學生細致透徹了解這個問題,是凡卡擺脫不了悲慘命運的最直接原因,是最有價值的問題,是幫助學生理解課文的重點問題,從而對這位同學大加贊賞。這樣做,時間一長,學生有了質疑的欲望和膽量,學生的思想處于開闊的興奮境地,他們的主動性意識就會得到充足的發(fā)展。
2.2 要引導學生善于提出問題。為了讓學生逐漸學會研究課文,提出問題,發(fā)揮其主動性,教師要多給學生些鼓勵性訓練,要多用“你認為學習了這篇課文,知道了些什么,對同學們說一說。”“你有什么不懂得地方,說出來,讓大家聽一聽,共同解決。”這樣的啟發(fā)引導學生。比如:五年級在學習《居里夫人的三克鐳》這篇課文時,有的同學問:“居里夫人發(fā)現的鐳,有什么用途?”也有的同學問:“居里夫人沒有為鐳的發(fā)現申請專利,這種做法為什么說固執(zhí)的讓人難以理解?”“居里夫人是怎樣發(fā)現鐳的,她對人類的貢獻應不應該貧窮?這些問題的提出,有的是教材范圍所不能解釋的,但都是學生最真實、最迫切的想法。教師要開創(chuàng)這樣的展示問題的空間,讓學生面對一篇新課,善于動腦筋思考,善于疏理出心中不懂的問題,敢于大膽提出來,從而較好地培養(yǎng)了學生提出問題的思路、方法,為學生主動探究知識積累了寶貴的經驗。
3 放飛學生的想象翅膀,培養(yǎng)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
學生的創(chuàng)造性,是學生對現實的超越,它不僅表現為有強烈的創(chuàng)新意識,而且表現為具有創(chuàng)造性思維能力和動手實踐能力。就語文學習而言,教師要利用課堂這塊陣地,在教學中不失時機的利用兒童好奇、愛看、好問、愛嘗試的特點,憑借課文發(fā)展學生的求異思維,激發(fā)學生展開想象、聯想和幻想,有意識地把課內學習延伸到課外,增加學生學習的創(chuàng)造性和實踐性。比如,五年級在學習《頂碗少年》這篇課文后,我就讓學生說說課文中的頂碗少年又一次來到上海大世界露天劇場表演,身邊也沒有白發(fā)老者,他會怎么想?怎么做?把你想到的寫下來』、組內交流體會。這樣學生充分發(fā)揮想象,寫出了很精彩的內容,從而實現了學生對文章內容的創(chuàng)造性理解,受到了教育,受益終身。再比如,學習《凡卡》之后就讓學生續(xù)寫故事,使學生自身融入課文主人公的思想境地,發(fā)揮想象,對凡卡的未來生活進行設想,從而加深對當時黑暗社會的了解,對凡卡悲慘命運的認識。對于學生在平時的閱讀教學中,更需要充分利用課外閱讀這條線,創(chuàng)設優(yōu)良的“發(fā)揮空間”,讓學生根據自己的興趣愛好選擇自己喜愛的形式記讀書筆記,使學生在記筆記中,通過摘錄,寫心得,或在筆記上描描畫畫,通過他們自身的觀察理解,使靈動的思想在閱讀中插上想象的翅膀,在體驗閱讀的樂趣中使創(chuàng)造性得到自由的發(fā)展。
總之,能通過讓學生充分發(fā)揮其自主性意識,把他們的質疑作為放置山頂的目標,讓學生通過主動的攀登過程,得到親身的體驗,在體驗中塑造他們“做一個成功的學習者”良好的態(tài)度、情感、理想和信念,以達到最終實現他們語文學習的創(chuàng)造性飛躍、實現學生主體性發(fā)展的長遠目標,這是今后語文課堂中需要努力實施的步驟,鞏固的思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