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以“壯族三月三”為例,分析廣西民族傳統節日文化傳承與發展面臨現實困境的原因為受時代變遷和外部沖擊的影響,提出傳承和發展廣西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的策略:增強文化認同感,打造文化符號,釋放文化價值;發掘民族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創新慶祝模式,釋放經濟價值;加強政府引導和政策支撐,釋放政治價值。
【關鍵詞】廣西 民族傳統節日文化 傳承 發展 策略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3C-0044-02
廣西是多民族聚居的自治區,自古以來就有許多的民族傳統節日,具有代表性的就是“壯族三月三”。然而,隨著時代的發展變遷和經濟全球化的推進,包括“壯族三月三”在內的民族傳統節日慶典活動雖然形式未減,但是人們參與的熱情與日俱減,尤其較之西方的“洋節日”,不能不說還是太過冷清。近年來,人民物質生活水平不斷提高,對精神文化有更多更高需求。在此背景下,對于擁有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的廣西來說,加強民族傳統節日文化建設、打造節日文化品牌,繁榮民俗文化旅游市場意義重大。因此,本文擬以“壯族三月三”為例,從全面提升民族傳統節日的文化、經濟和政治價值的角度探討廣西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現狀及新形勢下的傳承發展策略。
一、廣西“壯族三月三”節日文化發展現狀
“壯族三月三”,又稱“上巳節”,即農歷三月的第一個巳日。據歷史資料顯示,從魏晉時開始,就將“上巳節”定在農歷三月初三。“壯族三月三”被壯族人民稱為“窩埠坡”“窩坡”,意思就是到室外或田間唱歌,于是“三月三”又被叫作“歌圩節”。關于廣西“壯族三月三”的來由,民間有許多動人的傳說。其中一種說法是古代有一對情人,經常唱山歌來表達愛意,但由于受封建禮教的束縛,兩人不能結為夫妻,于是他們雙雙殉情。人們為了紀念這對情侶,遂在農歷三月初三唱歌致哀。但流傳最廣的傳說是關于劉三姐。壯族“歌仙”劉三姐經常用山歌揭露財主們的罪惡,有一年的農歷三月初三,劉三姐在山上砍柴時,財主派人砍斷了山藤,使她墜崖身亡。后人為了紀念這位“歌仙”,便在農歷三月初三聚會唱歌,一唱就是三天三夜,歌圩就此形成。
“壯族三月三”在不同時期經歷了各種起落。隨著國家對民族傳統文化的重視,歌圩成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項目之一,廣西南寧市連續多年舉辦南寧國際民歌藝術節,促進了壯族歌圩文化傳承和發展。特別是2014年“壯族三月三”申遺成功,其承載的民族文化開始走向國際舞臺。以此為契機,近三年來,廣西在“壯族三月三”節日期間分別以“歡度‘壯族三月三,傳承優秀傳統文化”“歡度‘壯族三月三,弘揚優秀民族文化”“弘揚民族文化,展示八桂風采”為主題,在全區范圍內舉辦了豐富多彩的慶祝活動。以南寧市為例,2014年廣西區黨委宣傳部等單位,在廣西民族博物館、青秀山景區、江南水街等場地主辦了壯族迎賓習俗、劉三姐傳歌、踏青踩街、壯族銅鼓舞、對歌“三月三”、傳統體育競技、百家宴、夜歌圩等一系列節日活動。2015年,由廣西文化廳利用公共文化場所,組織群眾開展文化娛樂活動。2016年,廣西文化廳在南寧設1個主會場、7個分會場,重點培育和打造一批體現“壯族三月三”文化特色的原創文藝節目,組織開展了非物質文化遺產展示、山歌對唱、原生態音樂、舞蹈、戲劇和曲藝演出等文化活動。可以說,通過近年舉辦的系列活動,民眾逐步加深了對“壯族三月三”節慶風俗的了解與認同,民族節日氛圍逐年濃郁,民俗文化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傳承與發展。
二、廣西民族傳統節日文化傳承與發展面臨困境的原因
近年來,廣西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的保護與傳承開始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一方面政府出臺了各種政策,加強引導,另一方面專家也紛紛建言獻策,提出諸多寶貴意見。但從整體來看,廣西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的保護和傳承并未得到根本性的改善,其傳承與發展面臨困境,“壯族三月三”也只有在節日來臨前后才吸引人們的關注。廣西民族傳統節日文化傳承與發展面臨困境,原因是多方面的,總的來說,是由于在時代變遷和經濟全球化進程中,受到了內部和外部的雙重沖擊。
(一)社會變遷。改革開放以來,人們物質生活水平逐步提高,越來越重視精神生活。民族傳統節日因其承載了民族的傳統文化內涵而吸引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作為一種文化趨勢和精神需求,民族傳統節日重新回歸社會生活。中國民族傳統節日產生于農業社會,是農業社會生活與文化互相作用的產物。在農業社會,歡度民族傳統節日是精神和物質上必需的活動,在缺乏保障的農業社會,民族傳統節日蘊含著向先祖、神靈祈求五谷豐登、多子多福等現實訴求,這使得歡度民族傳統節日具有自發性和主動性。然而在經濟全球化的今天,享受民族傳統節日是對生活的“豐富”而不是“必需”,民族傳統節日在農業社會所具備的時間坐標的功能也逐漸失去,人們對民族傳統節日更多的是精神上的留戀。社會變遷必然沖擊包括民族傳統節日在內的傳統文化,這也是我們在研究民族傳統節日文化傳承和發展問題時必須重視的客觀事實。
(二)外部沖擊。隨著我國社會經濟的發展和文化多樣化的侵襲,民族民間傳統文化受到嚴重沖擊,很多從遠古流傳至今的民族傳統節日近乎名存實亡。近年來,人們對節日的偏好以及慶祝方式發生了巨大的變化,特別是年輕人更喜歡過西方的情人節、圣誕節等,加上電商的盛行,“雙十一”、“雙十二”等“節日”的出現,進一步擠壓了民族傳統節日的生存空間。西方的圣誕節、情人節的個性突出、時尚性較強且關聯產業的開發成熟、體系完善,符合青少年的審美情趣,加之崇洋的心理,更容易為青少年所接受和追捧。而中國的“雙十一”和“雙十二”更是與商業結合,以喜聞樂見的形式高度契合消費習慣,滲透生活,從而更容易吸引大眾。而民族傳統節日的社會性、整體性、民族性比較強,如“壯族三月三”,承載了更多的文化沉淀和歷史感,容易被大眾誤解為過時的,與大眾追求新鮮感、國際化有很大的心理差距,且與現代商業化社會和生活在契合度上存在差距,兩方面的差距導致大眾對其熱衷程度大幅下降。現實生活中,大眾歡度西方節日和現代商業社會的“節日”被認為是時尚,而過民族傳統節日則被認為是不夠時髦。民族傳統節日更多承載了家庭相聚和團圓的功能,自身的文化內涵和歷史意義被忽略了,雖然形式未減,但是人們參與的熱情與日俱減。同樣,在成功申遺的推動下,廣西“壯族三月三”節日文化氛圍近年來雖有所好轉,但是較之一些“洋節日”的紅紅火火,不能不說還是太過冷清。
三、廣西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與發展策略
廣西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與發展如何才能走出困境呢?在現代商業社會,有價值的東西才有生命力,才能得到大眾的接受和關注,我們需要圍繞提升民族傳統節日的文化價值、經濟價值和政治價值來制定相關措施,從根本上提升民族傳統節日內涵和外延價值,從而推動民族傳統節日的保護、傳承和發展。
(一)增強文化認同感,打造文化符號,釋放文化價值。民族傳統節日是傳統文化的重要載體,具有豐富的文化內涵。它跟語言一樣,是一個民族文化的重要符號。人們對民族傳統節日的接受程度在一定意義上代表對民族文化的認同程度。民族傳統文化的傳承和發展需要將其特有的符號特征融入人們日常生活,使人們耳濡目染并體驗到其文化內涵,給人們生活增添趣味性和生活感。因此,推動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和發展,要把民族傳統節日作為一種獨特文化符號來打造。文化符號有其深刻的內涵。正如圣誕節的符號就是圣誕樹和圣誕老人,“壯族三月三”可以定位為中國的情人節,可以把繡球等作為其文化符號。只有打上這種強烈的符號標記,才能形成獨特的文化價值,才能增強人們對它的文化認同。
(二)發掘民族傳統節日文化內涵,創新慶祝模式,釋放經濟價值。在旅游產業迅速發展,旅游形式日漸多樣化的今天,最有旅游價值的當屬文化旅游。廣西是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壯族三月三”等少數民族節日文化隨著廣西經濟的發展,逐漸走進了大眾視野,開始形成廣西文化旅游的亮點。這就是其商業價值。創造全民參與的慶祝模式,吸引當地和外地乃至國外游客參與到慶祝活動中,聚集人氣,就會吸引更多游客前來。此外,圍繞“壯族三月三”請專業的設計師設計生動活潑的吉祥物,并下大力氣開發周邊精品,一方面可以宣傳節日,另一方面可以促進商品銷售。釋放其商業價值就是要融合旅游、吉祥物開發這兩方面,做到極致,最大程度釋放商業價值。
(三)政府加強引導和政策支撐,釋放政治價值。民族傳統節日作為集體共享的特殊時間,具有凝聚群體的獨特意義。舉辦慶祝民族傳統節日的活動,民族傳統節日中的儀式感能更好地凝聚和團結族群,提升人們凝聚力和向心力,這也是其政治價值之所在。國外地方政府極其重視傳統節日,每到節日會組織大型集會,其目的也是通過大型活動不斷提升民眾的凝聚力和集體歸屬感。因此,作為引導者,廣西地方政府應進一步認識到民族傳統節日慶典所承擔的政治意義,配合推廣以及宣傳,將更加有效地團結民眾、凝聚民心。由于各方面的原因,“壯族三月三”節日文化在帶動廣西經濟的發展過程中還存在諸多問題,需要加強政府的引導作用。
四、結語
廣西民族傳統節日是根植于廣西民族民間的文化瑰寶,在社會變遷和經濟全球化的沖擊下,這塊文化瑰寶的光彩也許曾經暗淡,但作為民族傳統文化的載體,民族傳統節日蘊含著豐富的人文精神,具有頑強的生命力。新形勢下,推動廣西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最重要的就是結合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需求,官、民、學一體緊密合作,發掘廣西民族傳統節日文化的豐富內涵,采取一系列的有效措施,釋放其文化、經濟和政治價值,使之成為增強文化認同、拉動經濟發展、凝聚民心民力的瑰寶。
【參考文獻】
[1]張士閃,馬廣海,楊文文.中國傳統節日的傳承現狀與發展策略——以魯中寒亭地區為核心個案[J].山東社會科學,2012(1)
[2]王文章.弘揚傳統節日文化現狀與對策:中國傳統節日文化調研實錄[M].北京:文化藝術出版社,2012
[3]莫鳳欣,莫爭春,莫文俊.中國節日文化大觀[M].南寧:廣西人民出版社,2009
[4]丁睿.知識創新和傳承書系——中華民族傳統節日文化讀本[M].北京:中國書籍出版社,2015
【基金項目】2015年度廣西高校科學技術研究項目“日本傳統節日傳承研究及其對廣西傳統節日保護啟示”(KY2015YB195)
【作者簡介】阮茉莉(1981— ),女,廣西師范學院外國語學院日語系主任,講師,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日本文化、廣告修辭、廣告翻譯。
(責編 蘇 洋)